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所謂隱者,是古代不少有才干或自認為有才干的人,由于看不慣社會上尤其是官場上的黑暗現(xiàn)象,遠離塵世,到偏僻的深山老林中隱居起來,過與世隔絕的生活。詩人賈島有意不提隱者的名字,使隱者的形象更加突出,更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詩人在詩中寫到的小徒弟,只是作為未出現(xiàn)的隱者的陪襯。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袁枚是清代著名詩人,詩風清新靈巧,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挖掘題材,把極其平凡的事情寫得情趣盎然。
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cè)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胡令能是一位“大隱隱于市”的詩人,年輕時曾以修理、制作鐵木器具為生,長期生活在民間。他的詩歌多寫下層人民的生活,富有濃厚的生活情趣。
這里,我不想討論三首古詩的特點,我們來看看詩中的三個兒童形象。
《所見》運用白描的手法,以通俗流暢的語言,把牧童自在活潑的神態(tài)刻畫得躍然紙上。小牧童自由自在地騎在黃牛背上,興高采烈地唱著歌,天真活潑的性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兒垂釣》中釣魚的孩子,興許是第一次垂釣,興奮而又緊張;喜不自勝,又有那么點煞有介事。他怕詩人驚動河里的魚兒,遠遠地不斷揮手,使他垂釣時的心情和神態(tài)更為傳神。作者寥寥數(shù)筆,形神兼?zhèn)涞毓蠢粘鲆环r(nóng)村兒童的生活圖景;而《尋隱者不遇》中的小徒弟,給人的印象卻與上面兩個孩子相反,透過作者的文字我們看到,別人問一句,他答一句,問什么答什么。毫無生氣,一點也不活潑,呆板而又木訥。讓人覺得,他的性格與他的年齡極不相稱。
同樣是兒童,性格為何這樣截然不同?拋開人物本身的性格特點,主要原因還是各自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牧童和釣魚的孩子生活在農(nóng)村,可能沒讀過一天書,他們在大自然中自由生活,快樂成長。原始質(zhì)樸的自然界成就了他們的快樂和活潑。而那個隱者的小徒弟,跟著師父在深山里修煉,人為的教育摧殘了一顆天真的童心。
由此我想到我們現(xiàn)在的學生,家長、老師、社會的層層壓力,剝奪了他們本應快樂的生活。一個六七歲的孩子,整天用那稚嫩的小手不停地寫呀寫,看了真讓人心疼。六七歲的孩子,應該正是想玩就玩的時候,即使要讓他學點什么,也應該在玩中學,在樂中學。讓我們帶著學生去田野里放風箏、做游戲,讓他們?nèi)ハ硎茏匀?、享受童年的快樂吧?/p>
(作者單位:揚州市寶應縣城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