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業(yè)+張方榮
“案子剛進門,雙方都找人”、“打官司就是打關系”,這是老百姓對少數(shù)司法過程的形象描述,也是個別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形成的尷尬局面。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guī)定》,為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劃出“紅線”,構筑起“權”“法”之間的防火墻和隔離帶。各級領導干部要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這一規(guī)定,努力構建良好的司法政治生態(tài)。
領導干部干預司法亟待“猛藥去疴”
長期以來,我們黨始終強調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禁止干預司法活動和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干預或插手現(xiàn)象,使得司法環(huán)境有所改觀。
然而,當前仍有少數(shù)領導干部為了地方、部門甚至個人私利干預或變相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的處理。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有的領導干部以個人名義請托說情、接遞條子、打招呼、遞材料或其他明示、暗示方式,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的辦理;二是有的領導干部打著公共利益的旗號,以組織名義、以公函的形式,甚至以開協(xié)調會、聽匯報等冠冕堂皇的形式超越職權向司法機關提出有傾向性的處理意見和要求,直接向司法機關發(fā)號施令,干預司法機關對具體案件處理;三是隨著國家對干預司法現(xiàn)象打擊力度的加大,各種干預行為變得越來越隱秘,其往往不再以領導干部個人或組織的名義直接干預或插手司法,而是授意關系密切的人、親屬、身邊工作人員進行干預、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等。
無論是以何種方式干預,都違反了憲法法律關于“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guī)定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干涉”的規(guī)定,破壞了國家法制的實施和統(tǒng)一。這些行為不僅極大地影響了司法權的獨立行使,損害了司法機關的公信力,而且敗壞黨和政府形象,產(chǎn)生惡劣的社會影響。眾所周知,司法是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底線。若沒有司法公正,社會公正便無從談起。司法權是一種判斷權,是依照法律對事情的是非曲直進行獨立判斷的活動,是一種相對封閉的活動,它需要一個相對不受干擾的空間。對于上述各種影響司法公正的痼疾,到該下猛藥的時候了。
遏制領導干部干預司法的“組合拳”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任何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都不得讓司法機關做違反法定職責、有礙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機關都不得執(zhí)行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的要求。對干預司法機關辦案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造成冤假錯案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边@是黨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領導干部以權壓法、以言代法、徇私枉法現(xiàn)象的強有力回應,也是新形勢下對領導干部遵紀守法、維護司法權威提出的新要求。
2015年1月召開的中央政法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規(guī)定領導干部凡對司法活動打招呼的,都要進行記錄,造成后果的要倒查責任。為了進一步貫徹和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2015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guī)定》,并于3月18日起正式施行?!兑?guī)定》明確列舉了干預司法活動的各種典型違法行為,拓寬了干預司法活動的“領導干部”范圍,將各級黨政機關、人大機關、政協(xié)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軍事機關甚至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等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領導干部都納入其中,從而防范來自方方面面的干擾。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規(guī)定》建立了三項相互銜接、前后呼應的制度:一是記錄制度。要求司法人員對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情況,要全面、如實記錄,做到全程留痕,有據(jù)可查;對以組織名義向司法機關發(fā)文發(fā)函或利用領導干部身邊工作人員、親屬干預的,均應當如實記錄并留存相關材料。這樣,當案件出現(xiàn)問題時,能夠通過記錄進行責任倒查。二是通報制度,由黨委政法委“將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的情況在一定范圍內公開”,并且“必要時可以向社會公開”,給干預司法者敲響警鐘。三是責任追究制度。對領導干部干預行為進行追責,由紀檢機關“給予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司法人員“不記錄或者不如實記錄”領導干部干預司法的,也要予以警告、通報批評。此外,該《規(guī)定》還要求將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的情況納入考核體系,作為評價考核干部依法辦事和廉潔自律的重要依據(jù)。3月30日,中央政法委又印發(fā)了《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guī)定》,專門針對司法機關領導及內部人員干預辦案問題作了規(guī)定。
把落實新規(guī)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
制度的生命在于執(zhí)行,制度的價值在于落實。徹底杜絕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關鍵在于把好的制度執(zhí)行到位、落到實處,讓制度的力量充分釋放出來。當前,要著眼于制度執(zhí)行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把落實新規(guī)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來抓。
一是嚴格執(zhí)行司法記錄制度。無論是政法委的公布行為還是紀檢機關的追責行為,最基礎、最關鍵的工作取決于司法人員的記錄情況。雖然上述兩辦規(guī)定和政法委規(guī)定都對司法人員的記錄行為提供了組織和法律上的保障以及責任的要求,但現(xiàn)實中仍然存在司法人員敢不敢記錄和會不會記錄的問題。特別是作為司法機關內部的領導,干預或插手方式更加隱晦,難以留下干預的痕跡,司法人員難以判斷、認定和取證,難以記錄在案。特別有的黨政領導干部掌握著該司法人員的晉升、待遇和發(fā)展,容易導致司法人員不敢記錄。從前幾年已試點的地方來看,除非發(fā)生了冤假錯案,否則司法人員記錄多流于形式。當前,司法機關及司法人員要實實在在地拿出一套可操作性的辦法,將司法記錄制度做得扎實,為通報制度、追責制度的實行打下基礎。
二是加大對違反者的處罰力度。一項制度是否能執(zhí)行到位,對違反者的處罰力度至關重要。從現(xiàn)行兩辦規(guī)定和政法委規(guī)定中的條款來看,領導干預或插手時,只有“造成后果或者惡劣影響”的,才給予紀律處分,這里不僅難以對“后果”進行計算與衡量,難以量化“惡劣”與否,而且,對那些沒有“造成后果或者惡劣影響”的,缺乏必要責任追究,這將會使少數(shù)干預者心存僥幸,對違反者的追責顯然過輕。因此,應通過完善制度,加大對違反者的追責力度。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不管是否造成后果,都應承擔不利后果,形成對違反者嚴懲的態(tài)勢。目前,應當抓幾個典型例子作為樣本,并進行警示宣傳教育,警示那些抱有僥幸心理的少數(shù)領導干部,從而起到震懾作用。
三是充分發(fā)揮社會監(jiān)督作用。目前,無論是司法機關的記錄、政法委的通報還是紀檢機關的責任追究,都僅限于國家機關相互間的對接。久之,易造成國家機關間的相互維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沒有社會參與監(jiān)督的制度難以保證長久實施。為此,必須考慮設計讓公民等各類社會主體參與監(jiān)督的機制??梢越⑴e報制度,尤其是要允許案件當事人舉報;要發(fā)揮律師在司法記錄中的作用;對此類案件,不管是否造成后果,都要向社會公開,而不應僅限于內部通報等。
(作者單位:淮安市人民檢察院,河海大學法學院)
責任編輯: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