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摘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豐富生動的材料和直觀形象的教具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形象思維能力,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聯系、比較、分析、歸納等歷史邏輯思維能力,更可以運用多種的教學方法來推動學生歷史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建立。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思維能力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310110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思考各種歷史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歷史形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教師還可以訓練學生從歷史材料中獲取資料、分析史料并得出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方法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多歷史學習方面的能力,學會自主探索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提高歷史學習水平。
一、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形象思維能力
1. 用豐富生動的材料激發(fā)
教師可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各種豐富生動的教材來激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歷史學習中,由于學生所接觸到的史實大多數是以史料的形式存在的,教師如果想要激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就要盡量運用鮮明而生動的材料來盡可能真實地解釋歷史的本來面貌,讓學生不再覺得歷史枯燥,而是更主動地投入歷史的學習中去。教師在講授高中歷史的時候,可以從其他課程中選取一些和歷史有關、能夠作為生動形象的歷史材料的內容展現給學生。例如在講授兩漢歷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課文內容和語文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閱讀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理解司馬遷創(chuàng)作《史記》的原因和動力,然后再鼓勵學生閱讀《史記》,并從中汲取有用的知識。
教師在選用史料的時候除了要注意豐富生動以外,引用史料的時候也要注意自己語言的表達,既要科學嚴謹也要注意文才,同時還要通俗易懂,讓學生易于接受。例如在講授三國歷史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給學生講述《三國演義》中的故事,但是要注意區(qū)別演義文學加工的部分,同時也要避免講晦澀難懂的詞匯,讓學生更加真實地感受歷史。
2. 用直觀形象的教具激發(fā)
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除了選擇語
言文字類的歷史材料以外,還可以使用一些更加直觀形象的教具,來促進學生對歷史的直接感知。有條件的話,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博物館或者歷史遺跡,讓學生更加切實地感受到悠久的歷史。如果無法舉行更加多的課外活動,教師則可以采用模型、地圖展示等方法,還可以將有關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通過投影儀來展現文物照片、影視紀錄片的資料等。例如在學習秦王朝的歷史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秦始皇兵馬俑、長城等的形象,讓學生能夠更清晰地了解秦朝的軍事、經濟實力。
教師在教授歷史的時候,也可以將教學內容和美術、音樂等學科聯系起來,用觸類旁通的方法給學生展現一些美術、音樂等的作品,讓學生能夠從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了解歷史、感悟歷史。例如在學習宋朝歷史的時候給學生看《清明上河圖》,能夠讓他們對宋朝人們的生活情況有更加直觀的了解,有助于開拓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想象,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感受到歷史的滄桑,對歷史學習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邏輯思維能力
1.讓學生掌握聯系和比較的方法
除了形象思維以外,邏輯思維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應當注意培養(yǎng)學生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念,讓他們提高辯證思維能力,掌握分析歷史材料的基本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突破文字材料的限制,深入挖掘歷史中的邏輯關系,找到各種材料深層次的關系。例如在學習中國儒家學說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縱向聯系,通過對孔子、孟子、董仲舒等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的理論分析來研究儒家學派思想的演變過程,了解儒家學說是如何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思想的。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儒家學說為切入點,聯系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封建集權制度等內容,分析儒家思想對它們形成的影響。
為了讓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更加嚴謹,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兩個不同的歷史素材進行對比。例如在學習到古希臘、古羅馬歷史的時候,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將雅典和斯巴達進行對比,分析它們在經濟、政治、社會關系等方面有什么異同,從而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希臘、古羅馬的歷史。教師要注意指點學生尋找正確的參照系,同時也要注意更加全面地進行比較,讓學生逐步掌握如何進行多角度比較,從而得出更加正確的結論,深入了解歷史的本質。
2.讓學生掌握分析和歸納的方法
除了聯系和比較以外,分析、綜合、歸納等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歷史邏輯思維能力,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的時候要注意讓學生聯系教材進行深入分析,不要用籠統(tǒng)、空洞的話語來進行總結,而要用豐富的史實來支持自己的理論。教師還要注意讓學生將歷史放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思考,要透過現象挖掘到歷史的本質。例如在學習商鞅變法的時候,教師要告訴學生,不要僅僅關注商鞅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而要更加全面地了解當時的史實;不僅要了解商鞅所頒布的各種經濟政策,更要了解商鞅在軍事和加強集權統(tǒng)治等方面所制定的策略,同時還要了解商鞅的成長背景。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商鞅為什么要進行變法,并理解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教師還要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讓學生在掌握具體史實的情況下進行正確地歸納總結,以得到客觀的歷史結論。例如在學習壟斷組織的形成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美國、德國等國公司的某產品產量占據該國總產量多少等數據資料,然后讓學生根據這些資料進行總結,歸納出壟斷的特點,理解壟斷是如何控制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的,然后再補充更多的資料,讓學生對壟斷組織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在歷史思維能力之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這要求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分析史料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同時還要求學生具有重新組織材料,對不同觀點進行判斷的能力,并且能夠將從史料中得到的結論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要讓學生掌握這樣的能力,教師就必須在教學中求新求變,不能夠采用灌輸式的方法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正相反,要讓學生開動腦筋,以材料為中心,通過有限的史料來進行發(fā)散思維。例如教師在講授關于“焚書坑儒”的內容時,可以啟發(fā)學生思索一個問題:秦王朝為什么在焚書的時候并不銷毀醫(yī)藥、種樹等一些具有實用價值的書籍?這樣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秦王朝對人們思想上的控制。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從秦朝過渡到西漢初期中,詢問學生在西漢初年是用哪一種思想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為什么要這樣做,而之后為什么經歷了焚書坑儒的事件,儒家思想還是會慢慢興起?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提問能夠活躍學生的頭腦,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掌握理性思辨能力,同時也能夠漸漸養(yǎng)成學生對歷史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必要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開發(fā)并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使他們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得更好,促進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歷史問題。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也有助于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并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更快速而有效地學習歷史,獲得進步。
[參考文獻]
[1]蔣紅梅.高中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祖國(建設版),2014(9).
[2]方小娟.論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5(4).
[3]李香梅.淺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途徑[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3(16).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