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jīng)做了18年教研,后面留給我工作的時日也已經(jīng)并不寬綽。這一算,心里倒輒自生出些“歲月如斯”的惆悵與感慨來。
不禁又想起我的師長,也是我的教研前輩——朱家瓏先生,在我做教研員時叮囑我的幾句話:“不要把教研員當官做”;“人才在基層”;“有所為有所不為”。做教研員的時間愈久,愈覺得這些話語意味深長。
“不要把教研員當官做”,這是一句善意的警示?!敖萄袉T”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富含中國教育元素的職位,教研室雖不是行政衙門,教研員也并非官員,但各級教研室和教研員卻擔負著一定的教學研究、管理及指導的職能。在基層學校和老師眼里,教研員意味著某種資歷、資格甚至權威,因而備受尊崇。老師們在乎教研員的態(tài)度,在意教研員的評價,期待著教研員能對他們的工作提供指導和幫助。教研員的這種身份優(yōu)勢,為教研工作帶來了不少便利,但也容易迷失自我。教研員在履行職責過程中,最讓一線老師不能接受的就是身份錯位。好為人師、求全責備、居高臨下、頤指氣使,不經(jīng)意間便把自己當作了“上級領導”和“教學權威”,也在不知不覺中疏離了老師,偏離了教研工作的主旨。這難道不需要警醒么?教研員在沒有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前,姑且先把自己當作教師中的一員,和她們一起實踐、一起思考、一起研討,共同發(fā)現(xiàn)教學問題,達成教學任務,探究教學真理。教研員權威的確立,靠的不是“威權”不是“官腔”,而是自身的真才實學和人格力量。只有努力占領人格、學術兩個高地,教研員才能游刃有余地開展工作。
“人才在基層”,這是一句智慧的點撥。其間暗含了教研工作的基本方略,第一,教研員工作的主要對象是基層學校和一線教師,眼睛向下,深入基層,向老師學習,為老師服務,這是教研工作的核心成分;第二,教研員的每一項工作、每一次活動都必須依賴廣大教師的積極響應和深度參與,因此,尊重基層教師,發(fā)揮骨干教師作用,凝聚大家的智慧,是教研員達成工作目標的最佳路徑。成事在人,教研員個體的影響總是有限的,無論多么辛勤的工作,對一個區(qū)域來說也是杯水車薪,怎么辦?唯有依靠教師和團隊的力量。要凝聚特級教師團隊、骨干教師團隊、新秀教師團隊,要讓不同的教師團隊在區(qū)域中肩負不同的責任,也獲得不同的發(fā)展,要讓這些教師群體中的佼佼者,成為區(qū)域教師整體發(fā)展的智力資源,讓優(yōu)秀教師的團體不斷壯大。教研員應當建立自己學科的“人才庫”,領悟“人才培養(yǎng)和使用”之道,一個具備“識人之慧眼,容人之胸懷,用人之膽識”的教研員,一定會廣受教師的歡迎和擁戴。陶行知曾說:“先生之最大快樂,是培養(yǎng)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教研員的最大快樂,何嘗不是身邊圍著一群值得自己崇拜的教師呢?
“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一句中肯的提醒。教研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研員要做并且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不作為”是一種懈怠,自不足取,但熱情虛高,希冀大施拳腳、大展宏圖的念想,也需審慎。拿組織教研活動來說,高質(zhì)量、針對性強的活動總是讓教師受益良多,深受教師喜愛,因此,教研員大多熱衷于組織各種活動,但活動絕不是越多越好,越頻繁越好。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日常的教研活動如果過多,讓教師疲于奔命,難免殃及日常教學本身。因此,教研員安排活動務必顧全大局,防止各類各級教研活動架床疊屋,基層學校和教師招架不住。
朱家瓏先生的三句話不啻是燈塔,陪伴并指引我走過了18年教研生涯,未來,我還當銘記這些話語,時時自勉并與我的教研同行共勉之。
(李亮,博士、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副主編、江蘇省中小學教研室教研員、江蘇省教育學會小學語文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全國識字寫字教學聯(lián)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