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流動人口的身份認同及其與市民化關系研究

        2015-11-14 00:55:28方翰青
        職教論壇 2015年6期
        關鍵詞:市民化流動人口身份

        □方翰青 譚 明

        流動人口的身份認同及其與市民化關系研究

        □方翰青譚明

        通過調查流動人口的身份認同及其與市民化的關系,了解目前流動人口的身份認同現(xiàn)狀,以及社會融入過程中的心理特點。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在常州隨機抽取239名流動人口進行調查。采用“流動人口身份認同及其影響因素”問卷,數據分析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等。結論:(1)流動人口對不同身份類型的認同存在著差異;(2)不同年齡、來城市時間、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職業(yè)類別、戶口所在地對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的程度存在顯著影響;(3)流動人口市民化狀況與身份認同程度存在顯著相關;(4)市民化關系網絡、市民化體驗對流動人口的身份認同程度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流動人口;身份認同;市民化

        流動人口主要是指還沒有實現(xiàn)移民的社會移動人口。本研究“流動人口”的操作定義是指在沒有改變原居住地戶口的情況下,到戶口所在地以外的城市從事務工、經商、社會服務等各種經濟活動的人口。人們的身份問題一直備受關注?;诜柣诱摰纳矸堇碚撜J為,個體可以有多種社會身份,這些社會身份被排列成一個序列等級。吉登斯從現(xiàn)代性視角探討了自我認同塑造過程中,外在的全球現(xiàn)代性制度對個體的沖擊以及個體對這一沖擊的吸納和強化作用[1]。韋伯認為,身份是一種受人認可或不認可的聲望[2]。錢超英則把“身份”理解為人和他所生存的世界作為文化環(huán)境之間的被意識到的聯(lián)系;利用這種聯(lián)系,他得以做出關于其生活意義的解釋[3]。曼紐爾·卡斯特(2003)認為,身份認同是人們獲得生活意義和經驗的來源,是個人對自我身份、地位、利益和歸屬的一致性體驗[4]。李虹、倪士光等(2012)認為,身份認同的主要標志是自我身份認同,即流動者對自己身份的認知(城里人、農村人、外來人、農民工)。主要通過社會比較,表現(xiàn)為流動者與本地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歸屬感及對自己是誰等自我身份問題的思考[5]?;谝陨嫌^點,本研究以“自己是城市人”、“自己是城市人又是農村人”、“自己是農村人”、“自己既不是城市人,也不是農村人”四分法來探究流動人口身份認同問題。

        關于流動人口身份認同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前人主要做的是農民工和新生代農民工的相關研究,農民工和新生代農民工也是流動人口的一部分。有學者研究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現(xiàn)狀并分析其影響因素,殷娟、姚兆余(2009)基于長沙市農民工的抽樣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無法明確定位自身身份,其身份認同模糊化傾向十分突出。務農經歷、經濟地位、閑暇活動、與市民交往情況、留城意愿、城市戶口擁有意愿、理想職業(yè)等對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有明顯的影響[6]。郭星華、邢朝國(2009)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與流動人口中農民工不同,高學歷青年流動人口的身份認同具有獨特性,他們對城市的發(fā)展和形象與自身的關系持較肯定的態(tài)度,但他們對城市的歸屬感不強;與市民交往的深度和廣度比較有限;與市民在文化和生活習慣上的差異感大于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感。此外,他們的社會認同受其參與社區(qū)集體活動的經歷、與市民的交往情況、在北京的安全感程度以及受歧視狀況等因素的影響[7]。李虹、倪士光等(2012)認為,自我身份認同的確立是一個多方面、逐步融入的過程,影響流動人口自我身份認同的六個主要因素分別是流動半徑、流入方向和城市、性別、子女的留守與流動、企業(yè)類型、合同反應意愿[5]。

        所謂的市民化即是由流動人口轉變?yōu)槭忻竦倪^程,這是一個遞進的過程。流動人口市民化需要經歷非農化和市民化兩個步驟。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過程也是其經濟、社會和心理融入的過程,其中心理融入反映了其融入城市的深度。事實上,心理融入意味著對城市的向往和認同。而身份認同是市民權的心理感受,是社會融入的最高目標。強的市民化能力和高的市民化意愿有助于流動人口順利完成向市民身份的轉變。而身份認同研究者也認為強烈的進城期望以及流動人口在城市中所取得地位結構對流動人口的身份認同有很好的解釋力。因此,本研究借鑒市民化理論,將市民化狀況作為影響身份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進行調查研究,探討其影響力大小程度。本研究中市民化狀況包括流動人口的市民化能力、市民化關系網絡、市民化體驗以及市民化意愿等四個方面。

        流動人口的身份認同反映其能否完全、真正地融入到流入地城市生活的有效主觀標準,這種心理層面的社會融入是社會融入的最終標志。人口流動成為現(xiàn)階段我國經濟、社會、人口轉型過程中的突出特征,對中國未來社會的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形成巨大挑戰(zhàn)。一方面,流動人口由被限制進入城市到被允許在城鄉(xiāng)間自由流動,客觀上使得流動人口由過去被動接受城鄉(xiāng)二元體制強行賦予的身份到目前可以自由主動的選擇自己的認同歸屬;另一方面是城市未來的發(fā)展也離不開流動人口的穩(wěn)定貢獻,這也需要流動人口能夠建立對城市身份的認同。針對流動人口這個具有相對復雜的心理特質和特殊的生存需求的群體,及時掌握其身份認同現(xiàn)狀,分析其影響因素,探討其身份認同與市民化的關系,有利于解決流動人口在城市中的適應和發(fā)展問題,為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依據,使流動人口更好的融入城市的生活,促進社會和諧。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隨機選擇常州流動人口作為調查對象,共發(fā)放問卷272份,回收有效問卷239份,有效率88%。樣本構成見表1所示:

        表1 樣本構成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在參考前研究者成果的基礎上[8],自編“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狀況調查問卷”,問卷共包含兩個部分:1.人口學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收入、學歷以及所從事的職業(yè)類型等基本情況;2.一方面是關于流動人口市民化狀況的項目,包括流動人口的市民化能力、市民化關系網絡、市民化體驗以及市民化意愿。其中市民化能力包含有語言能力、經濟能力、工作能力、適應能力以及交往能力;市民化關系網絡包含市民關系網和社區(qū)參與網;市民化體驗包含交往體驗、生活滿意度以及生活幸福感;市民化意愿包括留城期望和參與意愿兩個方面。在各個因素下面又各有相關題目進行測量。該部分采用Likert5級計分制,由低到高賦值為l-5分。另一方面是對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狀況的描述。本部分研究分兩個層面進行測量,首先是流動人口對目前身份歸屬的自我分類,其次是流動人口對市民身份認同程度的自我評價,并針對流動人口自身身份分類的原因設計了開放式問題。

        (三)施測過程

        采用集體施測方式,以相同指導語指導被試填寫問卷。

        (四)數據處理

        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均數差異顯著性檢驗、相關分析以及回歸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流動人口的身份認同類型現(xiàn)狀

        表2 流動人口身份認同類型分布狀況

        χ2檢驗結果(p=.000<0.001)表明流動人口對身份類型的認同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性,也就是說流動人口對自身身份的認同已經出現(xiàn)了分化。從表2可以看出,“自己既不是城市人也不是農村人”的頻率最低,占總比例的11.3%。這表明少部分流動人口對自己的身份類型的認同還是模糊不清的,其次頻率較低的是“自己是城市人”,占總比例的13.9%,說明絕大部分流動人口不認同自己是城市人?!白约菏寝r村人”的占總比例的33.6%,這說明流動人口雖然離開了戶口所在地到城市工作,但對城市并沒有歸屬感,認為自己依舊是農村人,并且這樣的觀點占總比例的近1/3?!白约菏浅鞘腥艘彩寝r村人”的頻率所占比例最高,達到41.2%。這說明流動人口已經漸漸的從“自己是農村人”向“自己是城市人”轉化,但大部分流動人口的身份認同還是農村人向城市人的過渡階段,認為自己并沒有脫離農村戶口,但因為工作和生活在城市,所以逐漸融入城市中。

        (二)不同因素下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結果

        1.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程度的性別差異t檢驗結果。通過獨立樣本的t檢驗,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性別的流動人口在身份認同程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384>0.05)。

        表3 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程度的性別差異t檢驗結果

        2.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程度的戶口所在地差異t檢驗結果。通過獨立樣本的t檢驗,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戶口所在地的流動人口在身份認同上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p=.000<0.001),觀察上表可以發(fā)現(xiàn),江蘇省非常州戶口的比非江蘇省的身份認同程度更高一點。

        表4 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程度的戶口所在地差異t檢驗結果

        3.不同婚姻狀況的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程度方差分析結果。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婚姻狀況的流動人口在身份認同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384>0.05)。

        表5 不同婚姻狀況的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程度方差分析結果

        4.流動人口來常州時間的身份認同程度的方差分析結果。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本研究發(fā)現(xiàn)來常州時間不同的流動人口在身份認同上存在顯著差異(p=.002<0.01),經事后q檢驗發(fā)現(xiàn),來常州5-10年與來常州3年以下、3-5年、10年以上在身份認同程度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并且,來常州5-10年的流動人口的身份認同程度均低于來常州3年以下、3-5年及10年以上的流動人口。

        表6 流動人口不同來常時間身份認同程度方差分析結果

        5.不同文化程度的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程度的方差分析結果。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文化程度的流動人口在身份認同上存在顯著差異(p=.000<0.001),經事后q檢驗發(fā)現(xiàn),除高中(中專、技校)與大專及以上的文化程度在身份認同程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外,其余均存在顯著差異,并且,小學(包含不識字)的文化程度在身份認同程度上低于文化程度在初中、高中、大專及以上的流動人口。

        表7 不同文化程度的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程度方差分析結果

        6.不同年齡的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程度的方差分析結果。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年齡段的流動人口在身份認同上存在顯著差異(p=.014<0.05),經事后q檢驗發(fā)現(xiàn),34歲以下與45-55歲在身份認同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p=. 019<0.05)。34歲以下與55歲及以上在身份認同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0.05)。并且,年齡34歲以下的流動人口在身份認同程度上高于45-55歲、55歲及以上。35-44歲與55歲及以上在身份認同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028<0.05),而其余年齡段之間差異不大。并且,年齡35-44歲的流動人口在身份認同程度上高55歲及以上的流動人口。

        表8 不同年齡的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程度方差分析結果

        7.不同收入水平的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的方差分析結果。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收入水平的流動人口在身份認同上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p=.000<0.001),經事后q檢驗發(fā)現(xiàn),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流動人口在身份認同上低于其余任一水平的收入,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流動人口的身份認同低于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流動人口。

        表9 不同收入水平的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程度方差分析結果

        8.不同職業(yè)類型的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的方差分析結果。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職業(yè)的流動人口在身份認同上存在顯著差異 (p=. 007<0.01),經事后q檢驗發(fā)現(xiàn),職業(yè)類型為純粹體力勞動的流動人口在身份認同程度上顯著低于技術崗位和管理崗位的流動人口。

        表10 不同職業(yè)類型的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程度的方差分析結果

        (三)流動人口的市民化狀況及其對身份認同的影響結果

        1.流動人口的市民化狀況。通過表11可以發(fā)現(xiàn)市民化能力平均水平為32.223,市民化關系網絡平均水平為31.400,市民化體驗的平均水平為29.390,市民化意愿的平均水平為21.336。

        表11 流動人口的市民化狀況

        2.流動人口的市民化狀況與身份認同程度的相關分析結果。通過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市民化能力、市民化關系網絡、市民化體驗、市民化意愿與身份認同之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

        表12 流動人口的市民化狀況與身份認同的相關分析結果

        3.流動人口的市民化狀況與身份認同的回歸分析。通過對市民化狀況與身份認同程度的逐步多元回歸分析可知,流動人口的市民化關系網絡和市民化體驗對身份認同有預測作用,由此得出身份認同的回歸方程:y=0.888+0.331x1+0.188x2,其中y為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程度,x1為流動人口的市民化關系網絡。x2為流動人口的市民化體驗,市民化關系網絡和市民化體驗對市民化狀況的解釋量為20.9%。

        表13 市民化狀況對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的逐步多元回歸分析結果

        三、分析討論

        (一)性別、婚姻狀況對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的影響分析

        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和婚姻狀況對流動人口的身份認同不存在顯著差異。張宗卿(2010)的調查發(fā)現(xiàn)性別與農民工身份認同之間不存在相關關系[8],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他認為可能的一個原因便是女性意識的覺醒,她們已經在努力爭取成為城市新的一員。

        婚姻狀況對身份認同不存在顯著影響,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現(xiàn)代人自主意識較強,是否結婚,沒有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已婚是否在一起工作生活也不存在顯著影響,可能的原因是現(xiàn)代通訊工具的迅猛發(fā)展,語音、視頻等縮短了彼此間的距離。

        (二)流動人口年齡對其身份認同的影響分析

        前文已述,34歲以下組主要是80后的流動人口,近一半多的人認為自己既是農村人也是城市人,由于80后國家依法執(zhí)行計劃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他們是處于社會中堅力量,上有老下有小,所承受的社會壓力巨大,他們的父母一般都長期居住在農村,所以他們與家鄉(xiāng)的聯(lián)系緊密,因此,他們認為自己是農村人。另一方面,他們在城市工作,熟悉了城市的生活節(jié)奏,所以他們也部分認同自己的城市身份,這部分流動人口在意識上正處于矛盾的地位,今后的發(fā)展前景將決定他們最終的身份認同。35-44歲人群組,這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社會體制轉型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進入城市時間是相對較長的,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對于“自己既不是農村人也不是城市人”的比例很少。45-55歲人群組,他們經歷過動亂時期,并且首先把握住改革開放良機來發(fā)展自己,進而取得一定的成就。就人生角度而言,他們的職業(yè)生涯基本已經定型,所以他們對自己的身份類型的歸屬大多與自己的職業(yè)有關,他們的情況和55歲以上人群組很相似,多認為自己是農村人,或者認為自己既是農村人也是城市人,一則由于落葉歸根的傳統(tǒng)思想,二則是受他們的較長時間的城市體驗與家鄉(xiāng)記憶的綜合影響。

        (三)流動人口來常州時間對其身份認同的影響分析

        一方面,來到城市時間的長短和流動人口對城市工作地的風俗、飲食等方面適應有很大關系。另一方面,來到城市時間的長短和流動人口在城市的人際關系也有很大關系,調查結果顯示,在城市工作交往中,頻率從高到低依次是同事、老鄉(xiāng)、在城里工作的親戚、鄰居、當地管理者、房東、其他。當然,大多數城市近十年的發(fā)展對流動人口的身份認同也有巨大的影響。

        (四)流動人口文化程度對其身份認同的影響分析

        文化程度已成為現(xiàn)今找工作的一個重要門檻,對流動人口進城就業(yè)亦是如此,所以文化程度高的流動人口就業(yè)方面相對有優(yōu)勢,在問題“你覺得融入城市中有哪些困難”的調查中,“文化程度低”選項占總比例的12.6%,位居第二。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文化水平越低,認為自己是城市人的比例越少。前文已述,基本學歷越高,其身份認同程度也就越高。對于高中(中專、技校)的均值高于大專及以上,這可能是因為技術工人更好就業(yè),“餓不死手藝人”更能體現(xiàn)技術人員的優(yōu)勢。文化程度過低者只能從事勞力方面的工作,辛勞程度易加劇流動人口的心理落差,從而產生對城市身份的不認同。

        (五)流動人口收入水平對其身份認同的影響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43.5%的流動人口收入在2000元以下,在回答“是否參加當地社區(qū)組織的工會、教會、相親等活動”、“是否參加社區(qū)娛樂活動”以及“是否參加公益活動或志愿服務”的選項中,2000元以下收入的流動人口中70%以上的人選的是“從未參加”或“極少參加”,經濟基礎決定他們的身份認同,當流動人口的大部分時間花在工作上,他們沒有精力再去參加這些能夠融入城市的活動當中,這也造成他們更好的融入城市的阻礙之一。在問題“你覺得融入城市中有哪些困難”的調查中,頻率最高的是“經濟收入低”,所占比例為19.2%。“買不起房子”所占比例為11.8%,位居第三,而能否有能力買房和流動人口的收入水平是直接掛鉤的。這也說明了流動人口收入水平在巨大的影響著其對城市的身份認同。

        (六)流動人口職業(yè)類別對其身份認同的影響分析

        職業(yè)類別決定著流動人口的收入水平,而純粹體力勞動者工作比較辛苦,數據分析發(fā)現(xiàn),純粹勞動者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總比例的53.8%,5000元以上的只有4.7%。據經濟之聲報道,聯(lián)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對全球72個國家和地區(qū)人均月收入做了最新統(tǒng)計。其中,中國員工月平均工資為656美元,約合人民幣4134元,純粹勞動者的收入水平遠遠低于人均工資,這對他們而言,心理上會有巨大的不公平感,這不利于他們內心對城市的認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純粹體力勞動者中55%的人認為自己生活一般,42.6%的純粹體力勞動者認為自己是農村人。相對而言,技術崗位和管理崗位的流動人口在城市市民身份認同上更高一些。前文已述,34歲以下的流動人口身份認同程度最高,這可能是這個年齡段的流動人口已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又相對年輕,所以就業(yè)方面更有優(yōu)勢。另外,不同年齡段的流動人口對于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以及他們的學習能力也各有不同,更能適應新環(huán)境必然更有利于融入城市的發(fā)展。

        (七)流動人口戶口所在地對其身份認同的影響分析

        流動人口戶口所在地對身份認同存在顯著影響,可能的原因是對于外省的流動人口而言,常州更有距離感,從家鄉(xiāng)到常州所需時間遠遠大于省內的流動人口,在春運、清明等這樣具有濃烈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時間里,外省流動人口回家相對省內流動人口更不方便。雖然大家都有著背井離鄉(xiāng)之苦,但是否在省內,對于流動人口的身份認同感影響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八)流動人口市民化狀況對其身份認同的影響分析

        前文已述,市民化能力、市民化關系網絡、市民化體驗、市民化意愿與身份認同之間均存在顯著相關,市民化能力包含有語言能力、經濟能力、工作能力、適應能力以及交往能力。普通話作為流動人口與當地人交流的一種工具,在“我的普通話說的非常好”中完全符合的只占5.4%,大多數認為自己“差不多”,“基本符合”。就經濟能力而言,43.5%的流動人口收入在2000元以下,這說明流動人口收入的總體水平還是偏低的。工作能力一方面決定著流動人口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工作能力也影響流動人口與同事的交往。工作能力越強,在同事面前也越自信,也更能夠加強其身份認同程度。流動人口的適應能力決定了其能否在新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去,而融入城市的第一步是能夠在城市生活,這就需要很強的適應能力。

        市民化關系網絡包含市民關系網和社區(qū)參與網。在“在城里工作生活過程中,和您有過交往的人有哪些”這一問題的調查顯示,交往頻繁前三位的分別是同事(29.2%)、老鄉(xiāng)(24.1%)、在城里工作的親戚(21.6%),在城市的交往將影響流動人口在城市是否產生孤獨感,人際交往圈越大,其身份認同程度越高。調查顯示,在融入城市困難選項中,7%的流動人口選擇了“缺少人際關系,感情孤獨”,這也充分說明了人際交往在其身份認同中的重要。在問題“是否參加當地社區(qū)組織的工會、教會、相親等活動”、“是否參加社區(qū)娛樂活動”以及“是否參加公益活動或志愿服務”的選項中,近1/3的流動人口選擇的均是“極少參加”。社區(qū)文化和娛樂活動等是當地文化精神的傳承,也是心理層面融入城市的極佳途徑,但只有極少部分流動人口能參與到社區(qū)文化和娛樂活動當中,這成為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阻力之一。

        市民化體驗包含交往體驗、生活滿意度以及生活幸福感。流動人口在城市的交往體驗主要源自和同事、老鄉(xiāng)、在城工作的親戚等,流動人口離開自己戶籍所在地到新的城市,這些交往體驗若是積極的,便能減輕流動人口在外的孤獨感。生活滿意度以及生活幸福感對于流動人口是否選擇留在這個城市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也顯著地影響著流動人口的身份認同,城市生活滿意度越高,幸福越強,流動人口對于“自己是城市人”的認同程度自然就高了。

        市民化意愿包括留城期望和參與意愿兩個方面。在“如果政策允許,我愿意成為真正的城市人”問題上,43.1%的流動人口選擇了 “比較希望”;在“希望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選項中,超過一半的人選擇了“比較希望”,這說明流動人口的留城意愿還是強烈的。流動人口留在城市愿望越強烈,就會漸漸認同“自己是城市人”,這種意愿更利于他們快速的融入城市生活中。在希望能經常參加社區(qū)娛樂活動選項中,39.7%的流動人口選擇了“比較希望”,可能出于工作,精力有限的原因,流動人口在參與社區(qū)娛樂活動的情況是極少的,但他們的參與意愿卻依然比較強烈。

        [1]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M].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1998.

        [2]柏駿.農民身份——一個社會學研究的視角[J].唯實,2003(12):90-93.

        [3]錢超英.身份概念與身份意識[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17(2):89-94.

        [4]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4.

        [5]李虹,倪士光,黃琳妍.流動人口自我身份認同的現(xiàn)狀與政策建議[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9(4):68-74.

        [6]殷娟,姚兆余.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長沙市農民工的抽樣調查[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42-46.

        [7]郭星華,邢朝國.高學歷青年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以北京市為例[J].中州學刊,2009(6):103-108.

        [8]張宗卿.農民工市民自我身份認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輯王國光

        方翰青(1968-),男,江西崇仁人,江蘇理工學院教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yè)心理、心理測量;譚明(1960-),男,黑龍江哈爾濱人,江蘇理工學院雜志社社長、職業(yè)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編審,研究方向為成人教育、高等職業(yè)教育。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城市流動人口心理融入的實證研究”(編號:14YJAZH017),主持人:方翰青。

        G720

        A

        1001-7518(2015)06-0043-07

        猜你喜歡
        市民化流動人口身份
        農民工市民化研究綜述
        消費導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12
        跟蹤導練(三)(5)
        對農民工市民化內驅動力的思考
        漫畫
        關愛明天(2016年12期)2016-12-20 05:21:01
        數說流動人口
        民生周刊(2016年27期)2016-11-24 03:55:42
        數說流動人口
        民生周刊(2016年21期)2016-11-19 14:08:09
        他們的另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促進農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啟示——以湖北省為例
        學習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08
        互換身份
        給流動人口更多關注目光
        久久er99热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v熟妇高潮30p|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 成人无码h真人在线网站| 九月色婷婷免费| 亚洲成av在线免费不卡| 男女打扑克视频在线看| 日韩 亚洲 制服 欧美 综合| 亚洲人精品午夜射精日韩| 国产深夜男女无套内射|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加勒比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亚洲乱码少妇中文字幕| 久久久成人av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自拍偷拍色图综合| 亚洲中文字幕午夜精品|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在线不卡| аⅴ资源天堂资源库在线| 欧美freesex黑人又粗又大| 久久精品熟女不卡av高清|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色| 国产毛片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小说| 大屁股少妇一区二区无码| 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日本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 精品 自在 线免费| 中文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不卡| 色视频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第一页中文字幕| 欧美xxxxx在线观看|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播放| 依依成人影视国产精品| 97久久国产精品成人观看| 91九色国产老熟女视频| 国产乱人伦av在线麻豆a|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男同 | 蜜桃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完整版 | 国产av一级二级三级| 永久免费a∨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