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藍
江門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心內科,廣東江門 529020
近年來,隨著高血壓患者數量急劇增多,已有成為一種普遍疾病的趨勢,再加上人們飲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情況已屢見不鮮了。隨著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表明,高血壓與糖尿病并存對患者心血管的危害更為顯著,其大小血管功能受損將直接影響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從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為防止心腦血管風險事件的發(fā)生,改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預后,該研究以2012年1月—2013年12月該院收治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就單純高血壓患者和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功能損害差異進行研究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于該院收治的高血壓患者中,抽樣選取50 例單純高血壓患者作為EH 組,再選取50 例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作為EH+DM 組。納入標準:(1)符合1999年WHO/ISH 高血壓病指南[1]、1985年WHO 與1997年ADA 制定的DM 標準[2-3];(2)患者自主意識清晰,可配合研究的進行;(3)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繼發(fā)性高血壓患者;(2)猝發(fā)心血管事件患者;(3)心、肝、腎功能障礙者;(4)惡性腫瘤患者;(5)精神異常者;(6)不同意接受研究的患者。
由該院同一專業(yè)醫(yī)師對兩組患者進行血管功能損害程度的測定:(1)受測者術前1 d 禁酒、術前2 h 空腹且禁茶、吸煙及咖啡;(2)術前15 min,受測者應在等待室調整好心態(tài),準備測試的開始;(3)采用Com-Plior SPⅣ儀測定頸股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sfPWV);(4)采用彩色多普勒儀器測定突入管腔的血流異常缺損或局部內膜中層厚度(IMT)[4];(5)采用電子血壓計測定肱動脈脈壓(BPP);(6)采用中心動脈壓檢測儀測定中心動脈脈壓(CPP)和中心動脈增強壓(CAP)[5];(7)其他常規(guī)指標按照常規(guī)方式進行測量即可,如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CHOL)等等;(8)所有測量指標,均測定多次取其均值予以表示。
兩組患者在男女性別、吸煙人數、服用ACEI 人數及LDL-C、HDL-C、CHOL、心率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EH+DM 組患者平均年齡偏大、BMI 偏重、高血壓平均病程偏長、FBG和TG 水平偏高,與EH 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特征分析[n=50 例,n(%)]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特征分析(n=50 例,±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特征分析(n=50 例,±s)
項目EH 組EH+DM 組t 值P年齡(歲)BMI(kg/m2)高血壓病程(年)FBG(mmol/L)TG(mmol/L)LDL-C(mmol/L)HDL-C(mmol/L)CHOL(mmol/L)心率(次/min)59.4±8.0 24.3±3.5 15.0±11.2 5.1±0.9 1.9±1.3 2.8±0.9 1.2±0.4 4.9±1.0 69.8±11.0 62.7±8.8 25.6±3.1 19.3±10.4 6.9±2.1 2.5±1.5 2.9±1.0 1.2±0.4 4.8±1.1 70.4±11.4 1.9620 1.9660 1.9893 5.5708 2.1374 0.5256 0.0000 0.4757 0.2678<0.05<0.05<0.05<0.01<0.05>0.05>0.05>0.05>0.05
EH+DM 組在cfPWV、IMT、BPP、CPP、CAP 等動脈功能及結構檢測指標方面,均高于EH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管功能損害差異性分析(n=50 例,±s)
表3 兩組患者血管功能損害差異性分析(n=50 例,±s)
項目EH 組EH+DM 組t 值P cfPWV(m/s)IMT(mm)BPP(mmHg)CPP(mmHg)CAP(mmHg)12.2±2.5 0.73±0.18 58.1±16.2 44.5±15.6 12.0±6.8 13.7±3.6 0.80±0.17 64.6±15.5 50.5±15.1 14.6±5.3 2.9406 1.9991 2.0499 1.9541 2.1324<0.01<0.05<0.05<0.05<0.05
近年來,我國高血壓患者發(fā)病率不斷升高,據相關部門統(tǒng)計已突破3.3 億,已成為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嚴重疾病之一,且合并2 型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將近四成,但就目前醫(yī)學技術而言,不管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還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其效果都不盡人意。而高血壓是一種動脈升高的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是一種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謝內分泌疾病,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功能損害,主要是由于二者之間的協(xié)同效應而累及患者動脈結構和功能障礙所引發(fā)的一系列心血管病癥。相對單純高血壓患者來說,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功能損害程度更為嚴重[6]。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多有吸煙習慣,年齡普遍高于單純高血壓患者3 歲左右,并且體重指數更大、高血壓病程更長、FBG 和TG 水平更高(P<0.05),這些都是導致老年患者心血管發(fā)生的危險因素。眾所周知,動脈硬化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老年患者平時要注意飲食,加強鍛煉,控制體重,戒煙戒酒,保持愉悅的生活態(tài)度,還要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有效預防疾病的發(fā)生,提高自身免疫力。
由表3 可知:EH+DM 組的cfPWV 指標為(13.7±3.6)m/s,明顯高于EH 組(12.2±2.5)m/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IMT指標為(0.80±0.17)mm,也明顯高于EH 組(0.73±0.18)m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5)。而左某[7]、俞某[8]等人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合并2 型糖尿病時,cfPWV 及IMT 均明顯升高。這與該研究具有一定的一致性。cfPWV 一直以來都是評價檢測主動脈硬化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不論是高血壓患者或合并2 型糖尿病及其他器官疾病的患者,其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都可能與cfPWV 指標的升高息息相關。而IMT 增厚更是一種非侵害性的早期動脈壁改變的標志,一旦IMT 增厚1 mm 及以上,就有心腦血管病發(fā)生的危險。更為關鍵的是IMT 增厚在臨床上往往先于斑塊的形成,并且在評價藥物療效時IMT 敏感度也較高,因而獲得患者病情進展信息將會更早、更快、更準確[9-10]。從BPP、CPP、CAP指標分析發(fā)現(xiàn):EH+DM 組是高于EH 組的(P<0.05),但并不十分明顯,或許還需前瞻性研究進一步證實,但仍可以將其作為反映整個動脈系統(tǒng)總體彈性的依據指標之一。總之,這些指標的上升,均可帶來嚴重的后果,直接或間接影響患者血管功能,從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的風險。因此,該研究認為:高血壓患者合并2 型糖尿病時,cfPWV 和IMT 指標顯著上升,是動脈硬化的臨床關鍵指標之一;而BPP、CPP、CAP 等其它指標在判定評價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時,可作為臨床輔助指標之一。當然,由于該研究是在一段特定時間對一定數量患者,以個案特征、病情及康復進行分析,屬于一種橫斷面研究,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高血壓患者合并多種未知心血管危險因素等,或可降低了高血壓合并2型糖尿病的檢測敏感度的對比性等等。均有待前瞻性研究予以證實。
綜上所述,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損害明顯重于單純高血壓患者,其損傷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cfPWV、IMT、BPP、CPP、CAP 等指標的升高。由此可見,以cfPWV、IMT 指標為主、其它指標為輔而應用于臨床,可作為預測心血管風險的替代終點,其臨床應用前景廣闊,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期待日后,這些指標可以在各大疾病中大放異彩,為病人的診治提供臨床價值。
[1]Martin I.Implementation of WHO/ISH Guidelines:role and activities of WHO[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ertension,1999,21(5/6):659-669.
[2]Ichard JL,Sultan A,Daures JP,et al.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ntermediate glucose abnormalities in obese patients based on ADA(1997)and WHO(1985)criteria[J].Diabetic medicine,2002,19(4):292-299.
[3]王凌玲,雷夢覺,龔愛斌,等.MMp-9、hsCRP 與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硬化、肱動脈內皮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8,5(2):39-40.
[4]曹芳英.原發(fā)性高血壓合并多種相關疾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平均動態(tài)脈壓分析[D].廣州: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
[5]佀社花.老年人高血壓和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50 例的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28):59.
[6]張霞,于德民,言紅健,等.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檢測血清脂聯(lián)素、TNF-α、hs-CRP 與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的意義[J].天津醫(yī)藥,2009,37(2):91-93.
[7]左君麗,常桂麗,葛茜,等.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損害重于單純高血壓患者[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4,22(3):252-257.
[8]俞家賢,舒艷紅,黃友良,等.高血壓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脈壓對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影響的機制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16):145-147.
[9]裴麗峰,韓英,向東賢,等.老年高血壓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濃度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相關性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41(2):166-168.
[10]高明杰,華揚,賈凌云等.糖尿病合并高血壓與單純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變差異性的研究分析[C].2012 中國·北京超聲醫(yī)學學術大會論文集.北京: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超聲醫(yī)師分會,2012:397-398.
[11]謝曉敏,史靜,曾斌,等.腎素血管緊張素Ⅱ-1 型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2型糖尿病伴或不伴有高血壓的相關性[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8,29(4):3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