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昊
【摘 要】《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從《資治通鑒》中分析司馬光的歷史觀。
【關(guān)鍵詞】《資治通鑒》;司馬光;歷史觀
《資治通鑒》中充分體現(xiàn)了司馬光的歷史觀。其著作討論了秦、漢、隋的滅亡,也充分總結(jié)了唐朝的興盛原因。但是究其根本,司馬光是站在封建統(tǒng)治的角度,用封建的禮教秩序來聯(lián)系朝代的興衰。這一點在現(xiàn)在看來是過于保守的。
《資治通鑒》在史料上的選擇是頗具考究的,一是求實,二是鑒盛衰,法善戒惡。司馬光對歷史的考究是為了修史用的,因此《資治通鑒》是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歷史文學價值的。
《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整書編寫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的一千三百六十二的歷史興衰。全書主要通寫了朝代更替與興衰,弱化了農(nóng)民起義等因素推翻朝政的歷史記載,主要描寫了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斗爭或者小王朝之間的征戰(zhàn)引起的改朝換代。其核心在于論證如何維護封建的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重點在于借鑒封建禮教和軍事手腕來安定內(nèi)朝。從這個角度看,司馬光將歷史的興衰結(jié)合封建的禮教秩序來寫,是為了順應統(tǒng)治者的要求,并非完全開放式的寫實歷史。
開篇司馬光寫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為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于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紀綱哉!故天子統(tǒng)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wèi)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边@段話先是肯定了天子作為天命之子的地位和才干,再用類比來論述國家需要存有等級和秩序,最后總結(jié)天子就是維護禮制而存在的,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這樣一段話,直接表明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是封建王朝的禮制下的歷史書籍,其實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而存在的。所以在《資治通鑒》整書中都以此段話作為基調(diào),是司馬光描述歷史事件和評價歷史人物的基礎(chǔ)。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幾乎只有王道和霸道兩個階段,而霸道是王道衰的產(chǎn)物,但是不如王道,王道卻隨著周朝滅而王道盡。所以此書可以說是書寫了一部“霸道”階級的歷史,卻又追求王道的“至治之世”。在這一點上,司馬光是不承認歷史的進步的。
但是司馬光在某些歷史興衰的因素上確實把握細致。比如在論述宦官亂政的事件時,司馬光將東漢宦官把持朝政和唐代的宦官專權(quán)做了比較,并且分析了唐代宦官操縱朝政對唐朝歷史影響。在書寫漢代的宦官把持朝政而導致漢代滅亡中,司馬光并不是針對宦官這一個問題來寫歷史的興衰,而是將整個漢代分為三個階段,解讀了宦官的興起原由和滅亡原由,并且交代了何進死亡,宦官遭滅未整個東漢名存實亡的轉(zhuǎn)折點。司馬光以宦官作為切入點,卻寫盡了整個漢代歷史興衰。
在現(xiàn)代來說,《資治通鑒》是具有歷史文學價值的,但是在北宋,《資治通鑒》主要是具有其社會價值。著此書,司馬光希望這本《通鑒》可以讓皇帝“資治”,也就是以史為鑒明興衰。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均讀此書,卻未找到挽救朝政衰敗的良方。
書中,司馬光把朝代的興衰主要歸結(jié)于天子的作為。君明則臣忠,君昏則臣奸。并且將君分為創(chuàng)業(yè)、守業(yè)、陵夷、中興、亂亡五種,對于亂亡之君的暴虐做了披露,也對盛世之君的偶爾過錯不加粉飾。從這也能看出其是望天子“資治”而著作。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大幅描寫政治和軍事,對文學這一塊卻不加重視,這可以說是《資治通鑒》的局限性。比較突出是杜甫作為詩圣,卻只在資治通鑒中出現(xiàn)一次,而同期柳宗元雖文學成就小于杜甫,因其在朝中任職,故收錄其《梓人傳》、《種樹郭橐駝傳》兩篇著作。白居易在文學中造詣很高,其愛評論時事,且詩歌為補察時政而作,故《資治通鑒》中對白居易的著作收錄最多。
對于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這無疑是我國歷史文學上的一塊瑰寶,是中國歷史上可以明一千三百六二十年興衰的求實之作。但是若要評價司馬光的歷史觀,縱觀全書,是可以看見司馬光在全書中貫穿了封建史學的正統(tǒng)觀念。全書以君王來論定朝代的興衰,以朝代的興衰來宣揚封建禮制和秩序的重要性??梢哉f《資治通鑒》雖為史學書,卻在北宋時具有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穩(wěn)定性和唯一性所著成的編年體通史。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表現(xiàn)出來的歷史觀是保守的、退步的、封建的。但是其著作的求實性是值得肯定的,為我國歷史文化的研究留下了重要史學材料。
參考文獻:
[1]郭曉東.論司馬光“中和”學說及其在道學史上的意義與局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
[2]何天明.堅持多民族的大一統(tǒng)觀摒棄偏頗的“正統(tǒng)觀”——以遼金史研究為例[J].學習與探索.2014(01)
[3]陳濤,范立舟.司馬光哲學與政治思想芻議[J].求索.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