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冰蓮
摘要:詩歌抒情含蓄蘊籍,通常融情于景,借景傳情,以象寓意。意象就是作品中一個個蘊含著詩人情感的景、物。意境是詩歌情感的載體,感悟意境應從感悟意象開始。
關鍵詞:古詩 整體感知 意境
整體感知是說,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從整體上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感悟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選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一般都是篇幅比較短小,思想情感積極向上,意境比較優(yōu)美單純,畫面比較鮮明,而語言上相對來說比較朗朗上口的。像這樣的一些作品,主要是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它。那種專注于字詞句的釋義,甚至逐字逐句進行串講的方法,猶如拆碎七寶樓臺,不僅破壞了詩歌渾融的意境,而且限制了學生想象的空間,不利于思維的發(fā)展。整體感知、把握大意,強調的是學生對詩歌整體意境的感悟。感悟詩歌的意境就是對詩歌內(nèi)在情感的體驗。那么,如何感悟意境體驗情感呢?
一、要拓展教材
文學作品不僅是作家情感世界的反映,也是作家生活時代的反映,所以對古詩的學習不應局限于作品本身,而應對教材進行適當?shù)耐卣?。知人論世,了解詩人的精神個性,情感思想,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感悟作品的情感內(nèi)涵。在課堂上,老師可以補充一些和作家、作品有關的生動有趣的故事傳說,還可以補充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另外,在學習一首詩時還可以與學生的課外誦讀相結合,和學生接觸過的其它類似作品(不限于古代詩文作品)進行比較,以一帶多進行相關鏈接,這對感悟作品情感內(nèi)涵會起到積極的作用。比如,有的老師在教授李白的《靜夜思》時,帶領學生聯(lián)系其他詩人抒寫思鄉(xiāng)之情的作品: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余光中的《鄉(xiāng)愁》等進行對比,通過對比使學生對思鄉(xiāng)這種情感獲得了較為深刻的感受。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拓展方式。近年來出現(xiàn)的主題式教學、綜合性教學其實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
二、要從作品本身入手
從作品本身入手,具體的做法是,首先從作品的意象入手。詩歌抒情含蓄蘊籍,通常融情于景,借景傳情,以象寓意。意象就是作品中一個個蘊含著詩人情感的景、物。意象是構成詩歌的最小單位,由意象的組合形成統(tǒng)一的場景畫面——意境。意境是詩歌情感的載體,感悟意境應從感悟意象開始。捕捉詩歌的意象,品味其特點,進行聯(lián)想與想象,感悟其內(nèi)在情韻。這就是對詩歌進行情感體驗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人和文本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引領學生通過誦讀,體會意象的特點,想象畫面,并與生活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仔細體會心中產(chǎn)生的種種感覺,然后以自己的感覺去揣摩作品的情感。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的引領很關鍵。這里我們通過一段課堂實錄來看看教師是如何引領學生從詩歌意象入手,體會詩歌情感的。例如,白居易《憶江南》教學實錄(節(jié)選),(在初讀整體感知,以及疏通詞意之后老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下面的“細讀,想象畫面體會情感”上):
師:請大家再讀這首詞,有幾句話?找出哪句話是直接描寫春景的?
(生自由讀。)
師:(請生讀,回答問題。)合上書,能寫出這句話的舉手。(請兩名學生上黑板寫。其他同學在筆記本上寫出“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師生共同評議,生看板書齊讀這句話。)
師:這句話展現(xiàn)的是什么畫面?想象它的色彩,請大家小聲地讀一讀,并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你想象到的畫面??凑l想得好說得好。
生:讀完了這一句,我仿佛看見了太陽出來的時候,江邊的花草好像披上了紅艷艷的衣裳。每一朵花都比火還要艷得紅。讓人感覺非常熱烈。江水非常綠,綠得像一塊翡翠。
生:日出的時候,太陽的光芒把江邊的花草映得更加紅艷,像火一樣。江水很綠很綠,綠得像一塊晶瑩的翡翠一般。
師:綠與紅互相映襯顯得怎樣?再讀一讀,想想給你什么樣的感覺?
(生再讀。)
師:可以用什么詞來形容?
生:美麗。
師:還不足以表現(xiàn)它的美!
生:艷麗。
師:有點味道。
生:絢麗。
師:非常好。綠紅相互映襯,顯出絢麗明艷之景。大家知道,紅與綠是兩種鮮明的色彩合在一起非常亮麗。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
(生齊讀。)
師:這樣的美景讓我們的詩人白居易忍不住說了——
生:能不憶江南?
從這一段課堂實錄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師把著力點放在自主誦讀的指導上,注重指導學生在讀中去想象畫面,想象畫面的景物(意象)。進而抓住景物的色彩特征(紅與綠相互映襯),讓學生捕捉心中的感覺,帶著感覺去讀。并且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內(nèi)心的感覺,在描述中加深了對詩意的理解。教師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引領學生用心體會、感受詩人對江南的贊美之情。這位老師把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述力和語言感覺力結合起來。她讓學生用一個形容詞來表現(xiàn)紅與綠相襯的那種美,一位學生說:“美麗”。老師說:“還不足以表現(xiàn)它的美”。又一位學生說:“艷麗”。老師說:“有點味道”。緊接著一個學生說:“絢麗”。老師說:“非常好。綠紅相互映襯,顯出絢麗明艷之景。大家知道,紅與綠是兩種鮮明的色彩合在一起非常亮麗。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這一次的讀,想必學生對作品有了更深的領悟。)這個過程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概括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同時,又使學生對意義相近的形容詞之間細微的情味區(qū)別獲得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這就是對語感的培養(yǎng)。而對語感的培養(yǎng)反過來又促進了學生對詩歌情感的領悟。
三、要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意境
古詩的意境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要采取生動形象的、感性化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渲染意境。
1.多媒體技術。運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展示適當?shù)穆曄褓Y料,對作品的意境確實能夠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有助于學生對詩歌情感的理解。但是,現(xiàn)在有不少老師過于依賴現(xiàn)代教育技術,聲光電充斥課堂,課上得很華麗,很熱鬧,然而效果不佳。因此,運用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展示圖片聲像資料應做到:寧少勿濫,以利于學生理解作品、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為目的。
2.讀一讀,演一演方式。教師出色的范讀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感性化手段,它可以一下子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帶領學生進入作品的境界。演,可以使學生進入真實的情境,為理解作品內(nèi)涵起到很好作用。比如,有的老師在教李白《贈汪倫》這首詩時,就讓學生分別扮演李白和汪倫這兩個角色,再現(xiàn)江邊送別的場景。通過這種生動形象的方式,學生們進入了作品的情境,真切體會到了詩人李白與普通百姓汪倫之間的深厚友情。
3.走出課堂,接觸大自然。文學作品是作家對生活和自然的反映,古詩更是詩人心物交融的產(chǎn)物。走進自然,觸景生情。春之落花,夏之鳴蟬,秋之霜葉……這些在古詩中呈現(xiàn)的意象都可以帶領孩子們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尋覓,去感受。貼近生活,因事而感。只有這樣,古詩才能煥發(fā)出無限的生命活力和感人力量,我們的孩子也才能得到心靈的陶冶和人生的啟迪。
只有學生心里真正對詩歌作品有所感,有所悟,才真正實現(xiàn)了體驗作品情感這一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