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步光
【摘 要】 數學課程應當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圖形與幾何教學要讓學生掌握相應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發(fā)展形象思維,培養(yǎng)空間觀念和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是《課標》中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圖形與幾何學習的核心目標之一。
【關鍵詞】空間觀念;興趣;操作;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提出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在“圖形與幾何”領域應當注重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臻g觀念主要是指根據物體特征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想象出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描述圖形的運動和變化;依據語言的描述畫出圖形等。下面結合蘇教版教材《認識角》一課的教學設計,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一)密切聯系生活,激發(fā)學習興趣
弗賴登塔爾說過:“數學來源于現實,高于現實,用于現實”。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形成了不少的數學表象,教師在教學中應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中,解決生活問題,學以致用。這樣既可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激發(fā)學生將頭腦中已有知識“再加工”,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如找角的環(huán)節(jié)是這樣設計的:
師:課件出示數學書、小尺、剪刀、鬧鐘圖片。
師:這些物品中藏著角,你能很快找出來并指一指嗎?
生:……
讓學生在生活中找角,感受數學知識和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對角的最初印象產生一種美感,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
(二)讓學生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突出了將“過程”作為數學課程內容的一部分,非常注重“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活動中獲得直觀的經驗,在豐富多彩的探索活動中經歷過程與體驗實例”,強調了對數學知識的自主建構。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必須要讓學生經歷直觀到抽象的過程。
如抽象角的環(huán)節(jié)是這樣設計的:
生:按順序指一指數學書、小尺、剪刀、鬧鐘中的角。(教師示范正確的指法。)
師:大家的眼力真好,你們能給這些角照張相嗎?
師:出示角的幾何圖形。
“抽象角”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找出數學書、三角板、剪刀、鬧鐘上的角后,讓學生給這些生活中的角照張相,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初步體會角是從物體表面抽象出來的幾何圖形,讓學生在頭腦中初步建構出角的模型。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是學生對角認知的一個飛躍。接著通過讓學生閉上眼睛想想角是什么樣子?畫一個角等活動,讓學生經歷“感知-觀察-歸納-抽象”的概念建構過程,使學生頭腦中角的概念逐漸清晰,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
(三)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和聯系?!苯處煙o法代替學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幾十個差異的學生的思維。我們應該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fā)現。使學生不但獲得數學知識,而且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
如在教學比較角的大小環(huán)節(jié)時這樣設計:
活動一:
師:拿出課前準備的活動角,做出一個角。
(1)你能把手中的角變大,變大,再變大點嗎?(師生一起操作)你怎么做的?(生:拉開、張開)
(2)現在我們再把角變小,變小,再變小點嗎?(師生一起操作)又是怎么做的?
師:角是有大有小的。把角的兩邊怎樣,角就變大了?(教師板書:張開)
師接著演示活動角,角的兩邊張開的越大,角就越大;張開的越小,角就越?。ɡ蠋熓謩荩⒂脠A弧表示角,學生跟說)
(3)你能做一個比老師大些的角嗎?
學生操作,請一生舉給大家看。你的角在哪兒?(生用圓弧標出)
(4)再做一個比老師小的角。大家一起舉起來,指出你的角。
(5)看,老師現在干嘛的?老師把角的兩邊剪掉一截,追問,現在角的大小變了嗎?再剪一截,現在變了嗎?為什么?老師演示:把角的兩邊張開大點,問:現在角的大小變了嗎?
討論:你知道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與什么無關?(小組討論,師參與討論)
師小結:角的大小和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畫的長短無關。
活動二:
師: 小貓和小兔正在爭吵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它們吵什么?小貓得意洋洋地說:“我的三角板大,我的角就大。”小兔說:“不對,不對,我們的角一樣大”。它們誰說的對呢?
(1)請小朋友找到三角板上這個角,同桌試著比一比。
誰說的對,你怎么比的?學生到實物投影下展示比法。
生:兩個角重合了,兩個角就一樣大。師追問:什么和什么重合了?
電腦演示,教師引導說:角的頂點和頂點重合,邊和邊重合,這兩個角一樣大。
師:老師的三角板的這個角和你的角誰大?我們大家的這個角都怎樣?
(2)另一組角呢?誰大,誰???(電腦演示比角的過程)
(3)小貓不服氣,又拿出了一個角,小兔也拿了一個,比一比這兩個角,誰大誰小,你想怎么比?(電腦演示)
比較角的大小,要引導學生動手將做的活動角變大、變小,在操作與觀察中,學生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親身體驗了角的大小和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通過實踐操作、體驗、思考、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接著,在“剪邊”的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探究:剪前的角與剪后的角在哪里?角的大小有沒有發(fā)生變化?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從而真正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知識點。
在教學中通過“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說一說、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等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圖形與幾何”知識的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明確表象在形成空間觀念中的作用,提高學生運用表象的能力,注意教師的示范作用,才能在教學中更好的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為培養(yǎng)目標服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縣桃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