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偉武++金嬌 程銀
【摘 要】針對目前廣西高校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從疏通投融資渠道、規(guī)范政府管理權限、增強服務功能等方面改革政府職能;從拓寬監(jiān)督渠道、建立科學評價體系、確立與鞏固社會治理主體地位等方面轉變社會角色;從牢固樹立現(xiàn)代大學理念、建設現(xiàn)代大學制度、完善內部治理結構等方面扶正高校主體;充分尊重各治理主體地位,實現(xiàn)“管辦評”適度分離與系統(tǒng)優(yōu)化。
【關鍵詞】廣西高校 高等教育 管理體制改革 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0C-0009-03
目前,廣西高校管理體制中政府、社會、高校等治理主體存在不少的問題,同時這些治理主體間所形成的緊張關系帶來了諸多的困境。對此,課題組在深入了解廣西高校管理體制的基礎上,借鑒學界諸多研究成果,就全面深化廣西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提出四點政策建議。
一、改革政府職能
改革政府職能,主要從疏通投融資渠道、規(guī)范政府管理權限、增強服務功能等方面著手。
(一)疏通投融資渠道,加大對高校的各項投入。目前,隨著各高校的規(guī)模不斷壯大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高校對教育經費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單靠國家單一的財政撥款難以滿足各高校的發(fā)展需求。經費不足已經成為限制各高校發(fā)展的重大難題。對此,應做到:一是轉變政府對各高校的撥款方式,引進市場經濟的競爭模式,強調對高校的撥款要按照高校當年的成績來決定,從而提高高校對財政的利用效率,實現(xiàn)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二是打破傳統(tǒng)的辦學模式,推動高校與企業(yè)以項目為合作平臺進行聯(lián)合,建立學校與社會合作辦學的全新局面,最終形成“產學研”的協(xié)作模式,擴大學校的融資路徑,打造一支專業(yè)化的高素質技術人才隊伍。三是制訂完善的籌款計劃,并建立相應的管理部門,積極開展對外籌資,爭取更多的愛心人士對高校捐贈。
(二)推動政府放權,規(guī)范政府管理權限。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應堅持與時俱進,摒棄原來的政府集權管理模式,建立真正的服務型政府。正如學者喻岳青所說:“政府對高等教育全面的綜合管理職能就是調控和服務?!边@表明我國政府在高校管理方面的職能應逐步由微觀規(guī)制向宏觀調控轉變。事物的發(fā)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據,它是第一位的。所以政府放權首先要求政府工作人員思想觀念的轉變,政府工作人員應當強化自己的服務意識,始終提醒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只有其從內心中將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夠真正做到簡政放權。其次,高校領導應解放思想,積極爭取屬于自己的辦學自主權。只有二者相互結合,才能時刻提醒政府不能越權,從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三)立足宏觀把控,規(guī)范微觀干預。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建立真正的法治國家,不僅要做到有法可依,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有法必依。所以要真正革除政府對高校自主辦學權過分地干預,除要制定具體可行的規(guī)章制度外,我們還應該對其嚴格執(zhí)行。只有有法可依,我們才能夠明確劃定各個主體的權限范圍;只有有法必依,我們才能夠真正做到政校分開,使高校真正擁有實至名歸的自主辦學權,將權力關在法制的籠子里,真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做到依法治校,真正調動高校辦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四)做好外圍協(xié)調,增強服務功能。我國政府在轉變管理方式的基礎上,應積極給自己尋找新的定位,積極運用經濟、行政等各種手段做好高校建設的外圍工作。首先,在借鑒國外高校治理經驗的同時,根據我國的國情,制定出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教育標準。其次,規(guī)范財政撥款制度,使學校在后勤方面能夠得到保障。最后,積極通過各種渠道為社會力量順利進入學校的管理體系鋪路,推進高校財政投資主體多元化,并按照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制定出一系列有利于學校和社會力量合作的合作機制,從而更好地對二者在合作中的理念不同或利益沖突進行協(xié)調,使他們達到雙贏。
二、轉變社會角色
轉變社會角色是全面深化廣西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huán),其措施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一)拓寬監(jiān)督渠道,實現(xiàn)有效監(jiān)督。隨著知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民眾想要了解高校,參與其管理的愿望也日益強烈。然而,我國高校管理受傳統(tǒng)管理思想的影響,造成自己長期獨立于社會之外,缺乏與外界的溝通。拓寬社會監(jiān)督渠道,首先要求學校領導轉變自身的錯誤觀念,充分認識到社會力量參與高校管理和監(jiān)督對高校建設的作用。其次,高校領導應當制定合理的章程,開展網絡交流平臺,公開學校的財政支出與人事安排,在人員招聘方面做到“公正、公平、公開”,定期邀請熱心于高校事業(yè)的人士到校討論學校近期的相關計劃,從而使公眾能夠了解高校的運營模式,提升公眾參與高校監(jiān)督的積極性。
(二)建立科學評價體系,發(fā)揮社會評價職能。建立科學合理的社會評價體系不僅能夠提升社會人士對高校的關注度,而且能夠更加真實有效地反映出市場對高校人才的需求和變化。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的首要任務應當是建立一個多元主體的、專業(yè)化的社會評價組織機構。主體多元化能夠更好地避開單個主體因自身的局限性而導致的認識片面性。同時,各高校應當重視社會評價,積極主動地公開學校的信息,做到學校信息準確透明化,使人們全面地了解學校,以利于社會評價機構對各高校做出準確的評斷。另外,社會評價機構在做出評價時應當關注各高校不同的辦學特點,不能搞簡單的“一刀切”,應當在對各高校進行橫向比較的同時,更加注重縱向比較。
(三)確立與鞏固社會治理主體地位。我國部分高校雖然逐步實行開放式辦學,但是因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和治理經驗的不足,并沒有真正重視社會投資者的管理地位。一是學校要轉變理念,建立健全社會投資者參與學校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對社會投資者參與高校治理的范圍、內容等做出詳細明確的規(guī)定。二提升社會投資者在學校管理中的地位,使其在學校的重大事件上擁有“話語權”,從而實現(xiàn)其治理角色由形式主體向事實主體的轉變,調動其管理學校的積極性。
三、扶正高校主體
從高校主體上看,必須加強黨的領導,牢固樹立現(xiàn)代大學理念;去行政化,建設現(xiàn)代大學制度;同時,完善內部治理結構。
(一)加強黨的領導,牢固樹立現(xiàn)代大學理念。樹立現(xiàn)代大學理念的前提是將其準確定位,明確我國要建立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大學制度,即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我國高校的辦學目標是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在這里,“德”被排在第一位。所謂“德”,不僅僅是指學生的道德素質,而且是指對黨和國家的絕對忠誠與熱愛。應當明確,放棄黨在高校管理中的領導地位,單獨實行校長負責制,是犯了主觀臆想的錯誤,并沒有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在對外開放的今天,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不斷遭到國外反華勢力的沖擊與滲透,如果在高校沒有黨委在總體思想層面的把握與掌控,那么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很可能會被異化,動搖社會主義建設的根基。
(二)去行政化,建設現(xiàn)代大學制度。我們在樹立中國特色現(xiàn)代大學理念的同時,還要進一步解決在制度實施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即國家行政權力對高校管理的過度干預。在處理政府與高校的問題時,我們首先要把握好的是政府行政控制和學校自主辦學二者之間的度。政府要在辦學理念上堅持與世界接軌,提升對高校自主辦學的信任度,從而從對高校內外兼管的“保姆式”管理模式中抽身,轉向對高校的宏觀調控。另外,運用財政、法律、監(jiān)督、評估等各種手段對高校建設的大政方針進行指導。在知識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政府轉變對高校的管理方式是大勢所趨,但在漸進的過程中如何調節(jié)二者的關系,我們仍然需要不斷地摸索,從而完善二者的關系。
(三)完善內部治理結構??茖W的內部治理結構應當是“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模式。然而,目前在我國高校中卻存在著校長或黨委“一言堂”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國法律法規(guī)并沒有明確區(qū)分開黨委和行政的權責范圍,甚至在表達上偶有沖突。另一方面是沒有認識到“在這個多重權力結構中,學術權力是學校的精神所在,行政權力維系著學校的日常運轉,政治權力保證學校的政治方向”。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就是要制定具體的法律章程,明確黨委與行政各自的行政權限,就是要更加重視學術權力的重要性。在黨委的領導下,建立學術委員會,并堅持樹立學術委員會的權威,充分發(fā)揮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評價等中的作用。同時,要建立董事委員會,其成員由學生、投資者以及校外知名人士等多元利益群體構成。在黨委的領導下增強學校行政人員、學術委員會和董事委員會三者的溝通、協(xié)調、服務與共治能力,加快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使其達到效果最優(yōu)化。
四、尊重各治理主體地位,實現(xiàn)“管辦評”適度分離與系統(tǒng)優(yōu)化
在尊重各治理主體地位,實現(xiàn)“管辦評”適度分離與系統(tǒng)優(yōu)化的過程中,還必須尊重各治理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探索各治理主體的具體管理方式,推動全面深化廣西高校管理體制改革進程。
(一)尊重各治理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爸卫怼痹从凇肮芾怼倍指哂凇肮芾怼?,它的主要精神是“共治”,體現(xiàn)在所有利益相關者均有發(fā)聲和主張的權利的“圓桌”精神中。在我國現(xiàn)有的教育體制下,政府在發(fā)揮其主導作用的同時,要避免用強硬的手段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堅持以公仆的姿態(tài)來思考問題。而高校和社會也應當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努力在自己的權責范圍內發(fā)光發(fā)熱,提升自己的主體地位。在教育日漸市場化的今天,只有堅持各大治理主體的平等話語權,才能使三者真正做到肝膽相照,團結協(xié)作,互尊互信。
(二)“管辦評”適度分離,實現(xiàn)系統(tǒng)再造與優(yōu)化。響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號召,要進一步推進大學管理體制中管辦評三者的分離,進而從“管理、辦學、評價”三個維度展開,政府加強統(tǒng)籌管理權,高校抓緊辦學自主權,社會認真履行監(jiān)督權,使三者各司其職,從而建構現(xiàn)代大學運行機制,使其形成相互制約、相互聯(lián)系的關系,實現(xiàn)教育管理的整體效率最大化與系統(tǒng)優(yōu)化,從根源上革除我國高校管理中行政化的“毒瘤”。
(三)探索各治理主體的具體管理方式,推動全面深化廣西高校管理體制改革進程。想要實現(xiàn)政府、高校、社會三者在學校系統(tǒng)中的效率最大化,首先要明確各自在系統(tǒng)中的職責,并堅持本崗職責,以確保整體效益的最優(yōu)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第四十七條規(guī)定:“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統(tǒng)籌規(guī)劃、政策引導、監(jiān)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務的職責,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務體系,逐步實現(xiàn)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維護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改變直接管理學校的單一方式,綜合應用立法、撥款、(下轉第18頁)(上接第10頁)規(guī)劃、信息服務、政策指導和必要的行政措施,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概括起來,一是黨委政府在宏觀層面抓高校的政治方向。二是高校領導在微觀層面抓學校的行政方向。高校是在黨委政府領導下堅持貫徹執(zhí)行黨的教育路線、方針、政策,并負責對學校的具體行政工作進行協(xié)調,規(guī)劃,使學校的整體利益達到最大化的基層組織。三是社會應當做好對學校的評估、監(jiān)督和籌資,并就學校的建設進言獻策。三者在分工的基礎上相互配合、協(xié)作,從而推動全面深化廣西高校管理體制改革進程。
【參考文獻】
[1]喻岳青.政府對高等教育宏觀管理的職能:調控與服務[J].遼寧高等教育研究,1995(6)
[2]王敬波.論我國公立高校管理體制的重構[C]//中國會議(通過章程的大學治理),2011-03-27
【作者簡介】董偉武(1967- ),男,河南駐馬店人,博士,廣西大學副教授;金 嬌(1991- ),女,山西朔州人,廣西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程 銀(1989- ),男,貴州威寧人,廣西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