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瀏展
基于微課的高職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
黃瀏展
“微課”作為近幾年來教育教學領域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在國內外教育界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實踐。我國高職教育開展微課研究起步較晚,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理論化構建層面,對于微課的應用研究可謂鳳毛麟角。結合微課理論及微課在教學中的實踐,構建了“微課模式”的新型教學模式,并以Objective-c課程教學為例,闡述了“微課模式”的教學設計思路及教學考評機制。
高職;教學;微課;微課模式
“微課”是國內外教育教學研究領域近幾年出現(xiàn)的新名詞,是教育領域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F(xiàn)今被廣泛熱議的微課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他提出建設微課程的五步驟為:羅列教學核心概念;寫15-30秒的介紹和總結,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錄制時長為1-3分鐘的視頻;設計引導學生閱讀或探索課程知識的課后任務;將教學視頻與課程任務上傳到課程管理系統(tǒng)。[1]
國內的微課研究源于基礎教育領域,隨著各種全國性的微課比賽及各媒體的報道推廣,微課的研究逐步在各層次領域得到廣泛開展。高職教育開展微課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其研究集中在理論化構建層面,主要討論微課的內涵及微課的設計與開發(fā),而對于微課的應用研究卻很少企及。任何理論的研究都不能脫離實踐,更不能只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應該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因此,如何將微課與教學有機結合,提高教學效果,將是未來微課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一)概念界定
微課的全稱為“微型視頻課程”,它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呈現(xiàn)形式,圍繞學科知識點、例題習題、疑難問題、實驗操作等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以及相關資源的有機結合體。[2]該概念強調“微課”是簡短又完整的教學活動,同時,說明了微課的資源構成。
從目前國內外的微課研究來看,主要有兩種取向。一種觀點認為,微課可以取代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成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而另一種觀點將微課作為一種學生課后學習輔助資料。筆者認為,就國內目前的教育現(xiàn)狀而言,這兩種取向均存在局限性,特別是對于高職教育而言,更加有失偏頗。前者將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教學模式,取代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要求學習者具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而這對于大多數高職學生來說,是個偽命題;后者則將微課純粹作為學生課后的輔助學習資料,從微課的內涵來說,一般難以達到其預期的目的。
(二)微課模式的特點
實際上,微課不能獨立成為一門課程,不能代替課程教學(如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和在線學習),它是一門課程教學的輔助學習資源。微課能夠滿足個性化學習,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這種需求主要體現(xiàn)在其靈活性與針對性上。[3]因此,結合微課理論與教學實踐,在“微課”的基礎上首次提出“微課模式”的概念。
所謂“微課模式”,是將“微課”融入傳統(tǒng)的任務驅動教學和案例教學,并在課堂教學中融合微型課特征所構成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是微課與傳統(tǒng)教學的有機結合。微課模式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綜合了任務驅動教學、案例教學、微課、微課堂等多種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主要具有如下特點。
1.課堂教學以“微型課堂”為主要授課模式,將傳統(tǒng)課堂拆分成幾個時間段,每個時間段集中一個知識點進行講授。
2.學生學習以教師教學、“微課”和現(xiàn)場輔導相結合的模式,教師提前準備微課,將微課資源作為學生自主學習中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的資源。
3.課堂授課和微課授課模式以任務驅動教學和案例教學為主,并且在內容上保持同步。
(三)微課模式教學的意義
微課模式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4]因此,可以廣泛應用于各類高職實踐教學和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中。從對微課模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中發(fā)現(xiàn),微課模式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具有以下三點優(yōu)勢。
1.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微課模式通過“提問式”、“案例教學”、“討論”等多種手段,逐步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教師在整個教學中扮演“導演”的角色,而學生成為課堂演繹的“主角”。這樣,使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去學習。同時,將微課充分應用到學生的各個學習環(huán)節(jié),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采取“碎片式”教學,加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習效率。高職學生對動手實踐的興趣遠大于聽老師講授理論課,因此,傳統(tǒng)教學中滿堂灌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微課模式將課程教授內容細分成知識點,采取“碎片式”授課和動手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教師根據知識點講授其要點,然后,讓學生自己討論或實踐。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對大篇幅理論知識學習的厭倦情緒,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高職教育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這種模式也能更好地體現(xiàn)高職教育的教學理念。
3.從學習角度主導教學設計,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微課模式不僅對學生學習有益,而且對教師的教學同樣有所幫助。教學設計中要求從學生學習的角度思考教學過程,并且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動態(tài)地進行調整。對教師來說,這既是一個挑戰(zhàn),同時,也是督促其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的一種模式。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主體必須設置不同的教學情境,教師在不斷的策劃和改進中,自身的教學水平也能得到不斷提升。
基于微課模式的特點,可以將該教學模式應用于專業(yè)技能課的教學實踐。本文以計算機應用(蘋果ios開發(fā)方向)專業(yè)技能課objective-c為例,對微課模式進行詳細闡述和介紹。
(一)objective-c課程簡介
Objective-c是高職計算機應用專業(yè)(蘋果IOS開發(fā)方向)的核心課程,是IOS應用開發(fā)的基礎,作為一種擴展C的面向對象編程語言,也是iPhone、iPad和Mac OS X開發(fā)所用到的主要語言。學生在該課程的學習中,不僅要熟練掌握Objective-c的語法基礎、程序設計的基本技能和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思想與方法,而且應具備運用objective-c、程序設計技能和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方法,分析解決簡單應用問題的綜合技能??梢姡琌bjective-c是一門典型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講授相關的理論知識,而且要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yǎng)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課程主要的教學方式是在機房開展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
(二)高職學生的特點分析
為了做到有的放矢,在介紹微課模式教學設計之前,有必要對高職學生的特點進行簡單歸納。高職學生與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較,既有共性,也有其不同之處。特別是與重點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在學習方式方法和學習行為能力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這和學生的基本素質、文化理論基礎以及學校的氛圍等密切相關。[5]根據大多數高職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xiàn)分析,高職學生主要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文化基礎較差,對于理論知識難以理解,克服困難的毅力不強。從學習者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來看,一般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時間大約為10分鐘,而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課注意力能夠保持在15分鐘左右。學生因為文化基礎問題,造成對一些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較差,比較典型的問題在于由于其英語和數學基礎較差,對于編程的學習表現(xiàn)得較為吃力。
2.重實踐、輕理論。學生普遍對實踐課表現(xiàn)出來的興趣要大于理論課。一方面,這是因為理論課學起來比較枯燥;另一方面,這也與高職教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念存在一定的關系。
3.自學能力較差、學習主動性不強。大多數學生學習自主性較差,學習僅限于課堂上;而有的學生甚至連課堂學習都不能全身心投入;還有一部分學生雖有學習愿望,但在自學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也存在偏差,普遍表現(xiàn)為在學習過程中不會科學安排時間,同時,對知識的重難點把握不準。
(三)微課模式的教學設計思路
1.總體思路。根據課程特點及高職學生的學習狀況,將微課模式引入高職教學,可以較好地解決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文以Objective-c中的類和對象這一章節(jié)為例,闡述如何進行微課模式的教學設計。
類和對象是objective-c面向對象程序設計中的兩個重要的概念,對于初次接觸面向對象編程的學生來說,要理解這兩個概念并能在編程當中靈活應用非常困難。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單獨講解這兩個概念的時候,學生都能較好地進行理解和區(qū)分,但是涉及到具體的編程,往往難以理解并區(qū)分類和對象。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通常會先介紹類和對象及其它相關的基本概念,然后,再來講解編程應用中類和對象如何用代碼實現(xiàn)。這種教學方式,存在三個問題:(1)理論講授時間較長,容易造成學生的學習倦怠,使理論知識難以掌握; (2)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講授理論的時候可能學生都能理解,但在實踐的時候,卻不知道如何實現(xiàn); (3)編程在理論介紹完以后集中在一起講授,代碼量較大,導致學生的畏難情緒。
為了解決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微課模式教學設計中應取長補短,充分考慮改善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之處。[6]在教學中,可嘗試將以上教學內容進行分割,分成類的概念、類的聲明、類的實現(xiàn)、對象、類的實例化及對象的使用等幾個部分。然后,按這幾個部分分別進行微課制作。而在課堂教學中,則可以根據教學時長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分別進行組合。每節(jié)微課時長應控制在10分鐘以內。課堂教學采取講授和實踐交叉進行的方式,將一堂課分成多節(jié),根據授課內容安排時間,每一節(jié)控制在15分鐘以內。比方說,將類的概念、類的聲明和類的實現(xiàn)、對象、類的實例化和對象的使用分別做成5個微課資源,但在課堂講授時,可以將內容分情況進行組合。將類的概念和類的聲明放在一節(jié)進行講授,將對象和類的實例化放在另一節(jié)講授。具體的組合方式可以視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預習情況而定。前提是在課堂授課之前,要將微課資源發(fā)給學生預習,或者將微課資源上傳至微課平臺,先通過網絡學習。在微課視頻中,對該節(jié)課學習應提出要求,每次課前要以提問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方面,可以督促學生學習;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理解能力。
微課除了用于學生課前預習,還可以作為課中學習和課后復習之用。教師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經常有學生對課堂中講授的部分內容或知識點沒有完全理解,而在動手實踐的時候就會有疑問,如果對每個有疑問的學生再做單獨輔導,那么,課堂教學在時間上就難以保證。這時,微課就可以發(fā)揮課中“輔導”的作用。對于代碼的練習,也同樣如此。學生初學編寫代碼一般都是從模仿開始,如果教師講授的不是書本上的實例,這個時候也可以通過重復聽微課來學習教師課堂上講授的編程實例。同時,因為微課都是按知識點來進行設計制作的,這樣,使學生在課后復習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教學內容設計重點?!拔⒄n”作為微課模式最主要的一種教學手段,其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將“以教師教學為主”轉換為“以學生學習為主”。因此,微課的制作應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通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其投入學習,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本文的重點并非進行微課的設計與制作探討,而是就課程內容編排的關鍵點進行論述。在課程內容編排上主要需注意以下四點。
(1)每一節(jié)都應反映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知識點,并且與課堂教學內容保持一致。要讓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時做到有針對性地學習,并加深對重難點和關鍵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2)各節(jié)微課之間或者微課與課堂教學之間應注意內容的銜接,對相互之間有關聯(lián)的知識點,也可以用引導性語言引領學生去自主學習。在微課開始的時候,可以通過提問引入本節(jié)學習的問題;在微課的結尾,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和學習下一節(jié)的內容。
例如,教師在講授類的概念時,可以提問的方式開頭,“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里的類和群可以看成是一個含義,那到底什么是‘類’呢?”。通過這種引導式的語言,能夠起到啟發(fā)學生思考的作用。在授課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何謂“類”?結合現(xiàn)實生活,舉出實例,并分析類的特征。在課堂教學的結尾,為了讓學生明確講授類的概念是為之后的面向對象編程打基礎,可以講解在面向對象編程中類的概念和作用,并提示學生下一節(jié)課將介紹如何用代碼聲明類和實現(xiàn)類。這樣,就給學生留下了思索的空間,通過制造“懸念”,讓學生有繼續(xù)學下去的興趣(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lián)和銜接如圖1所示)。
圖1 微課模式教學內容銜接示意
(3)微課是以視頻為主,輔之以課件、習題等資源的綜合體,在提供給學生微課視頻的同時,也應將相關的課件、例題代碼、習題等資源一并提供給學生。對于涉及到編程的內容,這方面的資源至關重要。在學習編程之初,學生往往不會自行設計,而以模仿實例為主,相關的課件、代碼可以作為學生借鑒參考之用。而在課堂實踐和課后練習中,實例代碼和習題又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
(4)在講解實例時,可以單獨成一節(jié)。同時,要求教師對編程很熟練,邊敲代碼邊講解,而不是以PPT的形式展現(xiàn)程序代碼。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學生的思維能夠跟隨教師講解的思路,而不會覺得枯燥進而失去學習的興趣。
對學生進行考評是檢驗教學效果好壞和學生學習成效的有效方式。在傳統(tǒng)教學中,考核學生學習情況時,雖然會參考學生平常表現(xiàn)(如出勤率、作業(yè)完成情況、上課表現(xiàn)等),但通常還是以期末考試情況為主。顯然,這種考核方式已難以適應當前的教育教學,是欠科學的。首先,僅通過一次考試并不能全面反映學習情況;其次,在當前考風日下的大環(huán)境下,期末考試對學生學習失去了敦促作用。因此,好的考評機制一方面要能反應實際情況,包括出勤、上課表現(xiàn)、作業(yè)完成情況、知識掌握情況等;另一方面,又要能起到督促學生學習的作用,以便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同時,對其具備相應的約束力。
考慮到改革傳統(tǒng)教學考核模式的弊端并結合微課模式的特點,可采取積分制和考試相結合的考評制度,而授課教師就是考評員。這種制度下,將學生平時的表現(xiàn)兌換成積分,對表現(xiàn)好的項進行加分,不好的項減分。如:按時完成課堂練習,單次加20分;實驗小測試做對,加30分;缺勤一次,扣15分;等等。再分別設置積分的上下限。對于達到或超過積分上限的學生可以免考試;而低于積分下限的則視為不合格,必須重修;處于積分上下限區(qū)間的學生,則再結合期末考試作為最終考評成績。并且,最終考評結果以平時積分為主,可占比60%-70%。
在微課模式中引入積分制考評機制,有效改善了教學效果。總體而言,這一考評機制有如下五點優(yōu)勢:(1)微課模式教學中,任課老師講課時間相對較短,作為考評員時間可以保證;(2)課程安排以知識點為單位,便于督促學生學習及考核; (3)基本上每一節(jié)都有提問和習題,這些都可作為考核的積分點;(4)考評以平時積分為主,對學生的學習有實時的監(jiān)督和引導作用;(5)考評范圍廣,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考核比較全面。
綜上所述,微課模式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既有其優(yōu)勢,也有其局限性。(1)這種教學模式比較適用于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最好是實踐課教學。而對于純理論課程,雖然也可以參考該教學模式,但其內容編排及具體授課方法還有待研究確定。(2)這種教學模式僅適用于人數為30人左右的小型班級,如果是大班授課,則從可操作性和教學效果兩個方面來說,這種模式都欠佳??傊?,微課模式是微課在高職專業(yè)課程教學的應用嘗試,它為微課的應用研究提供了一種借鑒,同時,也為高職教育的專業(yè)課一體化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我們相信,隨著對微課更深入和廣泛的研究,微課這種新型教學模式也將在高職教學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和傳播。
[1]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研究,2013(4):36-42.
[3]楊明.高職教育微課開發(fā)綜合討論[J].職教論壇,2014(6):65-70.
[4]張靈芝.微課在高職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4(26):70-72.
[5]司春燕.微課在高職公共藝術課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1):85-87.
[6]趙佩華.高職院校“微課”教學探析[J].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27-29.
[責任編輯 盛 艷]
湖北省職業(yè)技術教育研究中心2014-2015年職業(yè)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微課在高職專業(yè)課程一體化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以Objective-c為例”(項目編號:G2014B027)
黃瀏展,男,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yè)教育、IOS應用開發(fā)。
G712
A
1674-7747(2015)09-0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