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慶雄,歐世寧,韋 寧,黃靈娟,蔣宏艷,梁 賢
隨著人口老齡化,腦卒中已成為我國致殘和致死率較高的疾病之一。對這部分人群的健康相關(guān)生命質(zhì)量(HRQOL)進行干預(yù),尤其是對可控影響因素進行有效干預(yù),可有效地改善預(yù)后。影響生命質(zhì)量除了病人本身的特征,不同的陪護特征,及陪護對出院后病人護理質(zhì)量至關(guān)重要[1]。因此探討不同特征的陪護對病人HRQOL的影響,試圖尋找可干預(yù)的相關(guān)變量。
1.1 研究對象 收集本院2010年5月—2013年7月因急性腦血管病入院的病例。納入標準:①腦梗死或腦出血病人;②合并偏癱;③MMSE檢測(≥24分)無明顯的認知障礙。排除出院后轉(zhuǎn)至養(yǎng)老院或其他康復(fù)醫(yī)院配以護理人員進行專職陪護的病人。陪護納入標準:①選取家庭中陪護時間最長的陪護;②年齡≥18歲;③納入時未接受抑郁藥物治療或心理咨詢。最終納入142例需由家庭人員進行陪護的病人。隨訪時間為急性期(基線)、1年后。
1.2 方法
1.2.1 調(diào)查工具及方法 ①健康調(diào)查簡表(SF-36),包括軀體健康和精神健康兩部分。分數(shù)0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健康程度越高。②流調(diào)中心用抑郁自評量表(CES-D)[2],包含20個條目,分數(shù)0分~60分,如分數(shù)≥16分提示有高水平的抑郁癥狀。抑郁評分≥16分界定為存在抑郁癥狀。③Piper疲乏量表(PFS)評估疲勞狀況,共22個條目,評分0分~10分。分為4個亞組評估:行為/嚴重度(6個條目);情感意義(5個條目);感官疲勞(5個條目);認知/情緒(6個條目)??偡秩∫陨蠗l目合計平均值,分數(shù)越高提示有越明顯的疲勞。④家庭功能評定(FAD)有兩個條目[3]:家庭溝通(9個條目)和問題解決(6個條目),每個條目1分~4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越不健康。如陪護無法返院接受問卷調(diào)查,則通過寄送紙質(zhì)問卷結(jié)合電話隨訪進行調(diào)查。⑤Wolf運動功能測試量表(WMFT)評定上肢運動功能[4],統(tǒng)計15個條目完成時間(s)。⑥卒中影響量表(SIS 3.0)評價病人 HRQOL[5],該量表分8個部分59個條目,其中4部分有關(guān)軀體功能,包括力量、手部功能、移動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上述4項可合并為軀體功能總分。其余4項分別為心態(tài)和情緒、交流、記憶和思維、社會參與。
1.2.2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首先采用皮爾遜(Pearson’s)相關(guān)分析和雙列(Biserial)相關(guān)系數(shù)對陪護及病人在基線、隨訪1年時SIS的5個家庭變量進行統(tǒng)計,篩選出適合回歸模型的變量。隨后進行分層多元回歸線性分析探討陪護和家庭變量在每次觀察隨訪時間與SIS變量的相關(guān)性。為了篩選最有意義的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僅納入卒中病人和陪護特征中至少表現(xiàn)出與SIS變量之一顯著關(guān)聯(lián)的因素進入模型。
2.1 一般情況及相關(guān)量表評分 照顧者年齡25歲~85歲,平均56.68歲,其中女性占67%,配偶占79%,高中文化及以上占34%。卒中病人年齡30歲~83歲,平均62.21歲,男性為主(64%)。急性期 MRI顯示,88%病人為腦梗死,57%累及右側(cè)大腦半球。依據(jù)關(guān)節(jié)肢體活動標準,80%病人為輕度、中度肢體癱瘓。陪護人員軀體健康得分為(52.13±8.80)分,表現(xiàn)出輕度抑郁(9.58分±8.63分)和疲勞(9.58分±8.63分)癥狀。多數(shù)陪護人員顯示健康的家庭溝通(2.01分±0.46分)及問題解決(1.89分±0.49分)。卒中幸存者 WMFT評 分 :基 線0. 90s~ 106. 79s( 26. 49s± 28. 47s);隨 訪1年 :1. 62s~ 150. 92s( 19. 74s±26.44s)。卒中病人SIS評分隨訪1年顯示較高,但在軀體功能和社會參與項目上分數(shù)較低。卒中病人SIS各變量評分。見表1。
表1 不同時間卒中病人HRQOL評分(±s) 分
表1 不同時間卒中病人HRQOL評分(±s) 分
SIS項目 基線 隨訪1年54.95±13.63 61.77±16.61心態(tài)和情緒 76.75±14.32 78.14±16.40交流 84.31±18.46 85.01±14.09記憶和思維 83.12±15.97 84.08±16.13社會參與軀體功能51.15±17.62 63.81±20.90
2.2 陪護人員特征與卒中病人HRQOL的關(guān)系(見表2)
表2 陪護特征與病人生命質(zhì)量的關(guān)系(r值)
2.3 隨訪1年后卒中病人HRQOL回歸分析 隨訪1年后,基線陪護的抑郁癥狀是預(yù)測卒中病人心態(tài)和情緒、社會參與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中,卒中病人上肢運動功評分較低。男性卒中病人心態(tài)和情緒、交流評分較低。此外,高齡卒中病人較低齡者交流得分顯著降低。見表3。
表3 隨訪1年后卒中病人健康相關(guān)生命質(zhì)量預(yù)測因素
本研究通過較嚴謹?shù)那罢靶栽O(shè)計,采用國際統(tǒng)計的評價標準,為國內(nèi)首次探討陪護對卒中病人遠期HRQOL的大樣本研究。總體而言,本研究的遠期HRQOL預(yù)測因子為卒中病人基線時的抑郁癥狀。此外發(fā)現(xiàn),病人HRQOL的部分亞分類條目也可通過陪護的某些特征進行預(yù)測。陪護人員抑郁為陪護人員特征中唯一預(yù)測卒中病人HRQOL的因素。通常而言,來自親屬的陪護人員與非親屬的陪護人員相比,護理病人過程中更容易出現(xiàn)抑郁癥狀[6]。如陪護在病人急性期即有抑郁表現(xiàn),對卒中病人的康復(fù)不利。陪護人員的抑郁癥狀與卒中病人隨訪1年后的軀體功能無相關(guān)性,但與病人的心態(tài)和情緒、社會參與顯著相關(guān)。這可能是由于經(jīng)歷1年的隨訪后,卒中病人已經(jīng)獲得了足夠多的康復(fù),因此各項軀體功能評分(如手部功能、移動度、日常活動能力)改善較明顯。然而,此時病人參與社交活動的需求較急性期更為迫切,因而更依賴陪護人員的共同參與。因此,持續(xù)抑郁的陪護人員如果社交參與的積極性較低,則容易影響病人的社會參與度。國外研究顯示,如配偶表現(xiàn)為抑郁癥狀,則另一方在情緒上也會遭受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7]。因此,陪護人員抑郁癥狀越重對病人的HRQOL影響越大。將來有必要開展關(guān)于陪護人員精神健康(尤其是合并抑郁的亞群)與卒中病人康復(fù)的關(guān)系研究,進一步澄清此問題。
提示,為應(yīng)對卒中病人的陪護人員早期進行抑郁癥篩查,如出現(xiàn)抑郁,應(yīng)進一步評估及治療。有研究顯示,護理人員定期對罹患抑郁癥的陪護人員進行電話疏導(dǎo)也有一定效果[8]。此外,還有認知行為干預(yù)也可改善陪護人員抑郁[9]。同時,對合并抑郁的陪護人員開展心理咨詢及培訓(xùn)[10],使得陪護人員感受到多方的支持和關(guān)心,亦可對其抑郁的防治起一定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國內(nèi)卒中病人陪護人員抑郁癥狀普遍存在,且與病人HRQOL明顯相關(guān)。將來研究需進一步探討特定的抑郁量表篩查及干預(yù)措施的有效性,及時對卒中病人陪護人員進行抑郁防治,最終改善病人的HRQOL和預(yù)后。
[1] Stewart JC,Cramer SC.Patient-reported measures provide unique insights into motor function after stroke[J].Stroke,2013,44:1111-1116.
[2] 章婕,吳振云,方格,等.流調(diào)中心抑郁量表全國城市常模的建立[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0,24(2):139-143.
[3] 李榮風,徐夫真,紀林芹,等.家庭功能評定量表的初步修訂[J].中國健康心理學(xué)雜志,2013,21:996-1000.
[4] Wolf SL,Catlin PA,Ellis M,et al.Assessing wolf motor function test as outcome measure for research in patients after stroke[J].Stroke,2001,32:1635-1639.
[5] Carod-Artal FJ,Coral LF,Trizotto DS,et al.The stroke impact scale 3.0:Evaluation of acceptability,reliability,and validity of the Brazilian version[J].Stroke,2008,39:2477-2484.
[6] 鄧秋蘭,潘素蘭,農(nóng)蘭欣.配偶陪護與保姆陪護對腦卒中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恢復(fù)的影響[J].中國康復(fù)理論與實踐,2008,14(1):92.
[7] McCarthy MJ,Lyons KS.Incongruence between stroke survivor and spouse perceptions of survivor functioning and effects on spouse mental health:A mixed-methods pilot study[J].Aging Ment Health,2014,1-9.
[8] Pfeiffer K,Beische D,Hautzinger M,et al.Telephone-based problem-solving intervention for family caregivers of stroke survivor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Consult Clin Psychol,2014,82:628-643.
[9] Arango-Lasprilla JC,Panyavin I,Merchan EJ,et al.Evaluation of a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dementia caregiver intervention in latin america[J].Am J Alzheimers Dis Other Demen,2014,29:548-555.
[10] Eames S,Hoffmann T,Worrall L,et al.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 education and support package for stroke patients and their carers[J].BMJ Open,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