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韶敏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物理教學大綱已明確將“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作為高中物理課程的目標之一,而物理學中的創(chuàng)新意識主要是指:“對自然界和社會中的物理現象具有好奇心,不斷追求新知,獨立思考,會從物理的角度發(fā)現和提出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薄缎抡n標》要求高中物理課程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索、勇于實驗、勤于思考。但在普通高中,不少探究討論仍流于形式,絕大多數學生沒有真正參與進去,熱鬧的是課堂氣氛,冷卻的是學生思維,教師缺乏有效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討論或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這就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通過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的有機的結合,通過師生對話與群體交流,通過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換,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一、啟發(fā)與講授結合,接受與探究互補
新課程改革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不能籠統(tǒng)地說改變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也不能說就是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不能把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討論這兩種教學方法對立起來。應當因課制宜,因人制宜,靈活的選擇教學方法,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的重點、難點內容要由教師講深講透,講清規(guī)律的來龍去脈,講出問題所在,提出問題,誘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求知欲望,誘導學生的思維活動,而不必勉強組織討論而流于形式。而有的內容一定要把問題留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練習。當知識障礙基本掃清,基本方法基本掌握,教師可精選幾個典型例題供學生課堂討論。這種討論可以口述,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或上黑板演練,展示各種解法,組織全班評議,也可以先個別討論,再組織全班討論,發(fā)表各種見解,通過課堂討論,使學生大腦里的內部信息得到交換,促使思維得到不斷調整,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學生的思維系統(tǒng)與外界產生了信息交換,促使學生自身思維的封閉系統(tǒng)轉向開放系統(tǒng),學生有爭論、鑒別、獨立思考、調整認識,直至引向更高的認識階段,這種功能單純依靠教師講授是很難獲得的。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營造探究氛圍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成為學生探究的內在動力和課堂教學的契機。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真正成為認識事物的主體。在情景中設置有思考價值、智力上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學會觀察、提出新問題,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針對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內在的學習主動性。在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時,應力求真實、生動、直觀又有啟發(fā)性。小實驗、小故事、科學史實、實物模型和影像資料等,都可以用于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例如在講。力的分解"一節(jié)時,設置了這樣一個情景:取一個質量較大的砝碼放在桌面上,要用細線將它提起來。我問學生用一根線易斷還是兩根線易斷?學生肯定回答是一根線易斷。然后教師演示實驗,其結果卻完全相反。用一根線將砝碼穩(wěn)穩(wěn)提起,而用兩根同樣的線提砝碼時,線卻斷了。為什么兩根線的效果反倒不如一根線呢?這時,學生大腦立即會產生思維撞擊,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此時教師再進行新課教學,效果會相當地好。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真實的情景中發(fā)現問題,有針對性地展開討論,借助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問題設計情景,促使學生思考,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得到發(fā)展。
三、注重教學過程,更要注重教學結果
首先,科學概念和原理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前提,任何探究活動都是建立在學生已經掌握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之上的。對于普通高中的學生來說,自我探究能力較差,更應該重視知識本身的作用。無論是提出問題、建立假說、設計方案、獲取證據,還是分析資料、概括結論、表達交流,都離不開科學知識?,F代教育學研究表明:掌握知識和發(fā)展智力相結合是一條規(guī)律性的教學要求,方法的訓練、能力的培養(yǎng),只能融于知識的教學之中,必須以知識的教學為載體。沒有知識,探究就會成為空中樓閣。
其次,我們說過程和結果具有同等的地位,并不是說,在所有的探究活動中,過程和結果都具有完全均等的地位。這種同等的地位是總體而言的。完全有可能在某一個探究活動中,知識的地位顯得特別的重要;而在另一些探究活動中,探究過程的地位更為突出。
四、抓好探究性實驗教學,促進師生共同進步
首先,探究性實驗教學以“問題”、“現象”、“方法”為基本要素,以“假設”、“實驗”、“類比”為基本研究方法,學生從以前實驗的“旁觀者”轉變?yōu)橹鲃拥摹皡⑴c者”。通過探究性實驗,學生深切體驗到收集課題資料、設計實驗方案、運用科學方法的重要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其次,探究性實驗教學是一種依賴物理實驗解決問題、獲取知識規(guī)律的教學模式,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開放性,目前尚無成熟的資料可供借鑒,這對廣大的教師而言,無疑是一個挑戰(zhàn),這就要求教師努力去發(fā)掘,積極主動“充電”,通過經常查閱資料,尋求解釋疑難現象的理論依據,對實驗方案的可行性作出論證并嘗試實踐,有助于加速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總之,探究性教學應以學生發(fā)展水平為基礎,對科學探究過程進行優(yōu)化和模擬。對中學生來說,應以指導性探究為主,輔以開放性的探究,通過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的有機的結合,通過師生對話與群體交流,通過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換,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