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祥
新課標語文教材其中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按照主題組織單元。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教材是按照“走進西部”“永遠的童年”“語言的藝術”“他們讓我感動”“中國古典名著之旅”“走進信息世界”“作家筆下的人”“異域風情”這八個主題組織文章和進行教學的。而“主題式”單元編排的最大好處就在于拉近了語文學習與生活體驗的距離,給了學生一個無限豐富的走進文本、走進語文生活的可能。但正如許多語文教育專家所擔憂的那樣,語文教材中每單元只安排了四至五篇例文,學生很難透過文字上升到文學、文化的層面。因此,通過提供一定數(shù)量的具有內在關聯(lián)的文本材料,促使學生在圍繞主題的不斷閱讀對話中獲得整體的閱讀經驗和情感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正是“主題閱讀”的價值所在。
一、統(tǒng)整教材,提煉主題
當一個主題愈具有意義,愈深入或精致地處理,愈能置于情境脈絡,愈根植于文化、背景、認知以及個人的知識中,學生便愈容易學習、記憶和生成。因此,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和提煉主題對其以后的學習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每一單元學習之初,教者要引導學生從課文、口語交際、習作、交流平臺等各部分入手,提煉和發(fā)掘主題。(如: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永遠的童年”為專題,安排了三首古詩詞、兩篇精讀課文、兩篇略讀課文。引導學生感受童年的美好,并在閱讀中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詞句表達的感情,豐富語言積累。配合本組專題,在課后安排了“綜合性學習”“閱讀鏈接”,在“語文園地”里安排了口語交際、習作等多項訓練內容。)建立了這樣一個初步認識,學生便可從“主題”的需要出發(fā),積淀“主題”知識,豐富“主題”情感,提升“主題”精神。
二、細讀文本,解構主題
這是“主題閱讀”教學的關鍵所在。師生要通過細讀文本,了解相同主題下不同的內涵。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構主題:
1.多時代、多國度反映主題?!坝肋h的童年”一組文章中《牧童》屬唐代作品,《舟過安仁》《清平樂·村居》屬宋代作品,《冬陽·童年·駱駝隊》《祖父的園子》屬近代作品,《兒童詩兩首》屬現(xiàn)代作品,《童年的發(fā)現(xiàn)》屬外國作品。透過一篇篇時代不同、國度不同而“主題相同”的課文,我們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種難言的親切感和溫馨會久久地縈繞在心頭。
2.多種體裁展現(xiàn)主題。“永遠的童年”一組文章中有唐詩、宋詞、回憶錄、自傳體小說、兒童詩、記敘文等多種體裁。通過對比閱讀,可領悟不同文體的不同表達方式。
3.多側面解讀主題?!爸黝}”是一種鮮活的文化元素。恰到好處地解讀主題,會使學生由文生意,由意生情,由情至理,進而有思考、有吸收地讀書。如《冬陽·童年·駱駝隊》中“冬陽”為文章創(chuàng)設了一種感傷與溫暖交織的情緒基調,“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內容主旨,而“駱駝隊”則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三個詞語的結合,勾畫出一幅記憶深處的童年印象,營造出了一種深沉廣闊的意象空間和情感空間,重在表達“童年的回憶”;《祖父的園子》是一幅明麗的富有童話色彩的畫,畫里有樹、花、菜、蜻蜓、螞蚱、小鳥、風、雨、陽光、人物,而這一切都是自由的,重在體現(xiàn)“童年的自由”;《童年的發(fā)現(xiàn)》是一篇鼓勵求知、鼓勵大膽想象、鼓勵探究發(fā)現(xiàn)的課文,通過作者回憶童年時發(fā)現(xiàn)胚胎發(fā)育規(guī)律這件趣事,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重在展現(xiàn)“童年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所有的關鍵詞連接起來,就是對本組文章主題的一個多元化解讀:童年生活是難忘的,而又是富于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童年應當積極向上,惜時如金。這樣解讀,由單元主題到人生主題,符合兒童認識周圍世界、感受文化的規(guī)律。
4.多種語言風格描繪主題。本組文章有的語言凝練傳神(《古詩詞三首》),有的飽含情愫(《冬陽·童年·駱駝隊》),有的活脫清新(《祖父的園子》),有的想象奇特(《兒童詩兩首》),學生可以誦讀,可以仿寫,可以進行創(chuàng)作。教學時,可抓住文章的不同語言風格引導兒童學會個性化表達。
三、拓展閱讀,深化主題
拓展閱讀可從主題出發(fā),一文帶多文,一文帶一本書或多本書,應從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不同角度出發(fā),讓兒童從小能夠對自身、社會、民族、世界有一種基本的認識和思考。最終要達到三個目的:一是從理解內容和體會感情入手,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達到“明確主題意旨”;二是從語言積累入手,達到“積淀主題知識”;三是從讀書與表達入手,達到“表達主題思想”。具體有以下幾種方式:
1.同主題同內容的比較式閱讀。如:學了呂巖的《牧童》后,可拓展閱讀袁枚的《所見》,讓學生品讀詩中兩個牧童間的異同點。
2.同主題同作者的比較式閱讀。如:學了楊萬里的《舟過安仁》,拓展閱讀他的《桑茶坑道中》: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堕e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比較詩中兒童生活場景的不同以及其中情趣、寫法的不同。
3.同主題不同作者的比較式閱讀。閱讀只有棲居在文學的百花園中,才會慢慢開出嬌艷的花朵。而稱得上文學的文字都是有一些美的基本面的。因此,在提供兒童閱讀材料時,一定要選擇那些富有文學情趣、美學內涵的作品。如學習了本組文章,拓展閱讀柯巖的兒童詩《絕交》,體會“我”和同桌間在矛盾沖突面前所表現(xiàn)的那種欲說還羞、欲做還羞,從而使兒童認識到“童年之誼”。還可拓展閱讀高洪波的《陀螺》,體會陀螺外表的憨態(tài)可掬、丑陋可笑,陀螺旋轉爭斗時的搖頭晃腦、人仰馬翻以及陀螺勝利時,我的歡呼雀躍;陀螺慘敗時,我的沮喪之至。這種閱讀,增加了主題的內涵,豐富了主題的表現(xiàn)形式,使主題更加鮮活、靈動、多樣、深刻,大有“曲徑通幽”之感。
4.同主題一文帶多文、一文帶一本或多本式的閱讀。這是主題閱讀的終極目標。學習了林海音的《冬陽·童年·駱駝隊》,引導兒童閱讀她的《城南舊事》,品讀林英子的善良可愛,瘋子秀貞、小桂子母子倆的不幸,宋媽的艱難無奈。也可走進高爾基的《童年》,品讀偉人童年生活的清貧、艱苦以及人物的好學、上進。這樣,兒童會把這一“主題”當作人生的一段經歷,一個坐標,一個叩響心靈之門、命運之魂的清脆之音,由此而引發(fā)的意義不言而喻。
四、“閱讀”習作,表達主題
習作的技巧不是總結出來的,而是在閱讀中一點點熏陶習得的。我一直不贊同過多地講習作方法,看似走捷徑,其實在教孩子“寫八股”。講得多了,嚼得碎了,反而越發(fā)覺得沒味了,連最開始的那種萌動也一下子泯滅了。如果我們先讓孩子反復讀同一主題、不同題材、不同形式的文章,讀到動情處就想一想作者為什么寫得如此動情,讀到優(yōu)美處就想一想作者為什么寫得那么優(yōu)美,再把這一組文章連起來比較一下每篇文章有什么特點?只怕不去講什么孩子們也能寫出一篇好文來吧!在閱讀中學寫作是慢火煨湯,培育的是一種習慣,一種先精神而后章法的格調,一種妙趣天成、超凡脫俗的寫作境界。我認為“主題閱讀”中滲透“寫”的訓練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置換角色,感受語言之妙。如在學習《牧童》一文,引導學生將自己置換成牧童,設身處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從而更好地領略詩境、領悟詩情。
2.先仿后創(chuàng),學習語言形式。如:在讀到《冬陽·童年·駱駝隊》中“我學駱駝咀嚼”一段,就可讓學生思考:你覺得這段寫得有趣嗎?作者是怎樣表達的?從而讓學生回憶與之相似的場景,借助類似的寫法來寫《童年趣事》。
3.主題習作,學會多樣表達。按閱讀主題習作學生會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言之有趣,大可取代日記和日常零散的小練筆。(1)以品讀作品中的人物為主的習作練筆。(2)以品讀作品中的事件為主的習作練筆。(3)以品讀作品語言為主的習作練筆。(4)以對主題的思考為主的習作練筆。這樣的練筆基于閱讀又超越閱讀,既有對閱讀的深層理解,又有自己的個性化解讀。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有一句詩:“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睏?,是指人在精神的層次上,需要以一種積極、樂觀、審美的態(tài)度應物,處事,待己。當孩子真正把閱讀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需求、一種人生的主旋律時,透過文字而傳承的文學、文化便會成為一首典藏心靈、溫潤生命、清新流動著的詩,那么兒童在閱讀中“棲居”就不再是一個神話了。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西鄉(xiāng)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