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絡(luò)出版時間:2015-06-25 13:03網(wǎng)絡(luò)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625.1612.007.html
媽祖信仰的北方傳播及其特點
張 利 民
(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津300191)
摘要:媽祖信仰是中國社會中一個極富特色的民間信仰。沿海漕運北上催生了媽祖信仰向北傳播,而沿海和運河貿(mào)易的發(fā)展促使北方媽祖信仰進一步擴展。與南方相比,媽祖信仰的北方傳播無論是傳播路徑、信眾來源,還是價值功能都體現(xiàn)出了北方特性。通過簡單歸納北方媽祖文化的特點,政府或民間可在今后的倡導和推進工作中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方針與措施。
關(guān)鍵詞:媽祖;民間信仰;北方傳播
收稿日期:2014-11-16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近代以來華北區(qū)域城鎮(zhèn)化進程研究”(13AZS018)。
作者簡介:張利民,男,天津人,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
中圖分類號:B93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3.001
媽祖信仰是中國社會中極富特色的民間信仰之一,源于宋代福建沿海媽祖為“海神”的傳說。媽祖信仰一經(jīng)形成,便由福建沿海漸次向外擴散,南北傳播。目前,媽祖信仰傳播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但多聚焦于南方傳播的相關(guān)情形,對北方傳播略顯單薄,尤為缺乏媽祖信仰南北傳播的比較研究。鑒于此,本文以梳理媽祖信仰北方傳播的歷史軌跡為起點,歸納媽祖信仰北方傳播的特性,從而探討媽祖信仰南北傳播的異同,這對豐富媽祖信仰的研究或有裨益。
早在宋代,閩浙地區(qū)便有了媽祖信仰。沿海民眾修建媽祖廟,祭祀媽祖,以求得媽祖在海運和漁業(yè)上的保佑。隨著沿海漕運向北方的擴張,媽祖信仰逐漸北上,開始出現(xiàn)在山東地區(qū)。山東省長島縣廟島的海神娘娘廟,是由福建海運商人建于宋宣和四年(1122),有媽祖銅像和壁畫,還有300多艘古代船模,占地90多畝,每年七月七日舉行祭祀活動,這表明沿海船商和漁民對媽祖的虔誠信仰。萊州蓬萊閣西端在宋徽宗年間也修建了媽祖廟[1],寧海的海神廟和天后宮是元代至大年間重修的,估計也始建于宋代??梢哉f,宋代在山東省沿海部分地區(qū)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媽祖信仰和祭祀場所,這表明媽祖信仰的北方傳播與海船活動的范圍幾乎同步的。
到了元代,南北疆域統(tǒng)一于大都,因大都眾多官吏、家眷和民眾等的官俸銀米、茶絲絹棉等巨大的消費,以及北方駐軍糧草、服裝和裝備等物資皆依靠富庶的江南供應(yīng),漕運興起。元初漕運由內(nèi)河承擔,自浙西涉長江入淮水,由黃河逆流至上,最后入御河到大都。由于中途轉(zhuǎn)折,耗資費時,年僅30萬石到60萬石。后幾經(jīng)周折,至元二十六年(1289)開通了會通河,于是自余杭至大都的運河航道比隋代運河縮短了1 800里,江南的貨物自杭州經(jīng)運河,終至直沽抵達大都。由于運河岸狹水淺,通航能力已遠不能滿足大都需要,至元十九年(1282)又開通海運航道。海運漕糧從上海劉家港起航,到天津(直沽)全程“凡一萬三千三百五十里”,每年江南漕糧由海運北上至直沽下卸存?zhèn)}的達二三百萬石,然后經(jīng)由北運河轉(zhuǎn)運京師。天津原名直沽,本是“海濱荒地”,“元都于燕,去江南甚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wèi)士編氓之眾,無不仰給于江南?!盵2]江南漕糧北運后,地處水運要津的直沽,“每歲春夏,運糧舟將抵直沽,即分都漕運官出接運”[3],即將匯聚這里的海船和河船漕糧,裝駁船運至通州轉(zhuǎn)運大都。當時三岔口既是海船的終點碼頭,又是入潞河航道的始點,每年有萬余艘船只和十余萬水手經(jīng)常往來于此?!皶匀杖砜冢B檣集萬艘”,便是直沽三岔口成為重要河港兼海港碼頭的真實寫照。在附近地勢較高的地方,建立了廣通倉等糧倉, 以接儲南來海船之糧,疏京師之粟。倉厫的建設(shè)和發(fā)展標志著直沽開始具有轉(zhuǎn)運、存儲等多方面的功能。于是,政府在這里設(shè)立了轉(zhuǎn)運和倉儲的行政管理機構(gòu),如漕糧接運廳、都漕運司和鎮(zhèn)守??谕蛢τH軍都指揮使司等。同時,北來南往的船舶所載貨物(土宜),也無不在此裝載交易,進而在溝通南北商品流通上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促進了直沽向城鎮(zhèn)發(fā)展,出現(xiàn)了海津鎮(zhèn),媽祖信仰亦隨之北上。
除了沿海漕運的因素,元代官府對媽祖信仰的承認與支持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元泰定三年(1326)在海津鎮(zhèn)始建的天后宮就是官府撥款?!对贰ぜ漓胫尽分杏小爸猎?,以護海運有奇應(yīng),加封天妃神號積至十字”的記載;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的《敕封天后志》卷下有“助漕運”的圖畫。因為漕運是官府賴以生存的運輸線,官府需要借助媽祖信仰,支持連年不斷的海運;在抵御自然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北上海船也需要祈求神靈的保佑,必然帶來對媽祖的信仰,這就是《天妃圖》中所言的“波濤中默佑漕船”和“垂神燈糧船有賴”;也就是天歷二年(1329)政府對直沽天后宮的祭文中所言的“國家以漕運為重事,海漕以神力為司命”[4]。于是,媽祖有了新的封號,即天妃和天后,天妃宮、天后宮與媽祖廟、海神廟齊名,同指海神媽祖。在元代,除了海津鎮(zhèn)有天后宮外,山東大約有七座媽祖廟,如寧海州天后宮、成山祠、蓬萊閣天后宮、天妃廟、天妃庵、天妃閣。北方各地尚未見修建天后宮。
明代初期,雖然政府對民間實施海禁政策,但是民間的貿(mào)易沒有中斷,而且官方的漕運仍然很頻繁,媽祖信仰的北上傳播范圍持續(xù)擴張,不僅限于天津這樣的漕運終點,在沿途的山東沿海也由于江浙閩的海船和商人的增多而流傳,主要體現(xiàn)在天后宮的修建。正如劉伯溫在“臺州路重建天妃廟碑”所言,“國家建都于燕,始轉(zhuǎn)粟江南,過黑水,越冬萊之罘成山,秦始皇帝之所射魚妖蜃之市,悉幟妥如平地,皆歸功天妃,故薄海州郡,莫不有天妃廟?!盵5]因此,在山東省榮城之石島、俚島,文登之威海,福山之煙臺,蓬萊之廟島等漕糧必經(jīng)之地,媽祖信仰尤為興盛。此時的海船噸位一般不超過五六十噸,對??谝蟛桓?,沿岸沙灘處極利于停泊,主要是選擇躲避北風、偏北風??俊R陨系胤蕉际悄蟻泶拜^為理想的停泊場所,僅在芝罘灣內(nèi)每年就有上千艘漕運船只進出。據(jù)記載,洪武五年(1372)“靖海侯吳楨總舟師數(shù)萬,由登萊轉(zhuǎn)運餉遼”;永樂元年(1403)“督海運糧四十九萬石餉北京、遼東,后增至七十萬石”[6]。 此時的芝罘灣港口已經(jīng)轉(zhuǎn)到向南部的西南河口,其入海口是大片淺灘,人們在西南河口東側(cè)的威海衛(wèi)建立了天后宮,以祈求海神的保護。天后宮出現(xiàn)后,海口便成為中心場所,當?shù)鼐用癯T谶@里同運糧餉的船只進行交易,交易活動逐漸聚集在天后宮兩側(cè),形成了東西長約1里的商業(yè)街。在某種意義而言,漕運傳播了媽祖信仰,而媽祖信仰繁榮了海運貿(mào)易。此外,青島的天后宮建于明成化三年(1463),歷代都有修建;即墨縣的天后宮和德州的天妃廟也始建于明代。
明代,山海關(guān)也修建了天后宮。山海關(guān)的碼頭莊唐代以前就是儲存軍糧、接運轉(zhuǎn)輸海運糧秣的口岸,遼金時期荒廢。明初徐達費時2年修筑長城和關(guān)城,動用屯兵、匠役和民夫不少于1.5萬人,其食糧和部分建筑材料,要依靠海運。為了南來物資的儲存和轉(zhuǎn)運,徐達在原來泊船舊址開設(shè)了碼頭莊港,將食糧、棉花、布匹、冬衣等在這里集中后轉(zhuǎn)運遼東,僅食糧一項洪武末年最高達70萬石。天順七年(1463)這里出現(xiàn)了天后宮,明代兵部主事祁順曾題寫了“天后宮碑記”:“海遠之人,有適急變,而賴神以濟者,因建以咎神?!?,后來清乾隆皇帝御書賜額“珠宮涌現(xiàn)”;附近的金山和北戴河的老虎石也修建了天妃廟。
遼東半島也出現(xiàn)了天后宮。元代遼東與中原的官方聯(lián)系中斷,但民間貿(mào)易仍存,南方的米、布匹等商品與遼東的馬匹、毛皮、藥材等商品均經(jīng)遼東半島各口岸交易往來;糧餉、軍服等從這里上岸。于是,天妃宮出現(xiàn),雖然修建的具體年代難以考訂,至少明正統(tǒng)九年十月(1444)朝廷命遼東金州、海州二衛(wèi)春秋擇日祀天妃廟,說明此時已經(jīng)有了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天妃宮了;而且從明代和清初的一些官方文件中屢屢看到以娘娘宮、娘娘廟為地點,佐證了娘娘宮的久存[7]16,24,36。
上述可見,媽祖信仰的北方傳播與沿海漕運的發(fā)展有著直接聯(lián)系,某種意義上沿海漕運的向北擴張催生了北方的媽祖信仰。而漕運北上與國家政治、軍事中心轉(zhuǎn)移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因此媽祖信仰又受到國家政治力量的間接影響。從天后宮分布的空間特征來看,基本是隨著漕運路線的轉(zhuǎn)折而變化,主要是通過海路沿途繼續(xù)向北推進,直至山海關(guān)和遼東半島。
清代康熙年間海禁開放,加之海運技術(shù)的發(fā)展,海運成為南北商品流通的主要孔道,也促使各沿??诎吨饾u興盛起來。隨著閩浙商人的增多,以天后宮和天妃廟為標志的媽祖信仰也延伸到運河沿岸的內(nèi)陸。這意味著此時的媽祖不僅是海運的保護神,還是長途販運商人尤其是依靠海運水運商人在各地的保護神。其中,不僅僅是沿海貿(mào)易的商人,也包括了運河等內(nèi)河運銷的商人,已經(jīng)不僅僅包括來自江浙和閩粵的商人、船工,也包括山東沿海的商人,尤其在遼東半島,沿海貿(mào)易和闖關(guān)東的移民潮,促使山東商人也興建天后宮。
清代以后,媽祖在北方的傳播有三個走向,其一,繼續(xù)沿著海路向山海關(guān)以北的遼寧推進;其二,從天津和山海關(guān)上岸后沿著灤河等商路向長城南側(cè)延伸;其三,由天津向南沿著南運河等海河水系向以運河為主的腹地擴展。由于天津明代以后成為河海交匯之所,南北和腹地的商品在這里集散,由此天津成為北方媽祖信仰的中心。
在遼寧省,牛莊城北有天妃廟,也就是天后宮,俗稱小姐廟,為清初所建。小姐廟原為茅草房,康熙六十一年改建為瓦房,三十余年后的乾隆十九年又再次重修。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牛莊小姐廟碑記”稱:“牛莊城北有巨川焉,聚艨艟,通商旅,西連津沽,南接齊魯,吳楚閩粵各省悉揚帆可至?!浕袑m之建,原為茅茨草庵,奉侍香火。至國朝康熙歲次壬寅蒲月,重建瓦殿三間;至乾隆十九年又叩募貴官仁人,施金捐帛,鳩工庀材,復整廟貌,鐘樓梵宇,煥然一新?!盵8]營口,原名沒溝營,又稱西營子,是遼河的入??凇N鳡I子天后宮在現(xiàn)在的營口市西大街,據(jù)遼寧省博物館編《遼寧史跡資料》記言:該天后宮是清雍正四年(1726)在龍王廟舊地址上重建的。天后宮正殿前嘉慶年間所鑄香爐上鐫有“奉天海城縣沒溝營稅店豐盛、恒益、寶興、廣信、洪昌,上海信商周錫璜同敬助”,“嘉慶二十五年立”等文字[9]。蓋平縣城有四座商人所建會館:三江會館、山東會館、福建會館和山西會館,都是來此貿(mào)易的商人集資修建的。三江會館、山東會館、福建會館都建有天后宮,祀“天后圣母”,因這幾省商人均由海路而來,“天后圣母”被海商視為航海保護神。三江會館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2),為江蘇、浙江、江西三省商人所共建。乾隆十七年(1752)“重修三江會館碑記”言:“蓋平自開海以來,三江士商乘槎而至者絡(luò)繹不絕,始于康熙四十二年同志捐資,購地于縣之東南隅創(chuàng)建三江會館,內(nèi)供天后圣母諸神圣像,以為久遠遵崇之地,共昭誠敬焉。復于雍正八年恭遇諭旨賜額,凡天下原建有天后宮祠宇,擇其規(guī)模洪敞者,令照例春秋致祭,載入祀典,誠百代之盛典也”。于是,諸商等“倡義勸輸,于庚午歲,值三江之商云騰而至,咸愿樂輸,于是鳩工庀材,至辛未夏中而棟宇維新矣?!盵10]據(jù)松浦章的研究,蓋平的福建會館始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山東會館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11]?!渡胶bn關(guān)榷政便覽》“現(xiàn)行事件·蓋州口事宜”條記有:“三江會館香資十二兩,福建會館香資八兩,山東會館香資八兩”。三江會館所捐香資銀最多,應(yīng)是其在這三個會館中實力最強、資財最為雄厚的一種反映[12]146,132。
復州位于遼東半島南部,渤海灣東岸,明代為復州衛(wèi),清康熙年間設(shè)城守尉,雍正十二年(1734)升為復州。州城北門外有一座天后宮,“大殿三楹”,大約是咸豐以前由海商集資所建,有咸豐年間進士徐賡臣所撰“創(chuàng)建天后宮碑”為證:“我復地濱大海,雖通省之下游,實舟行之孔道,北通???,西通析津,西南通利津、萊州,南通煙臺、登州”;“蘇之滬,浙之寧、慈,福之同安、臺灣,嶺南之佛崗、廈門,凡商賈之有事于北者,其往來皆必經(jīng)于此?!傆嫈?shù)十年來商賈輻輳,絡(luò)繹不絕。”娘娘宮為復州主要???,可泊五六百石大船,系糧食輸出口岸。民國《復縣志略》的記載稱:“當南滿鐵路未通以前,…… 娘娘宮實為奉省南偏之緊要海港,往來山東登萊二郡者皆假舟楫焉?!盵13]
金州城也有天后宮。據(jù)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調(diào)查組的調(diào)查報告,金州天后宮建于乾隆五年(1740),為山東船戶捐建,又稱山東會館。不過據(jù)加藤繁先生的記述,從金州天后宮正廳內(nèi)的屏風上乾隆三十六年九月十五日眾商刻的各種商貨名稱和捐銀比例可以看出,金州天后宮的集資方式,是由當時來此貿(mào)易的客商按照各自所販貨物的品種和數(shù)量捐銀,不僅僅是船戶捐建,而是船戶與商人所共建,其地域范圍似也不限于山東商人。
錦州天后宮為江浙、福建兩幫商人于雍正三年(1725)始建,建材是福建茶商由福建運來的,完工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嘉慶六年再度重修[1]。如果說天后宮的修建歷時36年之久,可能是由于財力的不足,那么僅時隔40年的再度重修,恰恰反映了江浙、福建兩幫商人的經(jīng)濟實力的增長。據(jù)乾隆五十六年四月錦州副都統(tǒng)臺斐音的清查,錦州天橋廠、龍王廟二處共有寓居閩人191名,“因貿(mào)易索賬等事”留居于此。[14]據(jù)道光十九年的核查,“錦州所屬天橋廠海口,據(jù)報已入保甲閩人五百八十九名,流寓閩人二百四十七名”[15]。
遼寧半島的其他地方也修建了天后宮、天妃宮,或娘娘宮。如遼陽早就有媽祖的傳說,天妃廟始建于清代;大孤山天后宮建于乾隆年間,光緒八年重修,為地藏、文昌、關(guān)公、財神廟合建一處;興城建筑年代不可考,光緒二十三年重修;在沈陽、丹東、大連、旅順都有天后宮,多是位于南方和山東會館內(nèi),是隨商人、船戶的匯集修建的。
山東省萊州蓬萊閣西端宋代修建的海神娘娘廟,光緒十年(1884)重修改稱天后宮;劉公島和威海的海神廟、天后宮多建于明代,文登縣天后宮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煙臺的福建會館光緒十年(1884)也擴建為天后宮,建材是從泉州運來的,規(guī)模宏偉,屬于閩南風格;榮成的石島光緒年間有船主建的天后宮,有二百多船模,厘島的天后宮建于道光年間;日照縣有多處天后宮,建于清同光年間[16]。
據(jù)同治年間的《續(xù)天津縣志》載,天津縣內(nèi)有16處天后宮,分布在東門外、陳家溝、丁家沽、咸水沽、賀家口、曹沽、泥沽、東沽、前辛店、后尖山、秦家莊、城西馬莊、河東磨家口、蘆兆口、直沽、城西如意庵等處,其中以直沽的天后宮最大。在清代中前期,基于沿海貿(mào)易規(guī)模的逐步擴張,南方和山東等地商人滲透到內(nèi)陸,天后宮作為海運保護神的意涵演化,逐漸沿運河以及灤河等海河水系向內(nèi)地擴展,在山東省的德州、菏澤、濟寧、聊城、長山等府縣都建有媽祖廟。比如,山東省周村,地處腹地,西接濟南府,東臨青州府,北對黃河平原,南靠沂蒙山區(qū)。清代初期官道改為從周村經(jīng)過后,成為南北物品的集散地,嘉慶三年(1798)被稱為“旱碼頭”,“若漢口、佛山、景德鎮(zhèn)、朱仙鎮(zhèn)之屬”[17]。然而,這樣一個旱碼頭卻建有一座宏偉的天后宮。該天后宮亦稱天后閣,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耗時7年,“高閣五楹,群樓數(shù)間,彩樓對列,長廊環(huán)衛(wèi)”,頗具規(guī)模。顯然,周村天后宮的興建與水運貿(mào)易有關(guān),各地商人有利用運河販運物品的,也有通過近海的販運線路,即附近有碼頭通過小清河可以到渤海。嘉慶年的《長山縣志》載:“國家漕運固賴神功,而行旅商賈亦資呵護。長山周村鎮(zhèn),商賈云集,各行貨物皆出南省,凡采買運載,俱安然無恙,其為商賈庇蔭者,尤未易更仆數(shù)也。眾商久欲建祠虔拜,因限于地,故遷延未就”,于是縣令葉觀海主持,利用紫霞元君宮前舊有的南廳基址動工修建了天后宮,共耗銀六千余兩,“皆出自外省本省客商以及紳士”[17]。民國年間的《曲阜縣志》載,每年四月八日娘娘廟設(shè)會場于東關(guān)前后。宣統(tǒng)年間的《清平縣志》也載,每年四月各地或演戲或競設(shè)香燭,祭祀各村之娘娘廟佛,十八日至二十一日在縣城東關(guān)演戲,祭祀娘娘廟佛。
從天后宮興建的空間分布來看,清代以來隨著沿海貿(mào)易的發(fā)展,海運、河運線路不斷地擴展,尤其是河海商路間的交叉和延伸,媽祖信仰的北方傳播基本是沿著河海商路向外擴展??梢哉f,較為繁榮的經(jīng)濟貿(mào)易活動促使了媽祖信仰的北方擴展,媽祖信仰在北方的活躍程度與商品流通和市場發(fā)展水平存在著直接關(guān)系。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清代以前山東省內(nèi)至少有40處媽祖廟,京津和河北省內(nèi),有天后宮和天妃廟等約35處[18]。當北方開埠通商后,海運開始推行輪船運輸,民眾對自然的認識不斷進步,新建的天后宮者極少。
通過考察從宋元到明清媽祖信仰北方傳播的軌跡、因素和天后宮的空間分布狀況,可以看到媽祖信仰北方傳播具有以下特性:
其一,北方傳播路徑多依賴海運或河運路線,其擴展規(guī)模受制于海運或河運貿(mào)易。因此,不同于南方媽祖廟遍布沿海和內(nèi)陸、空間分布密度高的特性,北方天后宮空間分布稀疏、狹長,集中在以河流貿(mào)易為主的樞紐地,尤以沿海區(qū)域為主,與海岸線走向關(guān)聯(lián)度頗高;清代以后雖然在海河水系的一些河流沿線也出現(xiàn)天后宮或天妃廟、娘娘廟等,但多在運河一帶,并沒有擴展至華北平原,乃至沂蒙和太行山區(qū)。
其二,北方民眾對媽祖的認知程度不高。盡管媽祖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但是清代中后期以后在北方新建的天后宮或天妃廟很少,原有的廟宇有的也因為年久失修而不復存在,從清代以后的府志縣志看,各地對媽祖其知名度和認知度也大為降低。究其原因,北方自開埠通商后,海運開始推行輪船運輸,同時鐵路運輸?shù)陌l(fā)展,商路有所改變;閩浙等南方的商品種類也因為開埠以后洋貨充斥而不是商品流通的主流,閩浙商人的活動范圍也受到限制。從文化和習俗上看,媽祖信仰對于北方來說是外來的異質(zhì)文化,在以內(nèi)陸經(jīng)濟為主要生存環(huán)境的北方,海洋是遙遠的,且?guī)в行┰S畏懼和惶恐的防御的心理,而不是東南沿海居民以海為生的親近感。因此,北方的一般民眾,尤其是靠天務(wù)農(nóng)者,沒有形成對媽祖的心理認同,對媽祖的認知程度有限,共享性不強,其媽祖信仰也隨之逐漸淡漠和萎縮,尤其在西方器物和文化的沖擊下,媽祖信仰成為時過境遷的過眼煙云,成為歷史的記憶。
其三,北方媽祖信仰的信眾單一,功能多元。南方媽祖信仰的信眾復雜,人數(shù)眾多,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在那里媽祖是一位平民化的神祇,祭祀場所隨處可見,祭祀時間生活化,甚至家庭供奉媽祖視為生活或家庭成員的一部分。北方則有所不同,信眾單一,主要是海運商人和船工。隨著沿海漕運和貿(mào)易,閩粵等地商人北上留下了會館和天后宮,祭祀媽祖,尋求精神庇佑。天津閩粵會館內(nèi)設(shè)有建幫、潮幫公所,共同專祀天后圣母,每逢“客貨抵津,均須虔祀天后,報答神庥”[19]。每屆中元,“醵資作會,高搭席棚,長有數(shù)百步,懸列燈彩無算,高低不一,照如朗日,又有巧匠扎成粵戲數(shù)出,人物如生,掛向壇前,延僧設(shè)醮,放焰口,拋施食物,鑼鼓喧天,錠帛遍地,歷年用款不止千金,鼓動游人不下萬計?!盵20]其實,媽祖作為外來文化與北方民間信仰難以融合,無法形成廣泛的心理認同,只能是特殊人群供奉的對象。正是基于此種因由,北方媽祖日漸遠離海神角色,其信仰和功能出現(xiàn)多元化的傾向。清代北方天后宮的影響力不只是保海運平安的功能了,也不僅限于閩粵商人聚集場所了,在有的地方商人會館和天后宮合為一體,有的還稱為娘娘宮、小姐廟,有的紫霞元君、龍王并列,甚至地藏、文昌、關(guān)公、財神廟合建一處。比如,山東榮成海神眾多,諸如“黃華大王”、“北海之神”和“始皇老爺”等等,海神廟處處可見,媽祖則與諸多海神共融一處。
其四,北方媽祖信仰經(jīng)濟貿(mào)易功能突出。北方媽祖因海運貿(mào)易催生,由閩籍商客而來,因此各地媽祖廟多是物資交流的商品集散地,也是來往商客聚集的固定場所,其經(jīng)濟貿(mào)易功能較為突出,與北方常見的廟會、香會類似。比如,煙臺的天后宮衍生為商業(yè)中心,至咸豐后期該處商店增加到近千家,“西不出圩子門(今西馬路),東不越廣東街,南至奇山所北門尚不足一里,北至海亦尚有數(shù)十百步不等”[21]。在天津一度規(guī)??涨暗奶旌髮m皇會,通常在媽祖廟組織天后神像游行大會,屆時前來赴廟燒香的船只“由御河起,沿至北河海河,帆檣林立……所有可以泊船之處,幾于無隙可尋”,吸引“不遠數(shù)百里而來”,盛大的進香場景蔚為壯觀[22]5。重要的是,天津天后宮已是一個全市大規(guī)模的物資交流、商品交換的貿(mào)易市場,在其兩旁,形成了兩條大街:一是宮北街、一是宮南街,街上大小店鋪林立,臨時攤點星羅棋布,幾乎是民眾聚集購物的必到場所。可見,北方媽祖廟兼有廟會和市場的性質(zhì),在推動城鎮(zhèn)鄉(xiāng)村社會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有一定作用。
其五,北方媽祖信仰政治色彩濃厚。與南方媽祖信仰沒有明顯的官府敕封色彩不同,北方媽祖信仰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明清時期的北方,內(nèi)陸的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主導,交通也是以陸路為主,商品化生產(chǎn)和市場經(jīng)濟欠發(fā)達,且多為畿輔之區(qū)或龍居之地,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天后宮等現(xiàn)象似乎反映了北方民間信仰的一個特點,即對官府意識的順從。從北方媽祖信仰傳播因素看,除漕運、閩商商業(yè)活動外,政府的推動力量清晰可見。元代以后,朝廷敕封媽祖為夫人、天妃和天后等等,皇家敕建或政府倡建天妃宮和天后宮等祭祀場所,比如天津的天后宮等,被政府、商家和民眾所重視。天津皇會是原來的娘娘會受到了康熙和乾隆皇帝的封賞后改名為皇會的,在晚清天津民間畫師所繪制的《天津天后宮行會圖》中有這樣的語句:“上天津衛(wèi)天后宮老娘娘真正靈應(yīng),天后二字別處沒有,都寫天仙圣母、有天妃圣母,別處不能寫出天后圣母。別處娘娘宮神位沒有趕上敕封”,天津的娘娘則是被歷代朝廷敕封的。每屆皇會出行時,最前面都有“上造娘娘敕封”的門幡,在行會過程中也對天妃的受封經(jīng)過大肆宣傳和生動展示[23]。這些皇家正統(tǒng)的渲染,吸引著眾多民間社團的廣泛參與,促使民間的趨從。近代中國,西學東漸之風盛行,天津的皇會時有遭到非議?!洞蠊珗蟆?907年5月8日登載了署名為“皖南翠微居士”撰寫的評論文章《論天津皇會宜禁》,認為要提倡工商業(yè)的振興,“勞民傷財之皇會”應(yīng)該禁止,以后在報端也偶爾有文章強調(diào)提倡教育,改良風俗,批評四年一次的皇會。但是,最后一次的皇會竟然到1936年。此時,天津商會會長等呈文天津市長,“為謀繁榮市面,復興工商,溝通都市農(nóng)村經(jīng)濟計,爰發(fā)起如例舉行皇會,庶使各行營業(yè),乘此機會,得以活動,市面恢復生機,漸臻欣欣向榮之氣象?!笔姓套h后同意舉行皇會,并責成財政、社會和公安局協(xié)同辦理。在政府的支持下,各界商人以及天后宮道士等四十余人組成了籌委會,推選市政府秘書長施驥生為主席,財政局長為副主任(后改公安局長),決定凡外縣入境之土產(chǎn),各項出品等物,一律予以免稅,并增派警力。于是,當年皇會在商人組織申請、政府直接支持和領(lǐng)導下浩浩蕩蕩地舉行。對于此種情形,該文作者指出:“天津市商會呈請市府舉辦皇會,說是繁榮市面,振興工商,市府批示,也說是事關(guān)繁榮津市應(yīng)予照準,由此看來,此次舉辦皇會的動機,其意義已由宗教的而變?yōu)檎蔚牧恕!盵22]5顯然,皇會已不是完全意義的廟會了,而是具有一定政治性質(zhì)的物資交易大會。
媽祖作為一個源自南方向北擴展的神靈,其信仰表現(xiàn)出南北不同的色彩。北方媽祖信仰的特性與其傳播路徑、商業(yè)貿(mào)易和地緣政治聯(lián)系在一起,相對南方而言,我們是否可以說媽祖信仰與北方民間信仰主流體系有更多層面的認同感,是否可以認為政府和商人組織對媽祖信仰有更多意義的價值挖掘。如果從當代福建各地與天津的媽祖文化進行比較的話,或許更能體會到南北的差異。比如,在閩浙和臺灣等地供奉媽祖的場所完全是民間管理,其信仰活動既有一年一度的大型祭祀,也有常態(tài)化的參拜,且已經(jīng)進入很多居民的家庭。天津的天后宮管委會屬國家事業(yè)單位,其經(jīng)費也來自財政撥款,所作所為皆為工作職責,并非信仰使然;天后宮的復原和管理則是天津市各級政府的行為,媽祖圣誕的祭祀是作為地域文化品牌極力打造的旅游項目,稱之為媽祖文化節(jié)。因此,通過簡單歸納北方媽祖文化的特點,政府或民間或可在今后的倡導和推進工作中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方針與措施。
參考文獻:
[1]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調(diào)查組.天后史跡的初步調(diào)查[J].海交史研究,1987(1).
[2] 元史·食貨志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6:2364.
[3] 于敏中,等.日下舊聞考引[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1861.
[4](明)照乘,等.天妃顯圣錄[Z]//臺灣文獻叢刊(77).臺北: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1972:6.
[5](明)劉基.誠意伯劉先生文集·卷13[M]//蔣維錟.媽祖文獻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6] 光緒增修登州府志·卷22[M]//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48). 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219.
[7] 劉連崗,等.大連港口紀事[M].大連: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1988.
[8] 民國海城縣志·藝文志·卷6[M]//中國地方志集成·遼寧府縣志輯8.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415.
[9] 遼寧省博物館.遼寧史跡資料[Z]//董玉瑛.清代遼河航運碼頭.史學集刊,1987(1).
[10] 民國蓋平縣志·藝文志·卷16 [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627-628.
[11] 松浦章.清代における沿海貿(mào)易につぃて[C]//小野和子.明清時代の政治と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3.
[12] 加藤繁.中國經(jīng)濟史考證[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3.
[13] 徐賡臣.創(chuàng)建天后宮碑[Z]//民國復縣志略.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619.
[14] 乾隆五十六年四月辛亥[Z]//清高宗實錄·卷1376.北京:中華書局,1986:477.
[15] 盛京將軍耆英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折[Z]//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鴉片戰(zhàn)爭檔案史料·第1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559.
[16] 李露露.媽祖信仰[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119-122.
[17] 重修興隆橋碑記、天后閣記[M]//嘉慶長山縣志·卷13. 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27.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18] 尹國蔚.媽祖信仰在河北省及京津地區(qū)的傳播[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3(4).
[19] 天津檔案館.天津商會檔案匯編(1912—1928)[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2100.
[20] 張燾.津門雜記[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83.
[21] 民國福山縣志稿[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22] 望云居士,等.天津皇會考紀[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23] 天津天后宮行會圖:第65圖、第2圖題記[M].香港:香港和平圖書公司,1992.
責任編校:徐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