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河南警察學院 河南鄭州 450046)
YO—YO體能測試在足球運動中的作用①
王哲
(河南警察學院河南鄭州450046)
摘 要:YO—YO體能測試是一種專項體能測試方法,它由國外引進而來,在國外已有較成熟的發(fā)展歷史,引入我國后也對我國的足球運動員體能測試起到良好的檢測作用。然而YO—YO體能測試在足球運動員中的應用存在較多爭議,該文通過查閱相關YO—YO體能測試的研究資料,從而對目前國內足球運動員YO—YO體能測試的現(xiàn)狀以及YO—YO測試對足球運動的作用做出簡要概述。
關鍵詞:YO—YO體能測試足球作用耐力測試
1.1概述
足球運動是運動時間持續(xù)較長、強度較大的項目。一場完整的足球賽,球員要在7500 m2左右的場地上跑動90~120 min,總距離基本達到8000~14000 m2。而且期間不斷的慢跑、中速跑、沖刺跑、帶球跑、后退跑等,還要完成各種復雜的技戰(zhàn)術,總體來說體能消耗巨大,對體能要求非常高。目前針對足球運動員體能的訓練是最基本、最關鍵的訓練內容。YO~YO測試是目前國內足球運動員較常用的體能測試手段,因其力竭性的有氧耐力測試特點,它已在很多國家得到了廣泛應用,該文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查閱,從而對YOYO測試的特點、方法及作用以及目前在中國足球運動中的地位進行概述。
1.2選題依據(jù)
1.2.1YO—YO體能測試在國內地位
體能測試是中國足球的一種特色現(xiàn)象,[1]在中國足球運動的發(fā)展道路上,體能測試的方法幾經曲折起伏,最終12 min跑被YO—YO體能測試取代,目前YO—YO體能測試是中國足球運動中運用最廣泛的體能測試手段。但是根據(jù)調查,YO—YO體能測試也一直存在著很多爭議。
1.2.2YO—YO體能測試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
YO—YO體能測試最早是從西歐引進到我國,目前它的地位在我國足球運動員體能測試中已經無可取代,對于YO—YO體能測試的具體實施情況,測試作用的研究分析,有利于及時反饋測試信息、把握測試效果,也能夠更加科學、有效的促進足球訓練水平的提高。
1.2.3YO—YO體能測試受到的質疑
YO—YO體能測試在足球運動中意義重大。但是仍然有不同的聲音對YO—YO體能測試與足球結合發(fā)出質疑,表示足球運動體能功能特點復雜,YO—YO體能測試仍然不能完全模仿足球運動技術、功能等要求。
1.3文獻綜述
目前國內關于YO—YO體能測試的研究主要是針對足球運動員體能特點從YO—YO體能測試的原理、方法、特點、作用等方面進行研究實驗。有YO—YO體能測試的擁護者。例如李鵬關于“YO —YO在青少年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中的應用”中認為“YO—YO”作為一種力竭性的有氧耐力測試,在很多國家得到了廣泛應用,筆者嘗試將此測試方法引入到青年足球運動員的體能訓練中,以求得出一種有效的青年足球運動體能訓練方法。
2.1研究對象
足球運動中的YO—YO體能測試法。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查閱相關研究資料和書籍,為該文提供理論支持。
2.2.2邏輯演繹法
結合所了解的足球專業(yè)知識對YO—YO體能測試的作用和原理進行分析,運用相關體育專業(yè)理論、體能測試手段和足球訓練知識對結果進行歸納、演繹、比較以及推理。
3.1足球運動的相關內容分析
3.1.1體能測試的目的意義
體育測量評價是對體育范疇內身體綜合能力及其有關因素進行測量與價值判斷的一門應用科學。[2]由此可見,足球體能測試的實質就是針對足球運動員專項體能的測量和評價。它是檢查運動員訓練是否達到預期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某種意義上講,體能測試是足球運動員訓練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體能測試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象,[3]從之前比較常用的12min跑到現(xiàn)在流行的YO—YO測試,中國足球發(fā)展道路上也伴隨著體能測試方法的更迭。但是由于這些測試方法的單一性,不能完全反應足球運動員的綜合專項體能,所以褒貶不一,因此對足球專項體能測試研究的意義就更加重要了。
3.1.2足球運動的能量代謝特點
足球比賽中,提供爆發(fā)力的高能磷酸原供能系統(tǒng)決定著運動員完成急停急起、快速變向、爭搶頭球、長傳勁射等高強度和高難度動作的質量。由于足球比賽較長的比賽時間,又決定了足球運動是一項持續(xù)時間長,對身體耐力要求嚴格的運動。在一場足球比賽中結合了短時間高強度、快速爆發(fā)力等不斷交替進行,這也形成了足球運動高強度、多間歇的供能要求。所以足球運動的能量代謝綜合性強,利用多種供能系統(tǒng),不斷轉換供能和代謝方式。
3.1.3足球運動專項耐力特點
足球運動員的專項耐力,是指在長時間的足球比賽過程中持續(xù)、反復的完成足球運動中所需要的各種跑、傳、停、運、射、突破等技戰(zhàn)術動作的能力。同時也反應出運動員在比賽或訓練的過程中,反復高質量的完成各種高強度技戰(zhàn)術動作的能力,以及在相對較低強度運動間歇過程中快速恢復體能的能力。
3.2YO—YO體能測試相關內容分析
3.2.1YO—YO體能測試的基本特點
YO—YO測試又被稱為“力竭性測試”。利用固定的折返距離、固定的間歇時間和不斷縮短的測試時間來反復刺激運動員的有氧無氧功能。剛開始測試階段,受測者對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折返都感覺比較輕松,可是隨著體能的消耗,強度的遞增,要求更短時間完成固定距離,受測者逐漸達到無氧運動狀態(tài),身體供能系統(tǒng)已經達到無氧供能的極限狀態(tài)。根據(jù)整個測試過程的供能特點可以發(fā)現(xiàn),YO—YO體能測試是一種混合有氧無氧的功能方式。
3.2.2YO—YO體能測試的方法
YO—YO測試為間歇性耐力測試。該測試要求受測者在距離為20 M的折返距離之間,以不斷縮短的測試時間來完成相同距離的折返跑,每一次折返后都有5S的間歇時間。受測者根據(jù)預先錄制好的聲音提示信號來完成20M折返和間歇休息。在每次折返終點提示音響之前必須完成折返回到起跑區(qū)域。折返距離和間歇時間不變,要求完成的每趟折返時間不短減少。受測者根據(jù)自身體能狀況盡可能多的完成折返次數(shù)。當受測者第1次未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折返時,被警告1次。第2次未完成跑速要求時,測試停止。
3.2.3YO—YO體能測試的原理
(1)生理學原理。
根據(jù)運動生理學基本理論,[4]YO—YO測試屬于遞增負荷體能測試。在測試剛開始階段,受測者能夠較輕松完成,此時運動員體內動用有氧系統(tǒng)功能。隨著測試要求時間的縮短,受測者必須加快跑速,運動強度不斷增加,體能所需要的能量也不斷增加??墒求w內有氧供能系統(tǒng)供能能力有限,當運動強度不斷增加時,有氧供能已經不能滿足身體運動需求,身體轉入無氧供能狀態(tài),也就是由有氧氧化供能轉為磷酸原供能和糖酵解供能系統(tǒng)。再伴隨測試時間的延長,糖酵解供能系統(tǒng)占據(jù)主導地位。糖酵解供能過程中也伴隨著乳酸的大量生成,從而導致力竭。無法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折返,測試結束。
(2)訓練學原理。
依據(jù)訓練學的基本理論,YO—YO測試應用了間歇訓練方法的基本原理,[5]間歇訓練法是指兩次訓練之間有一個嚴格控制的休息間歇。且間歇時間不能讓運動員完全恢復體能。根據(jù)YO—YO體能測試的方法,利用20M的折返距離,因為在足球運動中,20M左右的快速沖刺折返是比較常見的運動形式。20M折返跑的能力能夠很好的反映足球運動員的專項身體素質。在每次20M折返后都有固定的間歇休息時間,這也符合足球運動本身的運動特點。
3.2.4YO—YO體能測試的作用
YO—YO體能測試在足球運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6]它不但能反映運動員有氧和無氧的混合供能情況,而且很大程度上結合了足球運動本身的項目特點。因此,在體能水平越來越受重視的足球運動中,YO—YO體能測試可以很好的評價足球運動員的體能狀況,并科學的指導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
在現(xiàn)代足球飛速發(fā)展的前提下,我們必須更加科學的促進我們足球運動的發(fā)展,將足球運動員的體能訓練放在足夠重要的位置上。結合足球運動本身特點,利用相關運動生理學和訓練學知識,深入了解足球運動的負荷特點,抓住足球運動員體能測試的核心,對足球運動員的體能測試的方法和意義有更加科學、客觀、準確的認識。
YO—YO體能測試相對于12 min跑有很大的進步,更好的結合到足球運動本身的專項特點。但我們不能單一的依賴YO—YO體能測試標準,結合運動特點,繼續(xù)探索更適合足球運動的體能測試方法,從而更加有效的指導足球運動員體能水平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彪,詹國祥.中國職業(yè)足球YO—YO體能測試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06,28(3):15-16.
[2]通用教材.體育測量與評價[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
[3]遼寧體育科學研究所.中國優(yōu)秀足球運動員體質與選材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1980(1):46.
[4]馬成全,鄭鷺賓,崔冬冬.YO—YO體能測試的原理、作用及在足球體能測試中的運用[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1):68 —71.
[5]鄭瑾,趙文凱.采用YO—YO間歇恢復測試評價我國職業(yè)足球運動員體能[J].遼寧體育科技,2008,30(3):31-33.
[6]陳立新,龔波.中國足球運動員體能測試方法研究——YOYO體能測試實施情況調查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07,26(3):358—360.
作者簡介:①王哲(1986,10-),男,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生,河南警察學院警體部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足球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3(b)-00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