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榮
【內容摘要】學生做不來題是因為對概念理解不透。概念教學須回歸到學科范疇,在對概念進行教學時,要充分引導學生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文章以加速度概念為例,從概念的形成過程的角度探索概念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物理 加速度 概念教學
概念是學生學習的核心內容,概念教學是知識教學的基礎內容,非常重要,概念教學出現問題應該算是教學中的大問題。在日常的教學中老師也知道概念教學的重要性,也知道學生做不來題是因為對概念理解不透的原因,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將少量的時間用于概念的教學,而將大量的時間用于習題演練與講解,而忽視將大量時間用于概念形成過程的教學。究其原因,普遍認為課本上的概念大都簡潔,也只能用簡潔的方法去教。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五節(jié)的教學內容是“速度變化快慢的描述 ——加速度”。這一節(jié)的教學任務實際上是如何引導學生對“加速度”這一概念的學習與理解。本文就以加速度這一概念為例,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及教學體會,從如何理解概念的形成過程的角度談談個人觀點:
一、概念須在大量的事實積累與辨別中形成,而不能簡單給予
每個人的知識都必須經歷一個形成發(fā)展的過程,不能將你的經歷替代。但又有老師抱怨課堂時間有限,經歷常常是不可能充分真實的,但筆者認為,一個必要的縮略過程總該還是要的。
以加速度為例:首先以加速度的表現形式為例,我們無法將所有的運動形式在一節(jié)課內完全展示給學生,但下面三種形式是缺一不可得。如:請分析如圖所示的三種情況中,小車是否都有加速度?請說明理由。(原因是它充分展示了加速度表現形式的全部類型,即速度方向不變,大小變化;速度大小不變,方向變化;速度大小,方向同時變化。)它無需花費大量時間,卻可以將加速度產生的條件讓學生充分體會。
其次,要引導學生分析速度變化與加速度的關系?是因為有速度變化而表現出加速度,還是有加速度才表現出速度變化呢?我們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很少剖析或讓學生思考這個問題。因此學生在解答相關問題時總是困難重重。
二、概念界定的學習只是概念形成和發(fā)展的開端,而不能一次性學會
在日常的教學中,有些教師將概念的教學分為概念的學習與概念的鞏固兩個階段,其實這是錯誤的。概念的學習只是概念形成的開端,此時的概念在學生大腦中只是一個抽象的、模糊的概念。而要使學生真正掌握并理解概念,則必須通過實例分析才能使這一概念在學生大腦中得到充分發(fā)展與完善。如學習加速度時有這一問題:
有兩個物體都做加速度恒定的變速直線運動,則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①經過相同的時間,速度變化大的物體,它的加速度一定大
②若初速度相同,則末速度大的物體加速度一定大
③若加速度相同,初速度大的物體其末速度一定大
④在相同時間內,加速度大的物體其速度變化必然大
分析:①④是具體分析加速度與速度變化量及時間的關系,而又采用了物理學常用的一種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也就是當時間一定時加速度大則速度變化大,故該兩項正確。②是更具體分析加速度與始末速度間的關系,初速度相同,末速度大的只能是速度變化大,而不是速度變化快,故錯誤。③雖說加速度相同,但因兩都運動時間的不確定,也就無法直接比較兩者末速度的大小,故錯誤。這一問題分別從初速度、末速度、速度變化、運動時間等具體條件下去進一步認識、理解加速度的定義,它不是對加速度定義的鞏固,而是對加速度定義理解的發(fā)展。
因此,不同類型的題目使得學生對概念的本質形成更加豐富的、概括性程度更高的認識,從而使得運用概念的情境具有更大的廣泛性,而不是對概念學習的鞏固。
三、須注意概念的學習本質是思維定勢的不斷構建,不同于詞語的學習
隨著人們學習不斷深入以及要求不同,每個概念都在不斷發(fā)展,因而人們的思維定勢也在不斷變化,這就要求人們對概念不斷豐富和完善,也就要不斷構建。如加速度的定義,在學習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時,是以衡量物體速度變化快慢來定義加速度,這是從加速度的表現形式來定義的;當學生學習牛頓運動定律時,要對加速度的定義進一步完善與豐富,即從加速度產生的原因角度進行補充與完善,那就是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正如維果斯基描述的:“它開始時是最簡單類型的概括,隨著自身的發(fā)展,兒童便從簡單類型的概括轉向越來越高級類型的概括,最終以形成真正的、確實的概念而完成這一過程?!?/p>
當然,概念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還有很多,比方說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法,概念網絡構建法,類比法等等,筆者只是想探索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時要以最有效的教學方式與途徑進行教學,而不能在教學過程中表面講了概念,但由于沒有講清其中內含的更基本的概念,而導致教師自以為講清楚了概念而實際卻沒講清楚,那才是教學的大問題。
因此在對概念進行教學時,要充分引導學生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知道概念包括名稱、定義、例子和屬性四個方面,以及本質直觀、定義、理想類型等三種存在形式。同時又要注意各概念之間的關系及每個概念的特定范疇。總之概念教學是教學的基礎,需要好好研究。
(作者單位:江西省高安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