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陽
湖北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棗陽 441200
腦血管疾病是目前人類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高齡人群作為腦血管病的高發(fā)人群并發(fā)癥及危險因素較多,臨床用藥情況復雜。研究表明,腦血管病變最本質(zhì)的改變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狹窄、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治療在預防腦血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阿司匹林作為主要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目前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到腦血管病預防中[2]。然而高齡腦血管病患者應用阿司匹林的安全性一直沒有得到明確證實。本文就我院收治的超高齡腦血管疾病患者應用阿司匹林的療效及安全性進行探討,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2-03-2014-03收治超高齡腦梗死患者108例。腦梗死診斷標準:按1995 年全國第4 屆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通過的標準,顱腦CT 或MRI顯示腦梗死病灶,伴或不伴肢體、言語功能障礙。納入標準:年齡≥80歲;符合腦梗死的診斷標準;無其他重大疾病及慢性疾病。排除標準:伴急、慢性感染史者;嚴重心功能不全和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近2個月內(nèi)服用過其他抗血小板藥物及非甾體類抗炎藥者。108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4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n(%)]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他汀類藥物,患者如出現(xiàn)胃部不適,給予質(zhì)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或蘭索拉唑治療。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次,1次/d。
1.3 觀察指標 觀察時間為16周。療效評價為血栓事件的發(fā)生率,包括腦梗死、血管性死亡為主要終點事件;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經(jīng)CT 或MRI證實的無癥狀腦梗死為次要終點事件。聯(lián)合終點事件包括主要終點事件和次要終點事件[3]。觀察期間復查血常規(guī)和止凝血各項指標,包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血漿凝血酶時間測定(TT)、纖維蛋白原含量(FIB)[4]。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采用SPSS 16.0 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不良事件比較 觀察組聯(lián)合終點事件、主要終點事件、次要終點事件和血栓事件死亡比例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不良事件比較 [n(%)]
2.2 2組凝血指標觀察前后變化比較 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凝血指標觀察前后變化比較 (±s)
表3 2組凝血指標觀察前后變化比較 (±s)
指標 觀察組(n=54) 對照組(n=54)觀察前 觀察后 觀察前 觀察后PT(s) 12.89±0.38 13.15±0.25 13.02±0.37 13.32±0.2 3 APTT(s) 38.98±3.13 39.90±3.33 37.64±3.22 38.33±3.45 TT(s) 16.50±0.33 16.86±0.63 17.62±1.21 17.83±1.23 FIB(g/L) 3.89±0.84 3.72±0.54*3.92±1.02 3.85±0.94
2.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上腹痛或不適、上消化道出血、腦出血、皮下出血、牙齦出血的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而鼻出血和血尿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n(%)]
阿司匹林由于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被廣泛用于腦血管病的一級、二級預防。其主要的作用機制為通過乙?;?30位的絲氨酸使其失活,從而抑制血小板的環(huán)氧化酶1(Cyclooxygenase 1,COX-1),阻斷血小板TXA2合成,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5]。
據(jù)報道,腦血管病高?;颊唛L期使用阿司匹林,其嚴重血管事件聯(lián)合終點發(fā)生率降低約25%[8]。本文顯示,經(jīng)16周的跟蹤隨訪,觀察組聯(lián)合終點事件、主要終點事件、次要終點事件和血栓事件死亡比例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阿司匹林作為超高齡腦血管患者的二級預防,可降低其病死率,顯著改善預后。趙海霞等[3]報道,高齡心腦血管患者長期口服阿司匹林能使聯(lián)合終點事件危險下降81.4%,主要終點事件危險下降73.1%,血栓事件死亡的危險下降11.5%,與本文報道一致。
由于阿司匹林對血小板內(nèi)環(huán)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增加了患者出血的風險。超高齡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機體各項功能減退,藥物的耐受能力差,抗血小板治療的出血風險較大。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前后2組各凝血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服用100mg/d阿司匹林對高齡腦血管患者并未造成凝血功能的顯著改變。任仲玉[6]報道,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和阿司匹林150 mg/次,隔天1次比較,患者服藥前后血小板數(shù)目、止凝血指標無顯著變化(P>0.05),與本文結(jié)果一致。
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本組數(shù)據(jù)顯示,服用阿司匹林的超高齡腦血管病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于不服用的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痛或不適、上消化道出血、腦出血、皮下出血、牙齦出血,而鼻出血和血尿的發(fā)生率2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多數(shù)文獻報道一致[7-8]。出現(xiàn)上腹痛或不適的患者給予質(zhì)子泵抑制劑或胃黏膜保護劑后癥狀大多緩解,可以繼續(xù)服用。
綜上所述,針對住院的超高齡患者,阿司匹林防治血栓的療效顯著,并未顯著改變患者的凝血功能。由于本研究中所有患者采取住院的形式觀察,針對患者的不良事件及不良反應可采取有效措施,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是否適用于非住院超高齡腦血管病患者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
[1]趙海霞,梁玉環(huán).高齡心腦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的療效與安全性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2014,16(3):271-273.
[2]高英立,育斌.世紀長青-阿司匹林在心腦血管病的應用綜述[J].藥學與臨床研究,2010,18(4):331-337.
[3]劉艷杰,張坤.老年心腦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相關因素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3,10(23):3 106-3 107.
[4]湯小姣.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4,17(19):103-104.
[5]Shimokawa T,Smith WL.Prostaglandin endoperoxide synthase:the aspirin acetylation region[J].J Biol Chem,1992,267(17):12 387-12 392.
[6]任仲玉,任德旺,任仲杰,等.小劑量阿司匹林所致出血等不良反應狀況調(diào)查[J].中國藥物評價,2013,30(5):288-291.
[7]周海娟,張玉.抗血小板治療對老年人胃腸道損傷的臨床分析[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1,30(5):358-361.
[8]路國濤,藍宇,陰英,等.小劑量阿司匹林所致消化道損傷防治狀況調(diào)查[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13,52(3):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