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無論是從國家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形勢、學生的個人發(fā)展還是學校生存競爭的角度來看,進一步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都是十分必要的?;诖?,我們提出“‘生本教育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改革研究”的課題研究。
【關鍵詞】 ?生本教育 核心理念 課堂教學 改革研究
【中圖分類號】 ? G622.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5)08-019-02
0
一、課改實驗的提出
順德一中作為廣東省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教學質量非常高,在區(qū)域范圍內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力和良好的社會聲譽。但是,毋庸諱言,順德一中在教育教學改革中仍然存在許多與其辦學歷史、辦學成績和國家教育改革發(fā)展潮流不相適應的現象。如基于傳統(tǒng)和習慣,老師苦教、學生苦學的教學模式,“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背道而馳;對學生學習目標和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不到位,例如在她101年的辦學歷程中沒有培養(yǎng)出一個兩院院士。此外,順德一中還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外部競爭環(huán)境。沒有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她的外部環(huán)境支持和生源素質都將發(fā)生重大變化,百年老校的優(yōu)勢將逐步喪失。
二、本課改實驗的歷史、現狀和理論依據
“生本教育”是郭思樂教授創(chuàng)立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也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歷經12年研究,生本教育共同體蓬勃發(fā)展,由最初的15所實驗學校發(fā)展到現在200多所,遍及廣東、山東、湖北、貴州、遼寧、江蘇、江西、新疆、內蒙、云南、安徽、香港、澳門等地,取得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成果。許多薄弱學校因此改變面貌,成為社會認可的學校。但在普通高中,尤其是生源素質較好的示范性高中的實踐還比較稀少。
本課改的主要理論依據:
“生本教育”理論:“生本教育”從傳統(tǒng)教育的主要依靠教師教轉為依靠學生自主學,從“師本”轉為“生本”,給學生提供充分發(fā)揮見解、張揚個性的空間,鼓勵、支持、幫助和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探究、討論、合作與交流,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活學生思維。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的知識觀認為,課本知識只是一種關于各種現象的較為可靠的各種假設,而不是問題的唯一正確的答案。學生對這些知識的學習是在理解基礎上對這些假設作出自己的檢驗和調整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也是新舊知識經驗相互作用的過程。在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中,現有知識經驗和信念起重要的作用。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原則可以概括為:(1)強調以學生為中心;(2)強調“情境”對意義建構的作用;(3)強調“合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4)強調對學習環(huán)境(而非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5)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而非支持“教”);(6)強調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意義的構建(而非完成教學目標)。
“全人”教育思想:是20世紀70年代從北美興起的一種以促進人的整體發(fā)展為主要目的的教育思潮。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杜威的以探究為基礎的認識論和“問題教學法”、“兒童中心論”、“教育即生長”論是生本教育的主要理論來源。
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的學習金字塔(ConeofLearning)理論:聽講、閱讀、視聽結合、示范這四種的學習方式兩周后學習的內容保存率分別為5%、10%、20%、30%,而小組討論、做中學、向他人教授即教別人這三種學習方式兩周后學習的內容保存率分別為50%、75%和90%。
三、課改核心概念的界定
“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的第一層意思是“以學生為本”,包括“一切為了學生”的教學價值觀、“高度尊重學生”的教學倫理觀和“全面依靠學生”的教學行為觀?!吧窘逃钡诙雍x是指激揚學生的生命本能,使學習成為學生內心的活動,促使學生健康、積極、快樂、高質、高效地學習。
“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指以課室為活動空間,以課時為時間,以課題為載體,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計劃的學習活動的過程。
“課堂教學改革”:根據一定的教育理論對舊的課堂教學理念、教學行為進行更新和發(fā)展的過程。
四、課改的目標
1.研究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青年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規(guī)律,進一步總結出促使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具有操作性、推廣性的的培養(yǎng)模式。
2.通過課題研究,結合本校實際,使得本校的青年教師能快速成長、成才,實現群體化的發(fā)展,獨當一面地承擔重要的教育教學任務。
3.推廣該課題的研究成果,供其他學校參考和借鑒。
五、課改的目標、內容、重點
目標:1.大多數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發(fā)生顯著改變,與新課程改革理念一致;
2.創(chuàng)建適合順德一中學生和各學科特色的新課程課堂教學模式;
3.促進順德一中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
4.以教學促教育,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中培養(yǎng)學生的平等、自信、自覺、效率意識和合作精神。
內容:1.“生本教育”理論的研究;
2.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完善與發(fā)展;
3.各學科“生本”課堂模式的創(chuàng)建與實驗;
4.教育與教學模式的相互配套、相互依存與相互促進。
重點:1.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研究與創(chuàng)新;
2.“生本”課堂預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完善;
3.各學科課堂教學行為的研討與診斷;
4.生本課堂教學模式如何與班級管理模式相互促進。
六、課改的基本思路設計
(一)學校統(tǒng)一組織與安排,逐步推進
1.成立課改領導小組,提出改革的基本設想和要求,規(guī)劃改革的基本方案和行動計劃。
2.選派各學科骨干教師與優(yōu)秀班主任參與課堂教學改革,在高二6個班、高一20個班全面推進課改工作。
3.通過專家講座、自學、外出參觀學習、論壇和沙龍交流等形式,深入理解和認識“生本教育”等與課程改革有關的教育理論,了解其內涵與實質,為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奠定基礎。
4.組織研修課、診斷課,舉行專題研討會,就改革中的成效與問題進行反思與總結。
5.聘請專家對課題研究進行中期會診和指導。
6.寫出有一定質量的課題研究總結。
(二)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組織學習郭思樂的《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揚生命》,荊志強的《做一個快樂的老師》;學習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我的教育信條》等課堂改革理念的理論專著,提高教師理論素質;研究與學生心理特征、學習水平相適應的各項教學改革活動的特點和操作規(guī)范;查閱有關課題的文獻,以獲取最詳細全面的資料。
行動研究法:研究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在教學改革活動過程中的種種行為及其與師生發(fā)展、溝通之間的關系。
調查分析法:分階段調查學生對教學改革的適應情況,為課題提供事實材料和方案修正的依據,有的放矢地開展活動,以期最大程度地提高改革的效率。
實踐活動法:每次活動遵循科學性、可操作性、實效性、生動性、有系統(tǒng)性、滲透性原則。
個案研究法: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以確立教學改革的評價體系以及學生在教學改革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各項能力的具體變化。
七、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1.“生本教育”理念指導下“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的初創(chuàng)。
2.“生本教育”理念指導下班級小組學習共同體的建設。
3.“生本教育”理念指導下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課改的形式與內容構建。
4.優(yōu)異的教學成績與課改實驗報告。
八、課改的組織機構和核心人員
1.領導小組組長:劉伯權(全面調控)
2.核心成員:彭云松、羅日明、胡光富、唐杰、李長福、王瑤、魯利、潘璇、黃光毅、申振等。
九、保障機制
參與課改研究的核心成員學歷高,多畢業(yè)于名牌大學,有較強的專業(yè)功底。他們教學、教研經驗豐富,多人是市、區(qū)級的教學骨干,在專業(yè)的教學雜志上發(fā)表教學論文多篇,研究能力強。他們研究熱情高,鉆研精神強。成員中有多人主持或參與過多個課題研究活動,具有一定的課題研究經驗。
圍繞本課改,學校從校領導到各科組長及參與教學改革的老師利用暑假分批到廣州接受郭思樂教授的親自培訓,不定期舉行教學改革讀書沙龍交流心得,并到深圳華僑城中學進行調研工作等等。
學校歷來重視校本教研,還是廣東省中小校本教研先進學校和示范學校。也經常開展各級、各類課題研究,有課題研究的經驗和常規(guī)做法。
學校領導重視課改,能夠在研究人員配備、經費支持、時間和物資保障上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