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飛琴
教師的“理答”行為是課堂教學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也是實現師生對話、生生互動的重要手段。教師的“理答”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它對于高效完成課堂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袄泶稹眱叭怀蔀橐粋€重要的“老話題”。
一、課前準備——有效“理答”的“先遣兵”
教師的課堂“理答”至關重要,但是實施有效“理答”并不是單純的課堂教學行為。課前準備看似與教師的課堂“理答”沒有直接關系,殊不知,精心的課前準備卻是教師實施有效“理答”必不可少的“隱性工程”,是保證“理答”有效的前提。
1.排兵布陣,有效分層
鉆研教材,合理設置問題出現的時機、數量、難度,讓教師“問”得有理有據:備課時教師先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設定四個等級的問題,按1、2、3、4編號(即使是一個很難的大問題,教師也要有效分解,分層細化問題);分析學情,將學生合理分層,讓學生“答”得有依有靠。備課時教師根據班級學生的能力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因素將學生編號1、2、3、4;一一對應,將問題和學生進行“搭配”,合理選擇答題的對象,讓“問”“答”都“有的放矢”。
2.輕松和諧,目標鼓勵
教師要在課前積極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開放、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激發(fā)學生的發(fā)言熱情,寬容、理解學生的錯誤,這樣學生“答”得才會沒有顧慮。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鼓勵學生自己制訂答題目標(每節(jié)課最少回答一個問題,沒有上限);再在課堂上進行有效調控,幫助學生在可行的范圍內實現目標。同時,教師對達成目標的學生進行肯定,對超額完成目標的學生給予表揚,并頒發(fā)“學習章”。
二、實施策略——有效“理答”的“降落傘”
1.讓學生經歷充分的答題時間
研究表明,當教師把等待時間從3秒提高到5秒時,學生回答問題的正確率就會提高,回答不出問題的情況會減少,學生主動回答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情況增多,學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如二年級學習《乘法》后,教師提問:乘法和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這樣的問題學生是需要時間去思考、去組織語言的,如果教師即問即答,學生的答案一定是支離破碎、零零散散的。所以,教師要耐心等待,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這樣學生的回答才會全面、完善。
2.用“重復”提高師生對話的效度
課堂上,當學生“走神”,或思維發(fā)生偏差,或不能完全理解教師提出的問題,或沒有聽懂同伴的回答時,教師可以采用“重復”的手段來拉回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答題的正確率。這里的“重復”可以是教師重復提出的問題,也可以是教師“重復”學生的回答。如在教學《認識平行四邊形》時,教師設問:兩個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嗎?這時部分學生由于自控能力差,還在擺弄手中的教具,教師就可以走近學生“重復”剛才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注意。當某個學生回答出“只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才可以組成平行四邊形”時,教師可以讓多人“重復”,以達到強化鞏固難點的作用。
3.讓每個學生參與答題
目前,我們的家常課上“幾人包答”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一個問題提出后,“后進生”迅速被優(yōu)等生脫口而出的答案淹沒,學習熱情被挫傷,成了課堂的擺設;中等生想答,又跟不上速度,只說了幾個字就被淹沒,成了課堂上的陪客;優(yōu)等生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驕傲自大、沾沾自喜、漠視課堂的毛病。長期的“幾人包答”,從不同程度上傷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心靈。作為教師,課堂上一定要盡可能地讓每個學生參與答題,可以采用“一題多人答”“多人答一題”“學生轉問學生”“教師轉問學生”的答題方式。特別是在數學課的練習部分,這樣的調控形式能夠擴大練習量,讓每名學生都經歷答題過程,享受答題快樂。
4.讓學生傾聽、評價,放權給學生
課堂上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讓學生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判斷、評價,并做出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鼓勵學生發(fā)出不一樣的聲音,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獨立自主的評價能力。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黑板上展示了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四份的不同分法,涂出其中的一份,從而得到了四分之一。這時,教師提問:為什么涂色部分各不相同,卻都可以用四分之一來表示呢?
生:因為這是同一個長方形,每一次都分成了四份,所以都可以用四分之一來表示。
此時,教師并沒有急于去評價學生的回答是否正確或全面,而是請另外幾個學生提問:你覺得他說得對嗎?你有什么要補充的?
生1:我覺得他說得不對,要平均分才行啊,隨便亂分就不是四分之一了。
生2:他們分的圖形是一樣的,所以都是四分之一。
生3:不管怎么分,只要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就是這個長方形的四分之一。
這樣讓學生你來我往,互相評價、互相補充,一方面可以引起不作答學生的注意度,同時又可以突出“平均分成四份”這一要點,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提高整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
5.合理應對學生的“錯答”,變廢為寶
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有充分的預設,對于學生的錯誤回答,教師不要一味回避,而是要合理引導。教師可以用“追問”將問題細化分解,可以用“反問”再次引發(fā)思考,可以用“設問”引導學生進行操作驗證,從而將學生的錯誤融化,讓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刻。如在學生認識“米和厘米”的長度單位之后,選擇長度單位填空:一張床長2( ?),有個別學生會填“厘米”。此時,教師可以讓答錯的學生站起來,說:你能用手比劃出1厘米嗎?再比劃出1米的長度好嗎?教師順勢用手勢引導,問:一張床是2個這么(厘米)長呢?還是2個這么(米)長呢?學生很快糾正了自己的錯誤,對“厘米”和“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的概念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6.巧用“回答”形式
課堂上教師“理答”的方式不是固定不變的,這就決定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也是多變的,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和教學的實際需要靈活運用。當我們在復習部分進行口算時,可以“輪答”,讓學生一下子進入口算狀態(tài);當我們認為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但表達欲望不夠強時,可以運用“搶答”,激活課堂氣氛;當提出的問題有一定難度時,我們就可以運用小組討論后再答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能適度參與;當學生已經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后,可以讓學生“對問對答”,培養(yǎng)學生捕捉和感悟知識、自主學習的能力;當學生熟練掌握知識并能正確運用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默答”問題,便于學生將所學知識條理化。
三、“無聲理答”——有效“理答”的“潤滑劑”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答題表現是多樣的、動態(tài)的,有時教師過多的言語反而會成為教學的拖沓,因此教師要善用非語言性“理答”。如在教學低年級時,學生的課堂紀律一般沒有高年級好,當學生的課堂情緒過激時,教師可以走到學生面前,摸摸他的頭,對他伸出大拇指,勝過哄鬧的“嘿嘿,你真棒”;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可以緊皺眉頭,面露疑問,以鼓勵其他學生回答;當某個學生離正確答案只有“一步之遙”時,教師可以面帶鼓勵,借助手中的教具幫助學生“跨越障礙”;當課堂上有部分學生注意力分散時,教師可以不作評價地稍微調高聲調,以引起學生們的注意;當課堂如“行云流水”,教師也可以不露聲色地直接引入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時,課堂也會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美妙境界。
課堂是一個立體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各種因素都會對課堂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教師不應該被“理答”的理論、策略束縛住手腳,而應該切合實際,靈活運用,時刻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課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