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
(滁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滁州239000)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要保證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的英語語言水平穩(wěn)步提高”(2007:5)。而教育現(xiàn)狀是我國只在第一、二學年進行正規(guī)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三、四學年則基本不開設任何英語課程。由此帶來的后果是,由于停止或者減少了與目標語的接觸或者使用,高年級學生的英語水平非但沒有像大綱要求的“在整個大學期間的英語語言水平穩(wěn)步提高”,反而逐漸下降,這就是語言磨蝕。語言磨蝕一百多年的研究中眾多學者關注語言磨蝕的影響因素,如Kennedy(1932)、Cohen(1975)、Edwards(1977)Bahrick(1984a)、Gardner(1985)、Graham(1990)、Hansen(1999)、Ni(2009)等研究已經(jīng)通過不同研究方法探明影響外語磨蝕的因素有八類:年齡,外語學習方式,讀寫能力,情感因素,磨蝕前外語水平,磨蝕時間,目標語接觸量及性別。然而,上述研究尚存一些不足之處:(1)上述研究主要是針對兒童和成年移民的研究,針對在校大學生的研究極少;(2)介于目標語接觸量難以量化,以往的研究通常是將接觸量分為兩大類:大量接觸與少量接觸或者頻繁接觸與偶爾接觸。為此,本研究將以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diào)查及詞匯測量方式,分析探討非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的英語接觸量與磨蝕是否存在相關性,能有效阻止磨蝕的目標語接觸量閾值是多少?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滁州學院的105名四年級學生,其中男性51名,女性54名,平均年齡22.19。
本研究使用的調(diào)查問卷除了包含學生的基本信息,主要是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調(diào)查學生目標語接觸量。具體設計如下:1.停止正規(guī)學習后每周收聽英語廣播或看英文電影或進行四、六級或其他考試聽力訓練的時間。2.每周參加英語角或是用英語和他人交流的時間。3.每周閱讀英文報紙、英文雜志或英文小說等課外讀物或進行四、六級的閱讀訓練或其他考試的專項閱讀訓練的時間。4.每周進行英文寫作訓練或是用英文寫信、日記的時間。共選擇項的時間跨度根據(jù)以往研究劃分為如下幾項:
A.0小時 B.1-14小時
C.15-28小時 D.29-42小時
E.42-56或更多小時。
本研究的英語磨蝕測試工具是按照等距抽樣的原則從大綱要求的6674個詞中抽取70個詞的詞匯測試問卷。問卷發(fā)放215份,回收215份,均為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問卷回收統(tǒng)計的接觸量數(shù)據(jù)和詞匯量數(shù)據(jù)均輸入spss15.0進行分析研究。
問卷回收后按照四年級組被試提供的信息將其分為兩組:無接觸和有接觸。在105名被試中,停止英語課堂學習后75人幾乎不接觸英語,30人保持對英語不同程度的接觸量。兩組被試詞匯水平如下(表1):
表1 無接觸組和有接觸組詞匯水平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
表1顯示無接觸組被試的詞匯水平為2058個,而有接觸組則為4602個,相差2544個,有接觸組的詞匯水平遙遙領先于無接觸組。李秀娟(2013)研究顯示該校該專業(yè)二年級末學生的平均詞匯量為3398個,也就是說無接觸組的詞匯量較二年級末下降幅度約40%,而有接觸組則呈現(xiàn)上升趨勢,比二年級末的詞匯量均值高出1204個,增長幅度約為35%。
獨立樣本T檢驗(表2)的結果同樣顯示,兩組被試在詞匯水平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0<0.05)。
表2 無接觸組和有接觸組詞匯水平獨立樣本T檢驗
根據(jù)被試接觸量信息,將有接觸組的接觸量分為三級:少量接觸,中等接觸和大量接觸。每周在聽說讀寫等方面接觸英語時間在1-14小時的被界定為少量接觸,在15-42小時的屬于中等接觸,43小時及以上的屬于大量接觸。將有接觸組三十位被試的的詞匯測試成績與接觸量一一對應輸入SPSS進行接觸量與詞匯水平的相關分析,得出如下結果(表3):
表3 接觸量與詞匯水平相關性分析
由表3可見,r=0.553顯示接觸量和詞匯水平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即接觸量約大,詞匯水平越高,磨蝕程度越低。
上述研究已經(jīng)從很大程度上證實接觸量和磨蝕之間的關系,兩者之間是明顯的倒置關系。但上述研究是將接觸量分類進行研究的,是否存在一個能有效阻止磨蝕的接觸量的閾值?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將少量接觸組,中等接觸組及大量接觸組的詞匯水平與二年級末被試組詞匯水平做一比較。
表4 不同組別詞匯量均值
表4顯示,少量接觸組的3146詞匯量均值明顯低于二年組3423詞匯量,也就是說已經(jīng)出現(xiàn)磨蝕,而中等接觸組的詞匯量為4290,高于二年組的3423,由此可以判斷每周低于14小時的少量接觸不能保有詞匯水平。詞匯水平的保有或者提高需要停止課堂教學后的高年級學生每周進行中等強度的英語接觸,即每周14小時以上。
接觸量與磨蝕的相關性研究一直是外語磨蝕研究領域的焦點。Edwards(1977)通過對455名加拿大公務員聽、說和讀寫能力的磨蝕研究發(fā)現(xiàn)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公務員英語能力沒有磨蝕,而以法語為第二語言的公務員有明顯的磨蝕。Clark(1984)研究發(fā)現(xiàn),極少接觸外語的被試在說和讀方面出現(xiàn)明顯的磨蝕而聽力則沒有磨蝕。Gardner(1985)在研究語言磨蝕中態(tài)度和動機的作用時得出相似結論,在口語技能上大量接觸目標語者比少量接觸者磨蝕的要少。De Bot Commans &Rossing(1988)將居住在法國的荷蘭移民分為兩類:大量接觸荷蘭語者和少量接觸荷蘭語者。配偶同為荷蘭人的歸于前者,后者指的是配偶為法國人或者無配偶且與其他荷蘭人接觸頻率低于一周一次。研究結果顯示移民的時間和目標語接觸是共同作用于磨蝕的,只有在兩者都具備的情況下磨蝕才會產(chǎn)生(引自Hansen,1999)。Gürel Ayse(2003)從頻次的角度定義目標語接觸量,大致分為兩類:高頻接觸與低頻接觸或者頻繁接觸與偶爾接觸。該分類基于被試在調(diào)查問卷中提供的信息。研究結果與De Bot Commans &Rossing的研究結果極為相似:配偶為英語國家人的土耳其人的母語磨蝕明顯高于配偶同是土耳其人的被試,他把該現(xiàn)象歸因于土耳其移民在長期接觸英語的狀態(tài)下其母語土耳其語將會產(chǎn)生磨蝕。Ni(2009)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取了影響外語磨蝕的八大因素,并進一步指出在八大因素中,受蝕時間、磨蝕前水平及目標語接觸量等三因素較之其他因素對磨蝕的影響更大。本文研究結果中分析接觸量與磨蝕相關性時r=0.553同樣顯示接觸量并不是唯一影響磨蝕的因素,0.553這一居中的數(shù)值顯示除了接觸量還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影響于最終的磨蝕程度。
本研究在確定磨蝕時間為兩年的前提下,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探明在校大學生詞匯水平的磨蝕,并由此來推測整體英語水平的磨蝕。本文仍是按范圍來界定目標語接觸量,但較之前的大量接觸與少量接觸的籠統(tǒng)兩類分法,本文的劃分為更加細致的四段界定法,這四個時間范疇是按照具體數(shù)值來劃分,在此基礎上分析接觸量與磨蝕的相關性,結果更具說服力。
在以往研究磨蝕的文獻中,對磨蝕前語言水平閾值多有涉及,但接觸量閾值始終未有研究觸及,根本原因是接觸量做到完全量化是幾乎不可能的,因為語言的接觸包含聽說讀寫等眾多方面,而且每個方面還包括有意識接觸和無意識接觸。之前的研究基本可以達成一致的是大量接觸可以有效阻止磨蝕,本文更進一步,將接觸量的閾值定在14小時以上。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研究問題,可以得出如下兩個結論:(1)非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英語磨蝕程度與接觸量呈顯著負相關。目標語接觸量越大,磨蝕程度越小。目標語接觸組與不接觸組在詞匯水平上已經(jīng)產(chǎn)生顯著性差異。(2)能夠有效阻止磨蝕的目標語接觸量應設定在每周14小時以上。誠然,本文在目標語接觸量閾值上的研究仍然屬于該領域的探索性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在接觸量的劃分上不夠精細,樣本量不足夠大等。只有在更大樣本上進行更科學的研究方能更精準地確立目標語接觸量的閾值。
[1]Bahrick,Harry P.Fiftyyearsofsecondlanguageattrition:Implicationsforprogrammaticresearch[J].MLJ,1984a,(2).
[2]Clark,John L.D.& Eleanor H.Jorden.AstudyoflanguageattritioninformerU.S.studentsofJapaneseandimplicationsfordesignofcurriculumandteachingmaterials[M].Washington,DC: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1984.
[3]Cohen,Andrew D.Forgettingasecond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1975,(25).
[4]Edwards,G.SecondLanguageRetentioninthePublicService ofCanada[M].Toronto: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 of Canada,1977.
[5]Gardner,Robert C.Socialfactorsinsecondlanguageattrition[J].Language Learning,1985,(4).
[6]Graham,C.Ray.Whatislostandwhy:Astudyoflanguage attritionamongfluentadultspeakersofSpanishasasecond language[R].Paper presented at Deseret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Symposium,Brigham Young University,Provo,Utah,1990.
[7]Grüel,Ayse.SelectivityinL2-inducedL1attrition:apsycholinguisticaccount[J].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2003,(17).
[8]Hansen,Lynne(ed.).SecondlanguageattritioninJapanese context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9]Kennedy,L.TheretentionofcertainLatinsyntacticalprinciplesbyfirstandsecondyearLatinstudentsaftervarioustime intervals[J].Journal of Educational,1932.
[10]李秀娟.在校大學生英語詞匯磨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0.
[11]倪傳斌.外語磨蝕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5).
[12]倪傳斌.外語詞匯磨蝕的動態(tài)過程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