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吉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穩(wěn)步推進和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幾何畫板為一項新的教學手段,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利用點、線、面構造圖形,具有方便、快捷、準確的特點,可以將課堂教學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趣味,從而幫助小學生有效掌握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發(fā)展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首先表現(xiàn)在“能夠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這是一個包括觀察、想象、綜合、抽象分析,不斷由低到高發(fā)展的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是建立在對周圍環(huán)境直接感知基礎上的。因此,借助幾何畫板的輔助教學,可以有意識地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例如,學習了圓錐的體積以后,學生掌握了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那么當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體積的情況下,圓錐的高和圓柱的高有什么關系呢?有的學生利用公式倒推,也有的利用具體數(shù)據(jù)計算,結果費時費力,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不盡人意。于是,我引導學生從等底等高的條件入手,要使圓錐的體積和圓柱的體積相等,只要將圓錐的高擴大3倍或底面積擴大3倍。我在《幾何畫板》中畫了一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如圖(1):
方法一:只拉動A點,如圖(2)將圓錐的高擴大3倍,這時圓錐的體積和圓柱的體積就相等了,圓錐的高是圓柱高的3倍。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等底等體積的圓柱和圓錐,圓錐的高是圓柱高的3倍。
方法二:拉動B點,如圖(3)將圓錐的底面積擴大3倍,這時圓錐的體積和圓柱的體積也相等,圓錐的底面積是圓柱底面積的3倍。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等高等體積的圓柱和圓錐,圓錐的底面積是圓柱底面積的3倍。利用《幾何畫板》,將晦澀難懂的數(shù)學知識靈活簡潔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了圖形變化的表象,豐富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快速準確地掌握數(shù)學知識,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化抽象為具體——增強學習動力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學生年齡小,缺乏生活經(jīng)驗,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不能準確把握題意。學生學習抽象的知識,是在多次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產(chǎn)生質變。在數(shù)學教學時,可以利用幾何畫板,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直觀,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并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的能力。
例如,a和b是一組平行線,圖形ABCD是長方形,拉動線段CD,使圖形變成平行四邊形,那么平行四邊形和原來的長方形相比,周長和面積怎樣變化?利用《幾何畫板》的輔助作用,拉動C點,圖形慢慢變成平行四邊形,學生的視線跟隨著圖形的變化,注意力增加了,學生很直觀地看出兩個圖形的異同,平行四邊形的周長增加了(AD邊和BC邊變長了),面積沒有變化(底還是原來的底,高都是平行線間的距離)。
一個小小的演示,代替了老師的許多講解,隨著點的移動,學生由聽覺轉化為視覺,眼睛認真觀察,大腦積極思考,把靜止的圖形變活了,枯燥的課堂有趣味了。幾何畫板彌補了用學具無法演示的不足,取得了傳統(tǒng)教學無法達到的效果。
幾何畫板界面開闊,簡單易學實用,老師只需要花費十幾分鐘就能把課件做好,而它帶來的學習效果遠遠超出了老師的空洞講解和學生的抽象思考。新課標也要求老師“把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shù)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xiàn)實的,探索性的數(shù)學活動中去”。幾何畫板使現(xiàn)代化的教學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只要老師安排引導得當,幾何畫板將會使教學效果更優(yōu)化。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