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芳(河南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0)
?
對三級跳遠世界記錄保持者愛德華茲三跳擺臂技術的分析
鹿芳
(河南大學體育學院河南開封475000)
摘 要:國內外近年來對三級跳遠助跑技術、起跳技術、落地技術等研究的較多,但對關于三級跳遠擺臂技術的資料與研究卻是寥寥無幾的。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其他的跳躍項目的擺臂技術來對三級跳遠的擺臂技術進行研究。注意三級跳遠的三跳節(jié)奏和分析擺臂動作的幅度大小,選擇適合自己個體的技術動作。在三級跳遠中,要求運動員依據(jù)自身的整體技術要求和機能水平,分析三級跳遠的技術要求,注重技術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發(fā)揮出最好的技術,取的更好的成績。
關鍵詞:三級跳遠愛德華茲三跳擺臂節(jié)奏技術
對于三級跳遠運動員擺臂的習慣,所有運動員都不一樣。世界紀錄保持者英國運動員愛德華茲在1995年第五屆世界錦標賽中跳出了18.29米的成績,以愛德華茲的成績?yōu)橐罁?jù),他擺臂的方法是以第一跳前后擺動單臂,第二、三跳是擺動雙臂。我們從三級跳遠的技術特點開始對世界記錄保持者愛德華茲三跳擺臂技術進行比較分析,進一步尋的改善我國男子三級跳遠運動員的某些技術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法,提高我國男子三級跳遠的水平。如今我國的男子水平在逐步提升這說明了我國運動員也在做一些調整,比如吸取國外運動員的技術特點,嘗試運用在自己的技術中探索。我國在跳躍方面大多數(shù)都不如國外的運動員,其中技術和力量包括彈跳都與外國選手有所差距,那么就根據(jù)這些問題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三級跳遠是由單足跳接跨步跳、挺身跳躍三部分組成。三級跳遠的上肢技術的擺臂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很自然的單臂擺法,第二種就是較為需要技術的雙臂擺法,第三跳是結合前二者,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難的完成單雙擺臂的混合方法。正確的三級跳遠動作要自然不刻意。國內外近年來研究三級跳遠的助跑、起跳、落地等研究的比較多,但對擺臂方面研究的很少,關于三級跳遠擺臂技術的資料也是寥寥無幾。因此,通過其他的跳躍項目的擺臂技術來對三級跳遠的擺臂技術進行研究。
在李農(nóng)的《對當今男子三級跳遠的三跳分析》中,以世界優(yōu)秀男子三級跳遠運動員的技術與成績?yōu)榛A,結合男子三級跳遠世界記錄保持者愛德華茲的技術特點,對當今男子三級跳遠進行分析和研究。三級跳遠的助跑速度和速度損失率可作為衡量和檢驗助跑效率高低的重要標志,他是運動員保持各跳之間的起跳速度和身體水平移位的動力以及創(chuàng)造優(yōu)異成績的前提。三級跳遠三跳比例合理,保持助跑速度和利用率,減少第三跳水平速度的損失,提高第三跳遠度已成為運動員創(chuàng)造優(yōu)異成績以及未來技術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兩腳落地在身體正下方的高難動作,快速和大幅度的擺動技術將被得到正確的運用,“跑跳”型的新技術已取代“高跳”型和“平跳”型技術并不斷發(fā)展與完善。
1.1研究對象
以世界三級跳遠記錄保持者愛德華茲三跳擺臂技術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通過閱讀書籍查詢資料獲得世界記錄保持者愛德華茲三跳擺臂技術的文獻資料,閱讀與之有關的文獻資料,可是愛德華茲三跳擺臂技術的文獻資料寥寥無幾。
邏輯分析法:運動邏輯分析法系統(tǒng)的分析了世界紀錄保持著愛德華茲三級跳遠三條擺臂技術的特點。
2.1擺臂技術是三級跳遠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級跳遠運動員想要獲得優(yōu)異的成績,必須要通過反復的思考、反復的練習、平時應多加強素質方面的練習,當然力量方面的練習也缺一不可,由于三級跳遠在田徑項目中要求的技術比較高,所以此項運動需要各方面素質都很高的要求。運動員的選材也至關重要。跳躍類的運動員在練力量的時候要特別的注意,一般跳躍類的運動員都以線條肌為主,注重技巧;還有一種為力量型跳躍類運動員,多以注重爆發(fā),力量方面的訓練。我國男子三級跳遠運動員多以身材瘦高,條形肌肉為主;國外運動員多以強壯,力量、爆發(fā)型的為主,但國外的運動員在爆發(fā)力強的基礎上技術方面也運用的非常完美,每一跳上肢帶動身體的細節(jié)都運動的恰到好處。我認為我國運動員今后應多注重身體力量方面加強,使技巧與爆發(fā)共同運用,最終達到理想目標。
三級跳遠技術要在運動員跑的最快的情況下,運動員才有可能達到理想的動作,任何一個地方出現(xiàn)了錯誤都可能使失敗率提升。三級跳遠要求的技術含量是最高的,需要運動員在平時多思考、多練習,想要把動作做的漂亮規(guī)范,運動員必須多練,多想。在跑的過程中,下肢的力量和技巧要決定整體速度,手臂對腿部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有一點沒做到位,就會影響其發(fā)揮的水平。所以在助跑的過程中,上肢擺臂很重要,使重心向上提。在起跳的過程中上肢與腿部蹬擺的協(xié)調結合促使上肢擺臂更應提前為起跳后的充分擺臂做強有力的鋪墊。
上身擺臂有三種方法:(1)單臂擺動,技術動作要簡單,帶動身體與腿部蹬擺相結合盡最大限度的進行單足跳(2)雙臂擺:雙臂提升力量引身體向上騰空跨跳(3)單雙混合擺臂:要注意協(xié)調。第一跳是單腳跳,結合單臂擺動;第二跳是跨步跳,大多是雙臂擺動,雙臂擺動力量可以帶動身體向前走;第三跳是挺身跳,上下肢的協(xié)調配合使身體向上頂達到最高點,延長騰空時間,最后收腹、收腿緩沖落地,由于上肢在三級跳遠的三跳過程中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使之帶動腿部及全身的作用,所以還是雙臂擺動比單臂變動更有利于水平的發(fā)揮。
2.2三級跳遠中上肢的平衡問題
由于三級跳遠中運動員每一跳都承受了巨大的垂直作用力,尤其發(fā)生在單足跳著地時垂直作用力最大,如果作用線與重心的間距又大,身體平衡控制不好,必然會導致嚴重的結果,使試跳失敗,要控制好身體的平衡,采用何種擺臂,擺腿技術,身體各部分又該如何協(xié)調配合,既能發(fā)揮好垂直作用力的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減小速度的損失,尤其是在以愛德華茲為代表的跑跳型技術出現(xiàn)后,其每一跳的著地點幾乎處于身體重心的正下方,產(chǎn)生的垂直作用力導致的身體前旋也更強,平衡也較以前更難控制。
2.3在三級跳遠教學訓練中,應重視上肢動作的練習
2.3.1建立正確技術概念
整個運動過程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錯誤都會使失敗率升高。三級跳遠技術要求的水平非常高,所以在訓練的過程中應加以注重技巧,重復練習,完善技術動作。素質、力量的練習應合理安排,所以每一位三級跳遠運動員都要具備助跑速度快、節(jié)奏感強;蹬擺配合有力度;彈性好、上下肢協(xié)調等。
正確的三級跳遠技術在理論上是來自體育學院的《田徑》普通和專修教材,在實踐中通過教練員或老師的教學指導示范下來完成,也可通過視頻圖像來完成。
最佳的動作一定要自然,不刻意。當我們看到優(yōu)秀的技術動作時,我們要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改掉自身缺點,結合個人技術特點來提高技術水平。
2.3.2必須掌握好上肢技術
腿部的速度很重要,上肢的速度也固然重要所以二者需相結合,三級跳遠騰空時,要求做到騰空時間長、步幅大而穩(wěn)的特點,應該減少身體在運行中速度上的損失。提高身體素質,多次模仿練習優(yōu)秀的上肢技術動作和跳躍中擺動平衡的特點,其幾點都是至關重要的。從教學或訓練中,多體會動作是提高三級跳遠技術的很好方法。
3.1結論
愛德華茲擺臂的技術是以第一跳為單臂前后擺動的方式,第二、三跳是雙臂擺動的方式來完成三級跳遠的三次跳躍。他保持了高速助跑速度最大限度的發(fā)揮自己的機體能力,在第一跳單腿跳中運用了合理的、舒展的擺臂動作,可以較好的帶動運動員的身體重心走向,而且速度也不會有很大的損失,充分為下一個技術動作做準備。他在第二跳的擺臂中運動的是雙臂擺動,這樣更有利于發(fā)揮運動員本身的技術特點和控制三跳間的節(jié)奏力度。所以擺臂技術是三級跳遠中絕對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決定三級跳遠的運動成績的主要因素。
3.2建議
在以后的教學和訓練中多重視上肢的擺動練習,擺臂技術是獲得三級跳遠成績的重要因素,為了更好的提高我國三級跳遠運動成績,始終把擺臂訓練放在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曾立火.世界男子三級跳遠技術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的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06(2):68-72.
[2]郎健,賈誼.我國優(yōu)秀男子三級跳遠運動員三跳技術的運動學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6(3):107-110.
[3]宋亮,李文東,宋惠娟.愛德華茲三級跳遠技術的運動學分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4):67-68.
[4]孟升.普通高校三級跳遠運動員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第二跳技術的比較研究[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5(5):100-101.
[5]王世和.徐州地區(qū)男子優(yōu)秀三級跳遠運動員的現(xiàn)狀調查及分析[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報),2004(3):68-70.
[6]金宗強.“三跳比例”最佳化定量控制研究——尋求專項身體素質與專項技術的最佳結合點[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8):41-42.
[7]郭元奇,曹保仁.愛德華茲三級跳遠技術分析[J].田徑,2003(2):17-18.
[8]王群,陳亞梅.對影響三級跳遠運動成績相互要因素的探討[J].遼寧體育科技,2003(3):6,8.
[9]尚瑞花.我國男子三級跳遠三跳技術現(xiàn)狀[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2(1):84-85.
[10]李農(nóng).對當今男子三級跳遠的三跳分析[J].遼寧體育科技,2001 (2):7-8,12.
[11]何幼隸.對三級跳遠技術的再理解[J].田徑,2000(6):16-17.
[12]吳國生.對三級跳遠三跳比例的比較與研究[J].濱州師專學報,1999(2):80-82.
中圖分類號:G8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3(c)-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