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杰 房蒙蒙 (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226001)
例析體育課堂教學中重點與難點的動態(tài)生成—以六年級山羊分腿騰越單元教學為例
任杰 房蒙蒙 (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226001)
如何從教材、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三個不同角度,用發(fā)展、變化的眼光,動態(tài)的把握重點、難點,是進行教學活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體育教學重點與難點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它會隨著師生教學、活動的進程,不斷發(fā)生變化的。守成、機械割裂、僵化的重、難點觀,會使教學活動的效果、效率、乃至出現安全問題等。本文以水平三(六年級第二學期)山羊分腿騰越課堂教學單元為例,進行闡述。
長期以來,體育教師總是用表面的、靜止的眼光,看待教材技術動作的重點、難點。重點,就是技術關鍵環(huán)節(jié)或技術環(huán)節(jié)的重要連接部分。難點是學生無法理解和難以掌握的技能技巧。這種說法,從教材技術角度看,本身并沒有錯。但是作為教師,如果將視野局限于此,那將嚴重阻礙教師對教材的選排和教學活動的開展。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常常將省、市編寫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指南》里列舉的重難點,當作體育課堂教學工作實施的重難點。這其實是沒有認識、理解到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距離。對教材重難點,宏觀上的“依葫蘆畫瓢”,書上怎么說就怎么教;中觀上的“囫圇吞棗”,不吃透技術;微觀上對技術分解的“僵化、教條”。例如:第一課時中,《體育與健康教學指南》的教學目標是“掌握助跑起跳的方法,做到踏跳迅速有力,做出直臂支撐、提臀分腿、快速推手動作”。這個教學目標囊括了“山羊”分腿騰越四個部分中的助跑、踏跳、騰空三個重要部分,假如一堂課當中,師生能夠完成這樣多的任務,山羊教學就無需什么重難點的分析和重點練習了。事實上,在“山羊”教學的四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都存在形式不一的“關隘”,并且在實踐過程中,還會不斷變化、相互制約,產生新的問題,引發(fā)新的重難點。因此,教師在分析、把握教材重難點時,必須注意以下四點。
1.從系統(tǒng)、整體技術的角度,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以第一課時“山羊分腿騰越教學”為例,從理論和技術整體角度分析,它的重點是“提臀分腿頂肩”,難點是“抬頭挺胸”。這個問題,專職教師都了解。并且圍繞這個中心,將絕大部分時間都用在這方面進行教學和訓練,但是成效并不顯著。其實,這是表面、靜止的選取重難點造成的。因為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內在原因,是學生的柔韌、協調、力量、平衡等身體素質的能力不足,更與助跑、踏跳有重要關系。所以,在教學中,要把重難點的練習,與學生的身體素質練習緊密結合起來。
2.從技術環(huán)節(jié)上,分別把握重點、難點:山羊分腿騰越由“助跑、起跳、騰空、落地”四個環(huán)節(jié)組成,在“山羊分腿騰越”的四個環(huán)節(jié)上,又有各自的“重點、難點”。如,助跑的重點是“速度”,難點是“步幅穩(wěn)定、有節(jié)奏”。起跳的重難點是“單跳雙落和爆發(fā)力”。騰空步的重難點除教材列舉的外,還有“力量和平衡能力”。落地重難點有“緩沖與平穩(wěn)控制”。一個環(huán)節(jié)會制約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技術動作的完成。比如,助跑“不穩(wěn)”會直接影響踏跳的準確性,而踏跳的準確性又會影響支撐和騰空等。
3.從技術發(fā)展進程中,把握重難點: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遵循技術本身的規(guī)律。何時教什么,需要具備何種能力與素質的儲備,教學的重難點就在此處。有些技術環(huán)節(jié)可以“跳”,而有些關鍵環(huán)節(jié)絕對不能“省”。否則,技術“斷檔”,會造成無可挽回的運動損傷。比如,“山羊”的手臂力量(特別是指、腕力量)和空中平衡能力的練習,就是教師教學活動中容易忽略的重難點。并且,隨著學生水平的提高,這個問題越發(fā)顯得重要和關鍵。所以,在完成“騰空”技術環(huán)節(jié)之前,必須增加足量的增強四肢力量的身體素質練習。
4.依據動作技術形成規(guī)律,把握技術的重難點:動作技術的形成,有“泛化、分化、動力定型”三個階段。在遵循動作技術形成的一般規(guī)律外,學生的動作技術,會在這三個階段,出現新的變化。重難點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和遷移。而第二課時的目標是“完整技術動作練習”,大大超出了技術動作形成的規(guī)律,會引發(fā)嚴重的技術問題和安全隱患。重點、難點問題的變化,因人而異、因班而異、因時而異,并且相互制約、相互關聯。所以,“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重難點調適,是大班化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體育教學中,通常從教材的角度,去關注、討論重點、難點。筆者認為,體育教學中的教材的重點、難點,與教師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qū)別的。教材的重點、難點,許多時候并非教學的重難點。所以從教師教學的角度,去動態(tài)分析重難點,圍繞教材的“重難點”、針對學生的具體能力,去思考、設計“教學的重難點”,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尤為重要,它是教材為學生掌握的橋梁和紐帶。例如:固定距離的限步數反復快跑練習;“高臺”上步支撐練習,墊上支撐提臀練習等等,采取“整體推進”、“外圍突破戰(zhàn)術”,對學生掌握技術要領,教師教授“山羊分腿騰越”技術,具有有效的作用。
1.從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單元設計整體安排中把握、調整教學重難點:許多教材的教學活動,一直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的始終。當下《體育與健康教學指南》和《體育教師教學參考用書》宏觀、中觀視域下,存在以下現象:基于理論的重、難點,與教學實際、學生實際活動能力有差距(如:第一課時要完成“山羊分腿騰越”技術的三個技術環(huán)節(jié)任務,第二課時完成完整技術,第三課時完成組合技術);單元教學中的技術教學單元,課時安排,普遍偏少(六年級第二學期的“山羊”課加上考查,僅安排了五個學時);重難點的思考角度大量來自教材本身,少數來自教師的教學角度,極少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去考慮。例如:水平三的教學,空中身體平衡能力,是制約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水平一、二當中,缺少必要、系統(tǒng)的訓練。所以,科學系統(tǒng)、合理調配、安排教學中教材的重難點,需要宏觀考慮,才能起到未雨綢繆的效果。
2.從教學的方法、措施上,化解和重新定位重難點:教師必須從動態(tài)和靜態(tài)兩個角度,去把握教材。所謂靜態(tài)的角度,是指從教材及《指南》的動作技能規(guī)定性方面,去把握教材技能的技術規(guī)格、能力要求,通過復雜技術的分解,化解重點、難點。例如,將“山羊分腿騰越”按技術構成,分為助跑、踏跳、騰空、落地四部分,分步教學。動態(tài)的研究,是通過教師的技術體驗,把握、體會教學的重、難點,如預設學生在“山羊”四部分各自普遍出現的“關隘”在哪里;更加有效的研究、認識技術動作的內在規(guī)律,把握重難點,如觀察學生在完成助跑踏跳后,支撐騰空有什么更高要求、怎么去解決,否則會出現什么問題;從學生學習活動中,不斷調整練習的重難點,如學生在哪個技術環(huán)節(jié),存在難以克服的普遍問題,這就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
當下的學校體育教材在不斷發(fā)展、擴充,教學的要求在不斷變化、提高,我們的專業(yè)知識、能力又有局限性。所以,不斷加強專業(yè)、綜合知識的學習,掌握現代科技,讓它成為我們教學活動的“另一只手”。它不但可以讓我們通過多媒體,掌握更多的學科知識,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揭示復雜、難以解釋或描述的教材重難點動作、技術要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從課堂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中發(fā)現教學的重難點
課堂教學中常將教材重點、教學重點混淆,造成教學計劃實施效率低下,易發(fā)生安全事故。另外,教材難點、教學難點,存在較大區(qū)別。例如“山羊”教材的難點在于技術復雜,對學生的各種身體素質要求高。而教師教學的難點在于教師表述、講解示范困難,示范稍縱即逝,無法顯現技術動作的內在規(guī)律。所以,教材的難點,不一定是教學的難點;教學的難點,有時并非學習的難點,反之亦然。而學生學習的難點,有時在于無法領悟、本體感覺缺失或者基本能力的不足,如山羊支撐騰空步技術。
1.從學生基本素質和能力水平中去把握教學的重難點:山羊分腿騰越“提臀分腿、頂肩支撐”是教學內容的重點,“抬頭挺胸”是難點,但是,如果學生不具備力量、柔韌、協調和平衡等多種先期條件的儲備,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就不能將其作為教學的重點。教學實踐證明,學生通過原地的相關輔助練習,“提臀分腿、頂肩支撐”技術動作的完成并不困難。例如:在體操墊上練習支撐提臀分腿。在乒乓球臺邊練習支撐提臀分腿。實際練習當中,此時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學生的橫叉能力和支撐力,特別是具有助跑加力的手臂支撐,是學生練習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2.從學生技術動作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調整重難點:教學當中的講解,都離不開技術動作重點、難點的分析,以利于學生的領會與學習。但是,分解的動作技術,與完整的動作技術、技能,它的重點、難點,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或者轉移。山羊分腿騰越教材的技術難點,“騰空后的抬頭挺胸”,其實這個難點的背后,是“學生空中綜合平衡能力弱,造成懼怕心理”這一問題引起的。所以,教師教學的重點,是通過輔助練習,幫助學生掌握空中平衡技巧,訓練小腦,克服恐懼心理。此時,學生學習的重點,則是按照教師教授的動作,運用技術調節(jié)肢體位置,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生疏到熟練,體驗和控制身體平衡,進而克服害怕心理。所以,教師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學生薄弱之處,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迅速掌握難以完成的動作技術。
3.從學生技能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現、調整重難點:根據學生學習、鍛煉,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狀況,從完整技術動作的系統(tǒng)中,確定教與學的重、難點,是有效教學、高效教學的必要條件。情況的變化,原來的重點,可能變?yōu)榇沃攸c,原來的難點,也許會變?yōu)槿菀捉鉀Q的問題。如果沒有對教材深切的體會和了解,許多教師往往很難感受到其中的奧妙和真諦。造成教學的卡殼、后續(xù)保護和幫助的失誤。例如,山羊分腿騰越中的助跑節(jié)奏和步幅穩(wěn)定,在整個技術泛化學習過程中不是重點。但是,在學生技術動作掌握后,技術分化階段,節(jié)奏和步幅穩(wěn)定性,會成為技術不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轉而成為“重點和難點”。又如技術學習初期,學生手臂支撐能力沒有顯示出重要性的特別意義。但是,在技術動力定型完整的練習中,隨著技術要求的提高,要求有第二騰空步,即教材難點:“挺胸抬頭”,克服身體前旋,推手的力量會成為教學和學生練習的重點。所以,機械割裂、僵化、解剖意義上的領會教材的重點、難點,是教師需要克服的重要弊病。完整的技術過程中的重難點突破,可以避免機械割裂的重難點教學,帶來的弊端,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技術動作的內在規(guī)律。
系統(tǒng)環(huán)境是針對學生生理、心里發(fā)展變化、能力水平的變化、動作技能學習的發(fā)展變化,教學條件的發(fā)展變化,保護與幫助方法與措施的改進,不斷修正教材、教學的重難點。在教學活動中,把握學生學習體育技能的水平發(fā)展脈搏,學生不同的身體基本機能狀態(tài)水平,不同的技術技能水平段,不同的身心發(fā)展階段等,同樣一項技術的教學和學習,重難點各不相同。只有把握住學生技術技能學習、發(fā)展的脈絡,學習水平的層次,教師把重難點的確定角度,指向學生的活動水平,才能科學有效的把握教材的重點,找到學習的難點,加以有效的突破,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