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瑋
【摘要】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題目——作者簡介——劃分段落——歸納主旨——總結手法,這種教學模式也不斷束縛著學生的閱讀思維。如何走出傳統(tǒng)的散文閱讀模式,在生態(tài)課堂理念的指引下讓學生真正自主地走進文本的“召喚性”結構中,本文將以《晚秋佳日》一課的教學模式為例進行探討。
【關鍵詞】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晚秋佳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情境與描述】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中職計算機與網(wǎng)絡專業(yè)的一年級新生,他們剛入校,對中職的語文學習充滿了一種期待和熱情,同時,他們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基本具備鑒賞散文的能力?,F(xiàn)在,又學習完了第一單元——中外抒情詩,開展了青春詩會的綜合實踐活動。因此,也初步理解了詩歌的意象與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有一定的創(chuàng)作詩歌的水平和激情。
【問題與討論】挑戰(zhàn)闖關的模式在散文閱讀教學中能行之有效嗎?學生們有沒有進行真正地閱讀?效果如何?
師:同學們,你們看過中央電視臺一檔黃金節(jié)目叫《挑戰(zhàn)主持人》嗎?今天,你們有信心和老師一起挑戰(zhàn)日本著名作家德富蘆花和他的代表作《晚秋佳日》嗎?好,挑戰(zhàn)前,我們先來做下熱身運動。(導入課文)師:猜猜謎語:勞動英雄面孔紅,(賽前熱身)天一亮來就開工。從東到西忙不停,直到傍晚才收工。(打一自然現(xiàn)象)生:太陽。(氣氛很活躍)……師小結:同學們剛才從不同的角度說了晚秋佳日的美,但是這些美的感受是淺顯的、零落的、朦朧的,究竟這篇文章給了我們什么深層次的美呢?這也是第三關我們需要挑戰(zhàn)的內容——鑒賞品味關。
師提供三條錦囊妙計——
妙計一:品味用詞的形象之美
妙計二:品味用詞的神韻之美。
師:欣賞語言,正如品茶,味道不在入口那一刻,而在香氣輕輕溢出的感覺,這就是神韻。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有關環(huán)境和人、物的描寫,品品從文字中溢出的香氣。師小結:人和周圍的環(huán)境相配得很協(xié)調,達到了和諧的境界。在這樣和諧的畫面中,作者又感悟到了什么呢?老師的第三條妙計將對大家有所幫助。
妙計三:品味用詞的禪意之美。
師:所謂禪,本來是佛教中的一種思維方式,現(xiàn)在指在日常生活中因為某種機緣悟得其中的哲理;以老師自己的感悟,我認為禪意就是本真的心性和向善的心,是生活中所孕育的人生哲理。那么置身于相模湖,遠眺著朝陽與落日輝映下的富士山美景,作者他體悟到什么呢?請同學們試著從文中找出反映作者心性即主體感受的語句。
師(深入):其實,作者除了對大自然的熱愛、贊美之外,還有一種憐惜和同情但并不哀傷,這體現(xiàn)在即使象征著光明和希望的太陽也避免不了有落下的時刻,可就在落下的瞬間我們從文中仍然感受到的是美,這也是日本作家所獨特的審美文化,我們稱之為“物之哀”式的審美情感。
大部分生略有所悟。
師:余光中先生曾說:“散文與詩是我的雙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體,我們在一種幽靜中與自然對話,這種對話是無言的,呈現(xiàn)出一派天趣和智慧,我們感受到詩一般的意境?!毕旅婢陀晌覀兺瑢W拿起筆來,將散文與詩的通道打開,進入今天將要挑戰(zhàn)的第四關——創(chuàng)造閱讀觀。請同學們根據(jù)自己對本文的領悟寫詩解文,老師將給大家配上音樂和圖片,希望能激起你們的靈感。
師生交流、展示。
學生們的成果是令人驚喜的,展示部分佳作:
作品一:(張亮亮)
晚秋望日
遠望富士近看雪,晨曦晚霞兩相依。
不知此景今何在,我心依舊笑晚秋。
教師的作品展示:
富士山高晨光期,白云掩映相與平。
晚秋白雪及峰頂,不如落日霞光美。
日光白晝雖猶短,淡光掩映雪繽紛。
至今望峰憶未盡,光度白雪照我心。
師總結全文:經(jīng)過我們的四關挑戰(zhàn),可謂層層篩選,部分同學展露了自己的頭角,希望再接再厲。
【詮釋與研究】
一、生態(tài)語文教學理念奠定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基礎
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就是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學習需求,培養(yǎng)他們的主體意識,讓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尤其是挑戰(zhàn)闖關、錦囊妙計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興趣大增,并且步步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同時教師適時運用體態(tài)語言來激勵他們,很大限度地發(fā)展了他們的能力和水平。
學生做主人了,那么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究竟怎么定位呢?本課的教學就是努力去探究和實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學習成果分享者的角色。課前備課時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改變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模式,設計切入口,趁機引導,步步深入——從形到神到意的最高境界。在討論關鍵性問題時,教師適時引導,講解穿插,不斷拓展;在寫詩解文環(huán)節(jié),教師更是一個學習成員,也毫不吝嗇地拿出自己寫的詩歌。學生雖然是主人,但教師在關鍵之處的點睛之筆、只言片語,也很好地把握住了整個教學內容和進度。
二、起點意識助推錦囊妙計策略的實現(xiàn)
這是一篇蘊含哲理的散文,別說是中職學生,就是高中生學習此類篇目都有相當?shù)碾y度,而這個教學設計打破了常規(guī)的思路。先從猜謎和看圖說話開始,有了感性的認識后,按難度大小給出四關,通過每一關的挑戰(zhàn)逐步讓他們收獲成功的體驗,當然越往后難度越大,于是教師在關鍵時刻再給出三條錦囊妙計,這是對學生們充分的信任。有了拐杖的輔助,他們離成功也就越來越近了,收獲當然也頗實在啦。
三、拓展意識下的課堂精彩生成
本文最大的難點就是感悟“物之哀”的審美情感,當學生們領悟了這樣的情感后,本文的教學目的也就達到了。然而,課改還要求我們要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于是聯(lián)系上個詩歌單元的學習,就設計了用詩歌來解讀自己對“物之哀”的理解,沒想到佳作迭出(見上文實錄中所列舉的),學生們借助這樣的媒介把這些知識融會貫通起來,實現(xiàn)了真正地閱讀,也升華了自己的認識,體驗了更多的情感。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