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玲
【關鍵詞】 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方法;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0—0076—01
音樂鑒賞是以一定的音樂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觀的教學活動,對于豐富情感、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個性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實際中,很多一線教師說學生對音樂鑒賞課學得索然無味,無興趣或不夠投入,課堂效果不容樂觀。因此,如何上好音樂鑒賞課,使學生更有趣地鑒賞音樂作品,是許多教師長期以來不斷探索的課題。本文對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策略進行了分析,認為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興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是搞好音樂鑒賞教學的關鍵所在。
一、創(chuàng)設濃郁的藝術氛圍和環(huán)境
學生為什么喜歡流行音樂?是因為大街小巷播放的都是此類音樂,他們熟悉、了解,但對很多世界名曲、經(jīng)典名曲、民族音樂了解甚少,所以不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在課余、課間等播放優(yōu)秀兒童歌曲、世界名曲,利用閉路電視或定期講座等組織音樂欣賞活動,在櫥窗、教室張貼音樂圖片,定期開展歌詠比賽和集體文藝比賽,或者在音樂教室環(huán)境的布置上做到整潔、雅致,裝飾一些與教學有關的圖案及著名音樂家頭像等,讓學生在充滿藝術的氛圍中熏陶和潛移默化,增強對經(jīng)典樂曲的熱愛。
二、抓住音樂教學的基本特點進行教學
音樂教學是表現(xiàn)“美”的過程。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表達、儀態(tài)舉止、服裝修飾、范唱、伴奏與學生的演唱、表演、參與等都要合乎“美”的要求與規(guī)律。音樂教學的“過程美”將孕育音樂教學的“結果美”,因此教師要揚長避短,發(fā)揮特長,形成自己的教學特點與風格。但是如果教師把聽完一部音樂作品、唱完一首教材歌曲等作為課堂教學的根本目標和任務來完成,則會忽略教學的重點、難點,忽略音樂“美”的基本要素,并對音準、音色、作品的風格特點的把握,對音樂的理性分析處理、情境的挖掘與創(chuàng)設就會微乎其微,從而導致音樂的基本特征喪失。
三、組織課堂教學,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激發(fā)學生動機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因素,也是音樂鑒賞教學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外,還要從教學內容上著力挖掘音樂的情感內涵。
首先,要了解學生,從學生自身的條件、喜好作為切入點。學生喜歡通俗音樂,教師就可將通俗音樂與經(jīng)典音樂相結合進行教學。其次,鑒賞教學不能僅限于簡單的聆聽、重復演唱、乏味講解等,要通過對構成音樂基本要素(旋律、節(jié)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剖析比較,在簡介音樂家生平、作品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內容形式、民情風格特點的同時,適當加入小插曲,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如,在介紹李斯特時還要把他的個人生活做介紹:當時的李斯特是匈牙利的“鋼琴之王”,天生的美貌加上優(yōu)雅的風度,尤其令女聽眾著魔。他一生經(jīng)歷過幾次戀愛,36歲時到俄羅斯舉辦他的獨奏音樂會的義演中,居然有人花了貴賓席票一百倍的一千盧布的價錢買了一張票,她就是洛琳夫人……這樣學生會屏住呼吸來聽,使枯燥的講解不至于乏味,在聆聽他的作品時進而會很投入。再次,音樂是時間聽覺藝術,音樂里有鮮明的形象、生動的畫卷。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位置,在聆聽完一首音樂作品后,可讓學生展開豐富想象,勾勒出美麗畫面。例如,在欣賞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時,我說:“全部主題1=E代表什么樣的音樂形象?是命運之神在敲門?還是日本鬼子進村了?”惹得學生哄堂大笑,而后我又說:“其實我說這位同學你可以這么理解,當時貝多芬在創(chuàng)作此曲時,鬼知道他出于一種什么心態(tài)?”這樣學生會認為名曲音樂家不是離自己太遙遠。教師愉快地教,學生愉快地學,學生的興趣自然就高漲了。
四、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音樂課可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點撥式、探究式和重組法、選擇法、激勵法、分解法等教學方法,或者通過合理巧妙運用多媒體電腦課件、MID音樂等現(xiàn)代教育技術輔助進行教學,加大教學容量,加速信息傳遞。我們甘肅省西和縣是中國乞巧文化之鄉(xiāng),教師可多方面收集,采用乞巧歌(迎巧、乞巧、送巧)過程中的樂曲唱段,讓學生欣賞學習,也可鼓勵他們參與到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七乞巧活動中去,讓學生得到更多的了解。這樣可避免單一教學,活躍了課堂氣氛,豐富了教學內容,改善了教學結構,優(yōu)化了教學效果,使音樂鑒賞教學進一步提高。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