柯曉芳
湖北鄂州市鄂鋼醫(yī)院放射科 鄂州 436000
缺血性腦卒中即腦梗死,是神經內科常見病、多發(fā)病。該病具有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等特點,臨床癥狀為意識障礙、突發(fā)偏癱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存時間[1]。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法和降低病死率的關鍵是對其進行及時且準確的鑒別診斷[2]。目前,螺旋CT 常用于腦血管病的鑒別診斷過程中。在腦梗死患者中,多為缺血性腦梗死,即腦血管出現(xiàn)阻塞,導致腦供血不足引起腦組織發(fā)生缺血性壞死的情況。而出血性腦梗死則為腦梗死基礎上部分病灶血流灌注恢復而繼發(fā)出血[3]。由于缺血性腦梗死和出血性腦梗死的發(fā)病原因及病理過程不同,因此治療的原則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我院采用螺旋CT 診斷腦梗死的類型,以便為患者制定合理且有效的治療方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01-2013-11于我院神經內科確診的50例缺血性腦梗死患者和42例出血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中男58 例,女34 例;年齡35~76 歲,平均(60.5±7.9)歲;病史:腦梗死10 例,冠心病5 例,高血壓15例,糖尿病17例。均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均排除伴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腦脫髓鞘病變、先天畸形、精神系統(tǒng)疾病等癥狀。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史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2組患者均采用螺旋CT 檢查?;颊呷⊙雠P位,頭先進,掃描線平行于患者的眥耳線,范圍為從顱頂?shù)秸砉谴罂住呙鑵?shù):管電壓220kV,管電流120mA,層厚以及層距均為5mm,螺距1.375∶1。將CT 數(shù)據傳輸至后處理工作站,通過薄層重建及多平面重組觀察患者腦內病灶的位置、數(shù)量、形態(tài)及密度特征。記錄2組患者的病變部位及CT 圖像的特征。
1.3 觀察指標 缺血性腦梗死的CT 圖像:邊界不清晰且低密度的圖像。征象包括腦回征(低密度病灶內部及其邊緣部有較清晰且密度稍高)、浮云征(低密度、大片狀,病變內片狀密度稍高區(qū))、假腫瘤征(片狀低密度病灶中出現(xiàn)出團塊狀略高密度區(qū))。出血性腦梗死的CT 圖像表現(xiàn)為:片狀低密度區(qū)內存在條形、片狀或者類圓形高密度影像。其中非血腫型表現(xiàn)為大片狀低密度區(qū)內存在不規(guī)則排列的條索狀或者斑片狀高密度的影像;血腫型表現(xiàn)為低密度區(qū)域內存在邊緣比較模糊的血腫影像,呈團塊狀,通常位于腦梗死病灶的中央或一側。同時記錄2組患者的病變部位。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病變部位比較 2組患者病變部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缺血性腦梗死CT 表現(xiàn) 缺血性腦梗死CT 表現(xiàn)為腦內低密度病灶,呈斑片狀及片狀,鄰近腦回腫脹,腦溝變淺消失,腦室受壓輕度移位。其中CT 表現(xiàn)為腦回征25例,浮云征20例,假腫瘤征5例。
2.3 出血性腦梗死CT 表現(xiàn) 出血性腦梗死表現(xiàn)為低密度病灶內出現(xiàn)高密度出血影像,病變占位效應明顯,腦溝、腦裂及腦室變形、移位明顯。其中CT 表現(xiàn)為非血腫型24例,血腫型18例。
表1 2的病變部位比較 (n)
腦梗死的常見原因為動脈血栓形成、嚴重血管痙攣及栓子栓塞,責任血管病變的好發(fā)部位為大腦中動脈、基底動脈中段和下段、頸內動脈的虹吸部、椎動脈等[4]。缺血性腦梗死的病理基礎是腦組織缺血后,細胞內離子泵失去能力,細胞內的pH 值降低,能量代謝紊亂,線粒體的呼吸功能停止,發(fā)病6h內導致中毒性水腫,6~24h內出現(xiàn)髓鞘脫失,腦組織壞死,血腦屏障損害,甚至出現(xiàn)腦疝[5-6]。出血性腦梗死的病理基礎為患者出現(xiàn)腦梗死后,機體內部便開始溶解位于栓塞動脈的栓子或在治療的過程中出現(xiàn)栓子崩解現(xiàn)象,從而使得被栓塞的血管再通,腦組織血流灌注恢復。但距離栓塞較遠的血管及毛細血管,卻無血液流通的情況出現(xiàn),因此會導致血管的壞死或破裂。
在螺旋CT 圖像中,與正常腦組織比較,缺血性腦梗死病灶表現(xiàn)為相對低密度,呈斑片狀及片狀,鄰近腦回腫脹,腦溝變淺消失,腦室受壓輕度移位。CT 表現(xiàn)與其病理基礎中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的神經細胞腫脹,死亡有關[7]。而出血性腦梗死不但存在上述組織缺血、缺氧所導致的神經細胞腫脹和死亡,還有小血管破裂所導致出血,因此在低密度梗死病灶中存在高密度出血是其特征性表現(xiàn),多位于基底節(jié)區(qū)、顳葉及腦表面等[8]。對于缺血性腦梗死,隨著病程的不斷變化,CT 也有著不同表現(xiàn),此次研究中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的CT 表現(xiàn)為腦回征、浮云征、假腫瘤征,這些CT 表現(xiàn)分別對應腦梗死的急性期、壞死期、軟化期。而對于出血性腦梗死,同樣隨著病程的不斷變化,CT 也有不同的表現(xiàn),此次本研究中出血性腦梗死患者的CT 表現(xiàn)根據出血的形態(tài)可分為非血腫型和血腫型,這些CT 表現(xiàn)符合患者的病情從壞死期到吞噬期再到機化期的變化過程[9]。對腦梗死患者進行螺旋CT 掃描時具有以下幾個鑒別要點[10]:(1)病變部位:缺血性腦梗死和出血性腦梗死均可發(fā)生在腦組織的任何部位,但是出血性腦梗死中出血的病灶常發(fā)生在正常腦組織與梗死區(qū)的交接位置。(2)病變部位的密度:缺血性腦梗死病變部位的密度略低于或低于正常的腦組織,與正常的腦組織界限不清,無明顯的皮質及髓質界限;出血性腦梗死病變部位表現(xiàn)為低密度病灶在散在分布的小片狀、索條狀或者斑點狀高密度或者明顯的高密度血腫。(3)病變部位的形態(tài):缺血性腦梗死病變部位的形態(tài)為淡片狀或者腦回狀且略低密度或者低密度;出血性腦梗的病變部位形態(tài)為片狀低密度且病灶內的血腫呈團塊狀或者不規(guī)則的斑片狀。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患者進行螺旋CT 掃描,并觀察患者病理過程中的CT 表現(xiàn),能準確判斷患者腦梗死的類型及病變部位,從而有利于腦梗死的治療。
[1]楊軍,邵蕾.多層螺旋CT 和彩色多普勒超聲聯(lián)合應用評價老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價值[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12):1 324-1 325.
[2]Kim YD,Song D,Kim EH,et al.Long-term mortalit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Yonsei Med J,2014,55(3):669-675.
[3]趙輝,徐廣會,秦新月,等.急性期腦梗死患者血清fibulin-5水平及其與病情的關系[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33):3 920-3 922.
[4]楊繼黨,林清原.靜脈溶栓對合并腦微出血的急性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的影響[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3,29(11):1 785-1 787.
[5]尹俊雄,曾憲容,程遠,等.腦梗死后自發(fā)性出血性轉化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3,12(1):53-56.
[6]陳加俊,張爽,趙云華,等.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的臨床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2,33(11):1 176-1 180.
[7]王涌,陳莉,王怡,等.腦動脈閉塞或狹窄的經顱彩色多普勒超聲與CT 血管造影診斷:125例腦梗死患者研究[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2,18(1):54-57.
[8]劉暉.多模式CT 檢查在急性腦梗死中的應用[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1,19(9):687-693.
[9]徐延峰,康立清,馮俊杰,等.成人腦梗死及腦血腫近期低劑量CT 復查的應用[J].臨床放 射學雜志,2012,31(11):1 633-1 636.
[10]朱海云,耿道穎.64層螺旋CT 多參數(shù)掃描評價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