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瑞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qū)班莊中心衛(wèi)生院中醫(yī)科 222123
80例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脾虛濕熱型慢性胃炎的臨床體會
陳 瑞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qū)班莊中心衛(wèi)生院中醫(yī)科 222123
目的:探討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脾虛濕熱型慢性胃炎臨床效果,以提高患者治愈率和滿意度。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脾虛濕熱型慢性胃炎患者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均予以常規(guī)西藥治療,觀察組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20d為1個療程,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兩組比較存在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脾虛濕熱型慢性胃炎效果顯著,藥物價格相對低廉且便于服用,更有利于患者吸收,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慢性胃炎 半夏瀉心湯 加減治療 脾虛濕熱型
在慢性胃炎疾病中,慢性淺表性胃炎是一種常見類型,在各類胃病發(fā)病率中位列首位。當前,醫(yī)學界普遍認為幽門螺桿菌是引發(fā)該疾病的主要原因。中醫(yī)根據臨床癥狀表現將慢性胃炎分成胃絡淤血、肝胃不和、胃陰不足、脾胃虛弱以及脾胃濕熱五種類型,其中,最為常見的是脾虛濕熱型[1]。本文隨機選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脾虛濕熱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與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脾虛濕熱型慢性胃炎患者,通過隨機抽樣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其中,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3~69歲,平均年齡(35.4±1.9)歲;病程1~13年,平均病程為(5.1±2.3)年;11例為伴腺體萎縮,7例為伴腸化生,5例為伴異型增生;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4~71歲,平均年齡(29.7±2.4)歲;病程0.5~12年,平均病程為(4.8±1.9)年;13例為伴腺體萎縮,8例為伴腸化生,4例為伴異型增生。兩組患者在性別、病程及年齡等方面沒有顯著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西藥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口服120mg膠體次枸櫞酸鉍,4次d;1.0g阿莫西林、0.4g甲硝唑、20mg奧美拉唑,2次d,其中使用抗生素藥物進行為期2周的治療,4周為1個療程。觀察組患者予以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具體藥物包括:半夏15g、黃芩15g、人參15g、茯苓15g、甘草3g、藿香10g、厚樸10g、干姜6g、黃連10g、檳榔10g、白豆蔻10g、白術15g、木香10g、青皮15g。隨癥加減:如患者脾虛較甚,則加白術與黃芪;如患者脾胃濕熱較甚,則加梔子與白花蛇舌草;如患者脾胃虛寒,則加吳茱萸與干姜;如患者兼淤血,則加失笑散;如患者出血,則加云南白藥、地榆碳與白及。加水煎煮,每日1劑,每次服用250ml,3次d,連續(xù)用藥20d為1個療程?;颊叻幤陂g需禁飲濃茶與酒,食物應以清淡為主。
1.3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2003年慢性胃炎疾病全國研討會上制定的相關標準。顯效: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經胃鏡下檢查顯示胃部黏膜充血水腫情況消失或完全消失,出血點與糜爛斑點完全消失;有效: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出現一定好轉,經胃鏡下檢查顯示胃部黏膜顏色呈淡紅色,有輕度充血情況,出血點與糜爛斑點基本消失;無效: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沒有明顯好轉,胃鏡下檢查顯示與治療前沒有變化[2]。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文中的全部數據通過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經治療后痊愈28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痊愈19例,有效9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7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脾虛濕熱型慢性胃炎能夠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
慢性淺表性胃炎疾病的主要病因是固有膜內出現炎性細胞浸潤、上皮細胞發(fā)生變形以及小凹上皮出現增生。在中醫(yī)學領域,慢性淺表性胃炎疾病屬于胃痞及胃脘痛等范疇,其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胃部痞滿不適、不思飲食、或食而不適、或脘腹脹痛、或有灼熱感、或噯氣吐酸、或腸鳴下利以及脾虛濕盛、氣機阻滯等之證[3]。若慢性淺表性胃炎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會引發(fā)胃出血與胃潰瘍,嚴重者甚至會引發(fā)胃癌。當前醫(yī)學界對慢性淺表性胃炎疾病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還沒有達成一致共識,但相關研究表明,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有很多種,除去受到幽門螺桿菌的影響外,胃黏膜防御水平降低也是引發(fā)該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半夏瀉心湯藥方充分利用了藥物的藥性,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如黃連與黃芩的苦寒藥性,可以使中焦之熱得到清除,且黃連、黃芩具有消炎作用;濕邪屬陰邪,遇溫方化,藥方中的干姜與半夏有燥濕辛溫的功效,且能夠發(fā)揮除濕、和胃、止嘔的藥理作用;人參能夠對受損胃黏膜進行修復,與大棗、白術、甘草合用,具有養(yǎng)胃健脾的功效,且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力;木香能夠發(fā)揮行氣止痛與調中導滯的藥理作用;藿香性微溫,味辛,芳香醒脾,具有化濕的功效;青皮能夠發(fā)揮消積化滯與疏肝破氣的藥理作用;檳榔性溫,味辛、苦,能夠發(fā)揮消痞散結、行腸胃積氣的藥理作用;甘草能夠起到調和多種藥物的作用,且能對胃黏膜形成保護,發(fā)揮重要的屏障功能。上述諸藥合用,可健脾、除濕清熱、理氣和胃,所以本方對脾虛濕熱型療效好[2]。
筆者總結多年臨床治療經驗,認為胃病治療重在保養(yǎng),預防重要性要大于治療。胃炎患者在選擇飲食時,應以清淡為主,確保每天攝入足量的鐵質、維生素與蛋白質,此外,還應定期到醫(yī)院復查,并隨訪治療。本文中,對照組患者均予以常規(guī)西藥治療,觀察組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結果表明,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脾虛濕熱型慢性胃炎效果顯著,藥物價格相對低廉且便于服用,更有利于患者吸收,值得臨床上大力推廣[3]。
[1]張玉煥.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慢性胃炎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yī),2011,26(2):292.
[2]李紅,楊樺,鐘志國,等.半夏瀉心湯對脾虛濕熱型慢性胃炎胃黏膜修復作用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15):71-72.
[3]梁嘉愷,胡玲,鄭曉鳳,等.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與外周血Th1Th2平衡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32(3):322-324.
(編輯楊陽)
R256.3
B
1001-7585(2015)19-2637-02
201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