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摘要:本文圍繞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展開論述,開篇論述了教學目標的整合,爾后對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學習任務、組建學習資源、制定學習策略以及展開教學評價等做出了解讀,分析了其中的諸多細節(jié)。
關鍵詞:高中 信息技術 教學經驗 教學目標 教學評價
計算機隨著時代應運而生,普及千家萬戶,信息技術水漲船高,迅速發(fā)展,一日千里。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頗受關注和青睞。高中階段,學生風華正茂,身心迅速成長,教學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狀況,因材施教,緊跟時代步伐,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性和創(chuàng)新性。下面根據教學體悟逐做舉例。
一、整合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可以歸納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相互滲透、有機聯(lián)系的維度。新課程的價值追求,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有機結合。
例如,我在“魅力空港―有效獲取信息”教學案例中,通過教學活動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獲取信息的方法與技巧;還能夠根據問題確定信息的需求與來源,并選擇適當的方法獲取信息;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合法利用信息以及關注家鄉(xiāng)發(fā)展與建設的意識。
二、分析教學對象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這次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在這樣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迫切需要教師隨之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通過分析學生的差異來進行分組,在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較好的同學,增強每個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確定教學內容
教材不等于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于教材,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的用教材,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標的要求,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組,目的是讓學生親歷一個完整的信息獲取、加工和表達的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設計學習任務
構建學習任務時,應充分考慮以下原則:(1)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涵蓋教學目標所定義的知識點;(3)要符合學習者的特征;(4)要與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在“風光順義―有效獲取信息”這個教學案例中,我設計通過獲取順義旅游景點的相關信息,來制作展示順義風光的電子作品,讓學生既學習到獲取信息的方法與技巧,又了解了順義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和建設情況。
五、組建學習資源
學習資源是指所有用來幫助學生學習的資源,學習資源是學生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有力保障,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資源分為兩類,其一是數字化資源,如教學軟件、專業(yè)資源網站等;其二是非數字化資源,如圖書、報刊、錄像等。
教師應密切結合教學實際,收集、組織、開發(fā)必要的教學資源,建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資源庫。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為學生設計常用獲取信息的方法與技巧、常用的搜索引擎、各種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網民在網上獲取信息常用的方法以及知識產權和合法利用信息等相關學習資源。
六、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
學習情景指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背景,以此為支撐物啟動教學,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同時支撐物的表征、視覺本質又促進了學習共同體中成員間的互動、交流,即協(xié)作學習,驅動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從而達到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目的。
七、制定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指為了支持和促進學生有效學習而安排學習環(huán)境中各個元素的程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從整體上來講,學習策略分為三類:
(1)主動性策略;
(2)協(xié)作式策略;
(3)情景性策略。
學習策略要在充分考慮學習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制定。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為重點,運用分組教學,在教師的激勵下,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以及學生的積極主動的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達到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化倫理的學習策略。
八、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影響學習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變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充分發(fā)揮、發(fā)揚學生學習方式的長處與優(yōu)勢,彌補其劣勢和不足。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條件等來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
常用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方法有:任務驅動法、情境教學法、基于案例的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基于網絡資源的學習(Web quest)、發(fā)現(xiàn)法、討論法、啟發(fā)式教學法、自主學習法、協(xié)作學習法、講授法等。
九、構建互動課堂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
十、開展教學評價
評價是修改的基礎,是教學設計成果趨向完善的調控環(huán)節(jié)。通過客觀的、科學的評價,教學設計工作將不斷得以檢驗、修正和完善。新課程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xiàn)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xiàn)、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教學評價要綜合運用各種過程性評價方式,全面考查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過程,并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動態(tài)把握、及時引導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為了做好教學評價,我們可以利用“電子學習檔案袋”將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情況記錄到檔案袋中,如學生發(fā)言情況、學生協(xié)作學習情況、作品評價情況、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等。
新課程結構下的信息技術教學還是個剛剛開發(fā)的新領域,值得我們進行長期的探討,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還必須著眼于使教材逐步完善、教法逐步改進、考核逐步規(guī)范,這些都需要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去不斷探索,及時總結經驗走出誤區(qū),培養(yǎng)具有高度信息素養(yǎng)的合格人才。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