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玉 鄭 磊
167例住院患者皮膚藥物不良反應分析
徐洪玉 鄭 磊
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37 915例住院患者中發(fā)生皮膚藥物不良反應的有167例,住院患者皮膚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病率4.40‰,其中1~6歲兒童發(fā)病率最高(8.99‰)。造成皮膚藥物不良反應的藥物共83種,主要藥物為抗感染藥(46.11%)、中藥注射劑(17.96%)和營養(yǎng)支持類藥物(14.97%)。
皮膚藥物不良反應; 抗感染藥; 中藥注射劑; 營養(yǎng)支持類藥物
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xiàn)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由于其特殊的免疫功能和覆蓋體表的優(yōu)勢,常常是藥物不良反應的“信號燈”。據(jù)國內(nèi)外文獻資料報道,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病率約3%,其中皮膚藥物不良反應(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CADRs)常見。1,2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置CADRs,能最大限度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給人體帶來的危害。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間37 915例住院患者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369例,有效報告的皮膚不良反應167例,現(xiàn)報道如下。
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住院患者共37 915例,通過ADR系統(tǒng)上報藥物不良反應369例,其中皮膚藥物不良反應189例。依據(jù)衛(wèi)生部《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jiān)測管理辦法》和《常見嚴重藥品不良反應技術規(guī)范及評價標準》中“皮膚黏膜損害藥品不良反應判定評價標準”,通過病案管理系統(tǒng)查閱分析住院病歷,對上報的由藥物所致皮膚黏膜不良反應病例進行關聯(lián)性評價,將符合評價標準的167例皮膚不良反應的基本情況、損害類型與藥物種類進行分析。
依據(jù)國家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發(fā)布的《常見嚴重藥品不良反應技術規(guī)范及評價標準》中,皮膚黏膜損害藥物不良反應關聯(lián)性評價標準。(1)皮膚黏膜損害與用藥有合理的時間關系,皮膚黏膜損害符合各型藥疹的發(fā)病特點;(2)說明書、文獻或國家中心數(shù)據(jù)庫支持該品種藥物引起的皮膚黏膜損害;(3)停藥后,皮膚及黏膜的損害減輕或消失;(4)再次使用后出現(xiàn)同樣的皮膚黏膜損害;(5)反應可排除合并用藥、患者原有疾病病情的進展以及其它治療的影響。對符合1、2、5條加上第3條和/或第4條的作為入選病例。
3.1 皮膚藥物不良反應與性別、年齡的關系 167例皮膚藥物不良反應中,男88例,女79例;同期住院患者37 915例,其中男17 640例,女20 275例;同期住院患者CADRs發(fā)生率為4.40‰,其中男性為4.99‰,女性為3.89‰,男性高于女性。各年齡段皮膚藥物不良反應例數(shù)及占同期住院患者比例,見表1。
表1 各年齡段皮膚藥物不良反應例數(shù)及占同期住院患者的比例
3.2 皮膚藥物不良反應涉及的藥品種類 167例皮膚藥物不良反應中,涉及藥物83種,注射劑69種,占83.13%,口服劑型14種,占16.87%。其中化學藥品70種,占84.34%;中成藥13種(全部為注射劑),占15.66%;按藥理作用分類,致病例數(shù)排名前3位藥物種類依次為:抗生素、中藥注射劑與營養(yǎng)支持類藥物。各類藥物涉及品種數(shù)和致病例數(shù),見表2。
3.3 皮膚黏膜損害與藥物種類的關系 依據(jù)《常見嚴重藥品不良反應技術規(guī)范及評價標準》“皮膚黏膜損害涵蓋內(nèi)容”確定的皮膚黏膜不良反應名稱(WHO-ART)、癥狀、臨床診斷,167例皮膚藥物不良反應中,主要皮膚黏膜損害為丘疹及斑丘疹、瘙癢、風團、紅斑、紫癜及紅皮病。損害類型與涉及主要藥物種類與例數(shù)見表3,抗生素和中藥注射劑幾乎可以導致各種類型的皮膚黏膜損害。
表2 不同種類藥物致病品種數(shù)與致病例數(shù)
表3 皮膚黏膜損害類型與涉及藥物
不同學者報道的皮膚藥物不良反應占藥物不良反應的比例有差別(28.7%~49%),3-5本文統(tǒng)計為45.3%。文獻報道,6國外住院患者中CADRs發(fā)生率3.6‰~7‰不等,本文統(tǒng)計為4.40‰。由于不同醫(yī)院收治病種不盡相同,收住院標準有差異,故此數(shù)據(jù)差別較大。
抗感染藥的不良反應居各類藥物之首,也是皮膚藥物不良反應的主要致病種類,本文統(tǒng)計共有28種抗生素導致77例CADRs,占總發(fā)病例數(shù)的46.11%,雖然低于林燕瓊7報道的53.28%,但比例仍然較高,提示臨床醫(yī)生應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嚴格掌握適應證,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和減少由此導致的藥物不良反應。
近年來中藥引起不良反應的報道逐漸增多,尤以引起皮膚不良反應較為常見,與中藥制劑在臨床的廣泛使用和中藥注射制劑的質(zhì)量影響因素有關 。82002年王云等9總結1986-2000年14年間文獻報告的導致皮膚不良反應的中藥注射劑只有6種,而本院兩年多時間統(tǒng)計達13種,致病的藥物品種數(shù)和致病例數(shù)均占構成比的第2位,與林燕瓊7報道的一致。
通常認為,營養(yǎng)支持類藥物不易引發(fā)過敏。但從表2看出,其發(fā)生率比較高,占皮膚不良反應的14.97%。在營養(yǎng)支持療法被廣泛用于住院患者的情況下,應當引起臨床醫(yī)生的高度關注。
不同年齡段發(fā)生CADRs占同期住院患者的比例不同,1~6歲住院兒童高達8.99‰,是住院患者平均發(fā)生率的兩倍多,可能因兒童生長發(fā)育尚未成熟,對藥物的吸收和代謝能力較差,不良反應更加明顯,應引起重視。成年人隨年齡的增長,CADRs發(fā)生率逐漸增高,提示隨年齡增長胃腸道功能減弱,肝腎等代謝性器官功能衰退,較易發(fā)生CADRs。10
8例嚴重不良反應涉及藥物以抗感染藥物及心腦血管用藥為主,與趙敏11等報道的一致,紅皮癥常見的致敏藥物為抗痛風藥別嘌醇、抗結核藥、青霉素及頭孢菌素類藥物和解熱止痛藥等,本文紅皮癥患者為保肝藥物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引起,極罕見,提醒臨床應用時應注意。
李世蔭分析了110例剝脫性皮炎病例,早期有發(fā)熱者占95%,瘙癢及皮膚灼熱者占70%,幾乎所有病例皆有麻疹樣或猩紅熱樣發(fā)疹。12因此,要密切觀察住院患者用藥期間皮膚黏膜的表現(xiàn),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早期癥狀,預防和控制嚴重皮膚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1 Valeyrie-Allanore L,Sassolas B,Roujeau JC.Drug-induced skin,nail and hair disorders.Drug Saf,2007,30(11):1011-1030.
2劉秋蓮.194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7,21(3):214-216.
3李韻梅.藥物不良反應545例分析.當代醫(yī)學,2013,19(6):54-55.
4張艷麗,方維軍,陳堅.藥物不良反應185例分析.臨床誤診誤診,2013,26(5):72-74.
5王裕宏.2012年我院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中國醫(yī)藥導刊,2013,15(12):2097-2098.
6 Thong BY,Tan TC.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for drug allergy.Br J Clin Pharmacol,2011,71(5):684-700.
7林燕瓊,林維嘉.我院396例藥物致皮膚不良反應報告分析.中國藥房,2010,21(38):3620-3621.
8吳玲玲.中藥引起皮膚不良反應研究進展.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3,7(10):179-180.
9王云,李林峰,陳學榮.中藥引起的皮膚不良反應概況.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2,22(8):635-637.
10王文.老年臨床藥物不良反應臨床分析及用藥安全探討.當代醫(yī)學,2011,17(20):128-129.
11趙敏,施和建.81例住院患者嚴重皮膚藥物不良反應/不良事件分析.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3,33(16):1373-1376.
12李世蔭.藥源性皮膚病的治療與預防.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3,01:33-38.
(收稿:2014-11-04 修回:2014-12-01)
Analysis of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 in 167 inpatients
XU Hong-yu,ZHENG Lei.Shandong Jiaotong Hospital,Ji’nan,250031
There were 167 patients with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 out of the 37 915 in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2 to May 2014.The incidence of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 in inpatients was 4.40‰and the incidence was high in the 1-6 years old group(8.99‰).There were eighteen-three kinds of drugs leading to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 in those inpatients.The main drugs inducing the adverse reaction included antibiotics(46.11%),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17.96%)and nutrition supporting drugs(14.97%).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antibiotics;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nutrition supporting drugs
山東省交通醫(yī)院,濟南,2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