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國良+羅曉路
〔關鍵詞〕沙赫特;現(xiàn)代心理健康;奠基
斯坦利·沙赫特(Stanley Schachter,1922—1997)1922年4月15日出生于美國紐約郊區(qū),父母都是東歐移民的猶太人。他在紐約市公立學校度過了中小學時期,17歲進入耶魯大學,1944年獲得藝術史的文學學士學位。之后,沙赫特繼續(xù)留在耶魯大學心理學系攻讀碩士學位,當時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學習理論之父——克拉克·赫爾(Clark Hull)。
在二戰(zhàn)期間,沙赫特在航空醫(yī)學實驗室進行了短暫的視覺研究,之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更喜歡研究需要迫切解決的社會問題。因此,他在1946年去了麻省理工學院與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guī)鞝柼亍だ諟兀↘urt Lewin)共事,主要對社會問題進行理論和實踐研究。1947年,勒溫去世,群體動力學研究中心搬到了密歇根大學,沙赫特于1949年在密歇根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導師是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他博士畢業(yè)后的第一份工作在明尼蘇達大學。1961年,沙赫特到了哥倫比亞大學,一直工作到1992年退休。1997年6月7日,沙赫特由于結腸癌逝世于紐約的東漢普頓,享年75歲。
沙赫特的研究領域非常寬泛。不僅包括歸因、溝通和社會影響、群體過程、合群動機、情緒本質等社會心理學的基本問題;還包括犯罪、肥胖、飲食障礙、出生順序、尼古丁成癮等心理健康領域的內容,有研究者把沙赫特稱為現(xiàn)代健康心理學的奠基者應該是名符其實。同時,他還對股市中的突發(fā)事件、投資者心態(tài)等課題進行過獨特的研究。很少有社會心理學家能夠跨越如此多的研究領域,并且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69年沙赫特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fā)的“心理學杰出專業(yè)貢獻獎”,1976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83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被公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學家之一,排名第7位。難能可貴的是,沙赫特雖然在學術上頗有建樹,但為人卻非常謙遜和低調,極富人格魅力,幽默且健談,思想含蓄、深刻。他不僅享受娛樂,也享受工作。
一、沙赫特心理健康研究的實驗背景
沙赫特曾和費斯汀格等一起研究了麻省理工學院中已婚學生的社會影響,他們發(fā)現(xiàn),人們會以非常不同的角度定義同一個客觀場景,這依賴于他們和持哪種觀點的人接觸。另外,他們還發(fā)現(xiàn),在決定和誰交流時,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非常重要。沙赫特的博士論文《偏離、拒絕和溝通》受此項研究的啟發(fā),進一步考察了社會影響的作用,至今仍是社會影響實驗研究中的范例。畢業(yè)后,他還把博士論文中的實驗技術借鑒到合群關系研究中。一個最有趣的結果是,情緒有時是認知構建產生的,而不是直接通過刺激情景誘發(fā)產生的。即解釋性過程是情緒體驗的基礎。
沙赫特在情緒研究中一個更為重要的發(fā)現(xiàn)是關于歸因的概括化過程。對于某人的情緒和行為的歸因,并不像人們以前所認為的是一個客觀的事情,而是一個非常主觀的過程。人們可以通過純生理方法喚起個體,讓他們把喚起歸因為一些外部根源,例如一些恐懼的社會情景。相反,人們也可以抑制個體,把他們將對一個情景正常的情緒反應錯誤地歸因為所服用藥物(事實上是安慰劑)的作用。這項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特別是安慰劑效應在醫(yī)學、心理健康領域中的應用。
關于情緒的研究工作引發(fā)了沙赫特關于心理健康三個方面的奠基性研究。
第一,沙赫特等人(1964)研究了反社會個體。結果發(fā)現(xiàn),反社會個體比正常個體有更高的持續(xù)喚起水平。
第二,沙赫特等人(1968)還開展了另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工作,他們認為,生理喚起的癥狀可以和許多情緒狀態(tài)聯(lián)系起來,甚至可以解釋為有機體狀態(tài)(這個狀態(tài)可能不是情緒),例如饑餓信號。如果一個個體經常把喚起解釋為饑餓信號,即使他們在一般的壓力生活中,也可能會成為過度肥胖的人。沙赫特認為,肥胖不是由食物剝奪引起的飲食行為造成的,而是因為外部線索,例如食物的味道和易得性會誘發(fā)飲食行為。
第三,沙赫特和他的學生(1978)還研究了尼古丁成癮的一些基本特征。在一個雙盲實驗中,沙赫特讓被試輪流抽高、低尼古丁含量的香煙,被試報告在低尼古丁周中抽煙數(shù)量更多,這一結果表明尼古丁的攝入量是恒定的。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尼古丁是一種生物堿,其排泄比例可以通過尿樣的pH值或酸性程度來確定,通過蘇打水或水果汁非常容易控制尿樣的pH值。沙赫特發(fā)現(xiàn),壓力會增加尿樣的酸性。當沙赫特減少抽煙者尿樣的酸性時,他發(fā)現(xiàn)也會減少壓力條件下的抽煙行為。
據(jù)此,人們根據(jù)沙赫特在情緒歸因、社會病態(tài)、肥胖和抽煙等方面的工作,把他稱為現(xiàn)代健康心理學的奠基者。這些領域把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應用到生理和心理健康問題上,很好地體現(xiàn)了跨學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視角,在心理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二、沙赫特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領域
如前所述,沙赫特對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是在一系列情緒研究之后展開的。在這個領域他最關注的研究主題包括三個方面:犯罪、肥胖和尼古丁成癮。
犯罪。反社會個體一般情感冷漠,經常做一些常人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情。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反社會個體在學習以焦慮為中介的回避行為時比正常人要慢,他們認為反社會個體不會產生焦慮,從而無法對焦慮刺激的相關預警信號做出正常的情緒反應(David Lykken,1957)。之后,沙赫特和拉坦納等(1964)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不管是注射鹽溶液還是腎上腺素溶液,正常個體在學習如何避免驚嚇時比反社會個體更容易。沙赫特根據(jù)自己的情緒理論(情緒是生理喚起和認知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對這一結果進行了解釋。他認為,反社會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學會對自己的喚起進行合理的解釋。反社會個體和正常個體對腎上腺素的反應程度可能沒有差異,但是反社會個體的行為反應完全由腎上腺素引發(fā),他們對喚起沒有一個認知上的合理解釋;而正常個體的行為則是由個體自己的認知解釋決定的,腎上腺素的喚起反應對正常個體的影響不大。反社會個體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學會如何解釋自己的喚起狀態(tài),因此他們的情緒沒有起伏。也就是說,他們沒有犯罪的情緒動機,如仇恨、憤怒和嫉妒等,也不會產生犯罪之后的情緒體驗,例如后悔、害怕、焦慮和恐懼等。因此,他們的犯罪大多不是沖動性犯罪行為。
肥胖。1968年,沙赫特等在社會心理學的頂尖雜志《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連續(xù)發(fā)表了3篇對肥胖研究的成果。
首先,他們考察了恐懼和食物剝奪(內部線索)是否會影響飲食量,發(fā)現(xiàn)正常個體在平靜狀態(tài)下比恐懼狀態(tài)下吃得更多,在食物剝奪狀態(tài)下比在吃飽狀態(tài)下吃得更多。可是肥胖者在所有狀態(tài)下的飲食量基本相同,即恐懼和食物剝奪對肥胖者的飲食量沒有影響。沙赫特根據(jù)自己的情緒理論解釋這一結果,他們認為,肥胖者不能把身體的生理癥狀標定為饑餓信號,他們飲食的動機不是自己的內部狀態(tài),而是食物線索。
其次,他們通過使用醫(yī)用的鐘表(外部線索:“晚餐時間”)來操縱一部分被試進入一個就餐情景中,讓他們相信已經過了常規(guī)的就餐時間;讓另一部分被試認為還沒有到常規(guī)就餐時間。結果發(fā)現(xiàn),當肥胖者知道他們吃飯的時間比常規(guī)時間晚時(比他們知道吃飯時間比常規(guī)時間早)吃得更多。但是對于正常被試則沒有這種效應。
最后,他們考察并證實了前兩項研究成果可以使用到非實驗情景下,他們選擇了三個情景:宗教禁食、制度性食物的容忍度、時區(qū)變化對飲食行為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過度肥胖的猶太人更有可能在猶太人贖罪日禁食,過度肥胖的學生更不能容忍宿舍的食物,肥胖的飛行員更容易調整以適應時區(qū)變化。
1971年沙赫特在《美國心理學家》雜志提煉了關于肥胖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們通過比較來自肥胖人群和肥胖老鼠的結果,發(fā)現(xiàn):(1)肥胖個體會吃更多的味道比較好的食物、更少的味道比較差的食物;(2)肥胖個體每天吃的餐數(shù)更少,每餐吃得更多,吃得更快;(3)肥胖個體的反應帶有更多的情緒性,當食物比較容易獲得時吃得更多,食物難以獲得時吃得更少;(4)肥胖者如果預先吃了固體食物之后不會調節(jié)他們的食物攝入量,不過如果吃的是流體食物則會調節(jié)食物攝入量;(5)肥胖個體不夠積極和活躍。他們通過實驗研究還發(fā)現(xiàn):肥胖個體回憶測驗的成績會更好;在復雜的反應時任務中反應更快,錯誤率更低;更容易分心;當食物線索比較明顯時,他們?yōu)榱双@取食物會加倍努力。
尼古丁成癮。沙赫特等研究者在1977年,以一種超乎尋常的速度和效率連續(xù)在《實驗心理學雜志》發(fā)表了5篇文章,這些實驗報告主要考察了藥理學和心理學因素在抽煙中的作用。第一項研究考察了重度和輕度抽煙者的尼古丁調節(jié),結果發(fā)現(xiàn),長期的重度抽煙者在抽低尼古丁含量的煙時抽的量更多。這一結果說明,重度抽煙者會調節(jié)他們的抽煙頻率來保持尼古丁的攝入量。之后他們提出了抽煙頻率依賴于新陳代謝和尼古丁的排泄率的假設。藥理學的證據(jù)表明,盡管尼古丁新陳代謝的速度很快,但還是會有一小部分尼古丁逃脫了分解而通過尿液排出體外。尼古丁逃離新陳代謝的比例依賴于尿液的酸性。尿液的酸性越強,沒有被代謝掉的尼古丁量越大。
為了考證抽煙頻率和尿液酸性之間相關的假設,沙赫特等研究者在第二項研究中開展了兩項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當抽煙者的尿液呈酸性化時(相比堿性化時)抽煙量更大。在接下來的研究中,沙赫特想探查是否存在這種可能:尿液pH值可能是決定抽煙頻率心理因素的生化調節(jié)器。為了確定這個推理的內在基礎,他們考察了重度抽煙者中尿液pH值的影響因素。因為在聚會或壓力狀態(tài)下抽煙量會增加,因此,他們在第三項和第四項研究中考察了這些事件對抽煙和尿樣pH值的影響。第三項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聚會確實會增加抽煙量,也會導致尿樣中的酸性度增加;第四項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壓力或應激會伴隨抽煙量的增加,尿液酸性增加??紤]到這些鼓舞人心的一系列相關結果,沙赫特等研究者又開展了第五項研究,設計了一個實驗,考察pH值變化是否為壓力-抽煙關系中的有效中介器。他們對壓力和尿樣的pH值進行獨立操縱,如果pH值變化是壓力-抽煙關系中必須的中介器,在pH值沒有得到控制的高壓力條件下比低壓力條件下抽煙量更大,在pH值控制在穩(wěn)定水平時兩種條件應該沒有差別。另外,如果pH值變化不是壓力-抽煙關系中必須的中介器,則不管尿液中pH值的狀態(tài)如何,高壓力條件下比低壓力條件下抽樣量都要大。結果他們發(fā)現(xiàn),壓力對抽煙的影響只有當尿樣中的pH值沒有有效控制時才會起作用,我們依此似乎可以得出結論,壓力-抽煙關系是以pH值變化為中介的。由此,沙赫特認為煙癮的自我治愈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
三、對沙赫特心理健康研究的評價
沙赫特在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杰出貢獻,有口皆碑;在情緒研究領域的創(chuàng)造性見解,也絕對是可圈可點。特別是他提出的情緒雙因素理論,這是他進行心理健康研究的理論基礎。沙赫特認為,情緒是一個情景解釋過程,從其他人那里獲得線索經常會對情景的解釋有所幫助,這個過程決定了人們會體驗什么情緒。情緒產生過程是生理喚起、環(huán)境因素和認知解釋整合的結果,其中認知因素決定了最終的情緒體驗。之后,他把這一理論應用到心理健康領域(如社會病態(tài)、犯罪、肥胖和抽煙),把心理健康現(xiàn)象上升到理論高度來認識和詮釋。這是對心理健康研究的巨大理論貢獻,也是其他心理健康研究者望其項背的主要原因。
沙赫特對肥胖和成癮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為后續(xù)相關研究樹立了樣板和標桿。他在上述兩個研究領域的特殊貢獻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個是他對原因的探索,另一個是他對治療的觀點。對肥胖和成癮的原因,他基本上從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一個是內部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另一個是外部的環(huán)境、線索。他發(fā)現(xiàn)正常個體的進食量和自己的生理需求等內部原因有關,而肥胖個體的飲食量和食物的美味程度、易得程度、供給時間等外部線索有關。對于抽煙成癮者而言,抽煙量會受到外部壓力的影響,同時他還發(fā)現(xiàn)這種外部壓力是通過調節(jié)尿樣pH值的變化來影響抽煙量的,即pH值的變化是壓力-抽煙關系的中介器。除此之外,他還發(fā)現(xiàn)肥胖者和抽煙成癮者的自我治愈率比常識要高。這同時把他造就成了現(xiàn)代健康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在這一領域中很多研究都和沙赫特的實驗工作是分不開的。
目前,心理健康研究領域已經有了很多新的特征,但是,沙赫特所倡導的很多研究思路依然是這一領域的主流,尤其是他提倡的嚴格設計“控制條件”的思想,這一思想讓人們可以非常細致地考證理論假設,對理論的發(fā)展大有裨益。隨著心理健康領域的發(fā)展,這一思想還會得到長期的應用。沙赫特這種把巧妙研究設計與理論、現(xiàn)實問題(如心理健康問題)結合起來的研究非常值得人們深思和借鑒。此外,沙赫特在心理健康理論方面的認知與建樹也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理論不求大,不求能涵蓋許多心理現(xiàn)象,只求在某個范圍內具備較強的解釋力和預測力,比較容易修訂和發(fā)展。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Robert Merton)把他的這種理論稱之為“中觀理論”(theories of the middle range)。這種構建理論的風格到目前在心理學領域還是比較盛行,雖然人們不能武斷地說這種構建理論的方式是最優(yōu)的,但是人們不能否認它是一種比較重要和有效的理論構建方式。
毫無疑問,沙赫特首先是一位卓越的社會心理學家,其次才是一位健康心理學或現(xiàn)代心理健康研究的奠基者。這印證了中國人的一句古話“有意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
(作者單位:1.中國人民大學,北京,100872;2.北京師范大學,北京,100875)
編輯/張帆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