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勝 楊德全 劉高星
(蘭考縣人民醫(yī)院 河南開封 475300)
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no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是一種臨床較常見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占膀胱癌患者的70%~80%[1],相關研究表明,雖大部分患者可在手術后獲得理想療效,但仍有20%~30%存在術后復發(fā)風險,于其預后提升不利。少數患者甚至存在進展成為浸潤性膀胱癌風險,嚴重威脅其生命健康安全。此前也有部分學者表明,早期治療干預是促進NMIBC患者病情轉歸、提升其預后水平的關鍵。當前臨床治療NMIBC以經尿道膀胱腫瘤普通切除術為主,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改善及設備的革新,經尿道膀胱腫瘤推切術憑借其創(chuàng)口小、術中出血少、術程短、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逐漸受到廣大患者及臨床醫(yī)師青睞[2]。本次研究以此為方向,對76例患者中的42例予以推切術,探討其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于蘭考縣人民醫(yī)院治療的76例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臨床資料,所有入組受試者均通過術后病理活檢,符合《膀胱癌診斷治療指南》[3]中相關診斷標準。根據患者病歷資料記載術式分成觀察組(A組,n=42)和對照組(B組,n=34),A組患者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24~73歲,平均(65.4±3.7)歲;腫瘤直徑(2.3±0.4)cm;單發(fā)27例,多發(fā)15例。B組患者中男18例,女16例;年齡23~74歲,平均(65.6±3.6)歲;腫瘤直徑(2.2±0.3)cm;單發(fā)23例,多發(fā)1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腫瘤直徑及病灶數量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通過術后病理活檢且符合NMIBC臨床診斷標準的初發(fā)患者;②臨床資料完整者;③預計存活期超3個月者;④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泌尿系統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心腦血管疾病或其他惡性腫瘤者;②未成年或年齡超過75歲者;③相關治療禁忌證者;④精神障礙、意識障礙或語言、聽力障礙者;⑤中途退出治療或隨訪期失聯者;⑥治療依從性不足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手術方案均參考《膀胱癌臨床診斷與治療》[3]中相關規(guī)范及要求實施。B組予以膀胱部分切除方案,具體手術步驟:①常規(guī)術前體征檢測,留置導尿管,行持續(xù)硬膜外麻醉,取仰臥位;②恥骨上方正中位置切口,打開膀胱并充分暴露病灶;③以病灶為中心,切除部分膀胱壁(以病灶周圍20 mm處為界),同時切除粘連腹膜;④若病灶在輸尿口周圍,則同時切除輸尿管下段,將殘端與無病灶的膀胱壁部分連接;⑤常規(guī)清理膀胱造瘺。A組予以經尿道膀胱腫瘤推切術:①常規(guī)術前體征檢測,行持續(xù)硬膜外麻醉,取截石位;②5%葡萄糖溶液灌洗膀胱,后經尿道置入沈大電切鏡;③術時保障膀胱保持半充盈狀態(tài),應用點切法由遠離腫瘤蒂20 mm處行環(huán)形切口,深度直至淺肌層;④鈍性推剝后電凝出血點,完整剔除腫瘤蒂部后切除腫瘤基底淺肌層及其周圍20 mm范圍內的正常組織。
1.4 觀察指標 觀察比對兩組患者術程、術中失血量、導尿管留置時間及總住院時間等治療指標,隨訪1~2 a,記錄其復發(fā)及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6.0分析數據,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指標對比情況分析 A組患者平均術程、術中失血量、術后導尿管留置時間及總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指標比較(±s)
組別 n 術程/min 術中失血量/ml導尿管留置時間/d總住院時間/d A 42 37.1±8.7 42.4±5.5 5.1±1.5 7.8±2.0 B 34 86.6±8.8 94.1±5.8 12.5±2.2 13.3±2.1 t - 24.537 39.765 17.383 11.657 P - <0.001 <0.001 <0.001 <0.001
2.2 隨訪 在為期1~2 a的隨訪中,A組復發(fā)率為21.4%;B組為23.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09,P=0.742>0.05);A組發(fā)生膀胱穿孔5例,膀胱痙攣6例,閉孔神經反射8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4.2%;B組發(fā)生膀胱痙攣1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2.4%;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306,P=0.253>0.05)。
當前臨床治療NMIBC多采用電切術或部分切除方案,部分學者認為上述兩種方案能將腫瘤病灶及其基底周圍正常組織一同切除,可最大限度降低腫瘤復發(fā)率,對改善患者預后質量有利。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另一批學者發(fā)現膀胱部分切除術存在術程及術后恢復期長等不足,不利于治療效率及經濟性的提升。本次研究為探究兩種不同術式在NMIBC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及預后影響,回顧性分析76例患者臨床病歷資料,發(fā)現予以經尿道膀胱腫瘤推切方案的A組患者術程及術中失血量僅為膀胱部分切除B組的1/2,多數患者術后5 d就可撤除導尿管,術后1周即可出院回歸正常的生活。張惟等[4]也在其報告中得到類似結論。筆者認為,膀胱部分切除術適用于癌變程度較高且出現明顯浸潤傾向的膀胱癌患者,腫瘤清除效果理想,于降低其復發(fā)風險,提高術后生活質量有利。該治療方案對醫(yī)療器械及醫(yī)師技術要求較低,現多用于醫(yī)療設備較落后的偏遠地區(qū)。NMIBC患者多建議使用經尿道膀胱腫瘤推切術,可有效規(guī)避開放性手術中未完全失活腫瘤組織擴散的不足,手術全程均在膀胱內完成,且能最大程度上保留其膀胱功能,改善其預后質量。吳心寬等[5]也對上述結論予以支持,其還指出,經尿道膀胱腫瘤推切療法雖術后恢復快,但患者易出現膀胱穿孔、閉孔神經反射等并發(fā)癥,仍存在較大改進空間。筆者也就兩組患者術后隨訪情況展開討論,發(fā)現B組患者中無膀胱穿孔及閉孔神經反射報告,但其術后膀胱痙攣發(fā)生率較高,兩組患者在復發(fā)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醫(yī)師需根據患者所選術式的不同做好術后相關并發(fā)癥防預工作,詳細告知其注意事項,以改善其預后水平。張金剛等[6]還針對經尿道膀胱腫瘤推切術及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療效展開分析,認為推切術優(yōu)勢更明顯,可利用邊推邊電凝的方式最大程度上清除腫瘤蒂處殘存癌細胞,術后復發(fā)率更低。張惟等[7]指出,術后進行藥物灌注治療,能有效提升療效,降低復發(fā)及病情進展風險,對患者預后提升具有積極影響。本次筆者僅針對部分切除術與經尿道膀胱腫瘤推切術臨床療效及預后影響展開討論,未將上述兩種治療方案納入研究范圍,為進一步探究上述結論的準確性,筆者可擴大樣本容量后將推切術及電切術的對比作為后續(xù)研究課題展開討論。
綜上所述,對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予以經尿道膀胱腫瘤推切療法,療效確切,可有效縮短手術及住院時間,利于提升患者預后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1]溫登瑰,單保恩,張思維,等.2003-2007年中國腫瘤登記地區(qū)膀胱癌的發(fā)病與死亡分析[J].腫瘤,2012,32(4):256-262.
[2]潘鐵軍,田雨冬.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診治進展[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0,7(2):33-35.
[3]邱志磊,牛海濤,孫光,等.2005年歐洲泌尿外科會議膀胱癌診斷治療綱要[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6,21(4):318-320.
[4]張惟,羅志剛,丁卓,等.非肌層侵潤性膀胱癌的治療[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1,11(7):1369-1372.
[5]吳心寬,亓林,蘇紅,等.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不同術式的臨床療效分析[J].安徽醫(yī)藥,2013,17(2):236-238.
[6]張金剛,孫光,劉曉強,等.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合并后尿道癌的電切治療[J].中國內鏡雜志,2011,17(8):883-885.
[7]張惟,羅志剛,丁卓,等.非肌層侵潤性膀胱癌的治療[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1,11(7):1369-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