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銷員之死》中主人公威利·羅曼的兒子比夫小時候是一名前途無量的橄欖球球員,最后到了30歲卻一事無成。本文主要試從社會、家庭、認知等幾個角度分析其成長悲劇的原因,并探討其悲劇性的成長給當代人的啟示。
關(guān)鍵詞:悲?。辉?;啟示
阿瑟·米勒是美國喜劇的主要代表人物,《推銷員之死》是其代表作。該劇中推銷員威利·羅曼的大兒子比夫從小接觸一個冷漠、價值觀扭曲的社會,成長在一個沉浸于幻想與謊言的家庭,最初是一名前途無量的橄欖球球員,30歲卻變成了一位一事無成,對婚姻不抱希望,活在迷茫中的中年人。他的成長經(jīng)歷也充滿了悲劇色調(diào)。分析他成長悲劇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具體分析,比夫的社會悲劇是由社會、家庭和認知不足三大因素導致的。
(一)社會因素
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不斷地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比夫的成長悲劇離不開他接觸的社會的影響。
首先,資本主義經(jīng)濟大發(fā)展,社會價值觀已改變。20世紀上半葉,美國整個社會是一個現(xiàn)代文明令人窒息的艱苦世界。在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的過程,虛假的價值代替了真正的價值,人們自我陶醉,冷酷無情,貪婪成性。更主要的是他們以金錢作為衡量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因此在當時的美國,沒有經(jīng)濟地位的比夫,注定會在工作中處處不受人尊重,使他愈發(fā)有受挫感,并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
其次,“美國夢”根深蒂固。自1776年以來,世世代代的美國人都認為只要通過自己的勤奮、勇氣、創(chuàng)意和決心就能邁向繁榮。到了20世紀上半葉,社會上抱著“美國夢”的人依舊特別多,而且隨著對財富的過度追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想要快速致富,認為只要找對門路,受人歡迎就可以獲得成功。但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是社會快速發(fā)展,懷抱那種“美國夢”的人已經(jīng)難以在社會上獲得成功,因為人們不僅需要自己的勤奮與努力,還要靠真才實學、靠關(guān)系、靠出身、靠人品、靠有錢才可能獲得成功。他們抱著自己虛幻的夢,并且把這樣的夢植入下一代的腦海中,注定讓下一代也不能與這個社會相適應(yīng)。威利就是這樣一個懷抱虛幻的“美國夢”的典型。這使得比夫從小就驕傲,并依賴于自己出眾的外貌和好人緣而蔑視知識和能力。最后沒能畢業(yè)也沒能上大學。畸形化的“美國夢”對他的影響可見一斑。
(二) 家庭因素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家庭是雕刻兒童這塊大理石的第一位雕塑家。由此可見家庭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劇中比夫的成長悲劇同樣離不開家庭的影響。
首先是錯誤的教育方式。在威利看來,成功與失敗只與儀表和人緣相關(guān)。他的教育體現(xiàn)了他的觀念。他讓比夫練打球速度和健身來使他擁有好儀表好人緣,卻不會提醒他重視學習和品德素養(yǎng)。他對比夫考試作弊贊同,對伯納德的警示不以為然,對比夫偷球的行為縱容鼓勵,對比夫戲仿老師的行為置之不理。他對比夫價值觀的形成產(chǎn)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使他把自己學業(yè)的不順歸結(jié)于不受老師歡迎而非學習不好,使他沉溺于自己的外形條件和受歡迎變得自大懶惰,也使他習慣于偷東西而無法自制。從比夫所說的“從中學畢業(yè),我每次有個好差事,都是偷東西叫人開除的”這句話里,可見其教育的失敗。
其次是誤導性表揚。威利在生活中時常錯誤性地贊揚比夫有多了不起,這不僅讓比夫認不清現(xiàn)實,更讓他產(chǎn)生了過強的自尊心、自負甚至偏激的心理,變得敏感容易受傷害,為他帶來交際障礙。如他后來向威利抱怨“從小你就往我腦子里灌,我怎么了不起,結(jié)果叫我在誰底下聽喝我也受不了”。因而他在外工作時極易受挫,在那個金錢至上、人情冷漠的社會里,沒有身份和金錢的有強烈自尊心的他干了二三十種職業(yè)沒一份能夠堅持下來。
再次是負面榜樣形象。劇中威利沒能為比夫拿出正面的榜樣人物,這對比夫的影響頗深。威利蔑視學習,且以他的哥哥本為比夫的榜樣,使比夫認為實現(xiàn)夢想只需好的機會和運氣,也使他不肯腳踏實地工作,不滿足于當前的工作,最后在事業(yè)上一事無成。另外,威利總是活在自己編織的夢想中,吹噓自己,結(jié)果讓比夫也脫離現(xiàn)實。而他背叛自己妻子的行為又使他覺得對婚姻不信任,對周圍人冷漠,這對他之后的人際交流和婚姻戀愛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三) 比夫自身的因素
比夫成長悲劇的形成與他本身的自我認知有也有關(guān)系。比夫在劇中不只一次表示自己的迷茫。他在城市里打拼,想著堅決不虛度此生,卻總覺得自己在虛度此生,實際應(yīng)歸結(jié)于不了解自己和社會現(xiàn)狀,也不會堅持和利用自己的興趣。從劇中我們也可看出比夫性情上像詩人,喜歡自然,不喜歡城市里的工作環(huán)境。這樣,他完全可以踏踏實實的在自然界中工作。但由于威利已成功的將自己在城市中發(fā)財致富的夢想植入比夫的意識里,因此即使他在自己喜歡的農(nóng)場工作,他也會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意義發(fā)不了財而不快樂,因為這與父親植入的夢想相背離。另一方面,他雖恨父親,內(nèi)心也會想取悅父親,在農(nóng)場工作取悅不了父親,他也會感到不開心,無滿足感。如果比夫能夠認清社會現(xiàn)狀,足夠了解自己,堅持自己,認真從基層做起,誠實苦干,他可以慢慢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總結(jié)比夫的成長悲劇,我們可看出社會、家庭、自我認知對一個人的成長的重要性。我們應(yīng)該重視以下三方面。首先,要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的社會環(huán)境,祛除拜金主義、享樂腐朽之風和普遍的攀比歧視心理,使孩子能夠?qū)ι鐣纬烧_的認識,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其次,父母要科學教育孩子。家長需要這個定期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斷學習,及時糾正認識偏差,關(guān)注孩子的興趣和心理狀況,不把自己的夢想和愛好強加于孩子身上。最后,要重視自我認知。在自我認知的過程中,要了解自己的才能和愛好才能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在社會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以獲成功。
參考文獻:
[1]張淑芳.淺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報,2010(03):603
[2]阿瑟·米勒著.推銷員之死[M].英若誠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3]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吳銀丹(1989—),女,河南商丘人,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