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琳
摘 要:家庭是幼兒成長最自然的環(huán)境,幼兒園會給幼兒提供好的成長環(huán)境。在幼兒的成長發(fā)展中,離不開家庭與幼兒園的合作、配合,兩者的教育缺一不可。但農(nóng)村幼兒園起步晚,教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不夠,農(nóng)村家園共育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家長觀念存在理解的片面性,教師不能正確指導家長科學育兒知識,不能很好地利用家長資源。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并尋找有效對策,力求農(nóng)村幼兒園家園共育工作上升一個新的臺階,以促進幼教質(zhì)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關(guān)鍵詞:農(nóng)村;家庭;幼兒園;問題;應(yīng)對策略
家園共育,顧名思義,“家”就是家庭,“園”就是幼兒園,“共育”就是共同教育。家園共育,離開了家庭和幼兒園都是不可以的,關(guān)鍵在于一個“共”字。需要家庭和幼兒園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才能達到共同教育的目的。家庭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幼兒園是幼兒學習和游戲的最好場所,老師是幼兒最好的朋友和導師。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和幼兒園都發(fā)揮著各自的作用,家園共育缺一不可,兩者是平等的,只有兩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給幼兒最好的發(fā)展。然而,往往有家長的家園共育意識還不夠強烈,覺得孩子的教育問題只是老師的責任和義務(wù),特別是在農(nóng)村地區(qū)。家長早早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放學之后急急忙忙把孩子接回家,家長和老師之間沒有太多交流。對于身處農(nóng)村的家長來說,沒有太高的文化水平,沒有較好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期望值不高等原因,家園無法好好合作,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所以,我們要正確面對農(nóng)村家園共育中遇到的問題,并且尋求應(yīng)對策略,讓孩子能夠在最好的環(huán)境中健康快樂全面發(fā)展。老師和家長所做一切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孩子。
一、家園共育的必要性
(一)幼兒教育離不開家庭的教育
1.家庭是幼兒成長最自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著名教育家福祿貝爾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操縱在掌權(quán)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也是父母的鏡子。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的一生,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孩子和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都是學習,處處都是學習的機會。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家長的待人接物、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都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家長做得好,孩子會去模仿,良好的榜樣就給予了孩子最好的學習。
2.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
當今社會,好多家長都認為,我花錢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來上學,老師就必須要看好,管好,教好,要是老師有哪里做得不好我就要去質(zhì)問她,特別是在農(nóng)村地區(qū)。家長們的家園共育思想很薄弱,認為教育孩子是老師一個人的事。其實,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要家長和老師一起努力,一起合作。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老師要及時與家長反饋交流,家長了解孩子的情況后,在家庭教育中多多督促,多多注意,這樣孩子才會不斷進步。
3.家長是幼兒園主要的教育力量
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由于家長與幼兒的關(guān)系,生活起居都在一起,教育無時無刻不存在生活中,家長們能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給予孩子引導和幫助。幼兒在幼兒園學到的本領(lǐng),好多都要通過實際生活去實踐,去體驗。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不僅能增強孩子與家長之間的親密程度,而且能使孩子更加感興趣,更多地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二)幼兒園是孩子成長的搖籃
在幼兒園里,有專業(yè)的師資力量和硬件設(shè)施,美好的校園環(huán)境和必不可少的同伴,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在每個階段都學習不同的本領(lǐng),還有好多的同伴一起快樂游戲。
二、農(nóng)村家園共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長認識存在偏差
幼兒園和家庭是幼兒生活的兩個最重要環(huán)境,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有其不同的特點。如家庭教育針對幼兒個體,情感性和隨意性較強,而幼兒園的教育相對來說就更加專業(yè),更有計劃,因此兩者的配合對于幼兒的成長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幼兒的健康成長需要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具有一致性。在我國,好多農(nóng)村幼兒園教育理念和方法都還不夠成熟,認為孩子送到幼兒園只要安安全全的就可以了。家長來接孩子的時候完完整整地將孩子交給她,回家了孩子也不需要去管。這種觀念是片面的,不僅要保證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和游戲,還要關(guān)心幼兒在家的學習以及生活。幼兒園要有足夠的家園共育意識,這樣才能把最好的教育留給孩子。
(二)家長的思想、文化水平以及教育方法良莠不齊
在農(nóng)村,家長的文化水平好多都不是很高,往往為了家里的生計都顧不上孩子,有的還是爺爺奶奶在家撫養(yǎng),爸爸媽媽在外打工。在我國農(nóng)村地區(qū),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一直是備受關(guān)注的。在這樣的家庭中,家長們沒有更多時間去和老師交流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而爺爺奶奶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給不了孩子良好的教育,反而會把孫子孫女當成是“掌中寶、心頭肉”,做什么事情都會包辦代替,由不得孩子吃一點點苦。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農(nóng)村經(jīng)濟水平的限制。俗話說:“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家長往往為了家里的生計,為了給孩子美好的將來,只顧著賺錢而忽略了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每天回到家之后都已筋疲力盡,哪怕是陪孩子說說話,給孩子講個睡前故事也都成了奢侈的事情。
(三)老師沒有與家長達成合作的共識
老師在工作中沒有主動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及時反饋幼兒在幼兒園里的學習和游戲情況。老師應(yīng)該多與家長交流,說說孩子優(yōu)秀的地方和一些做得不好的地方,好的要鼓勵幼兒繼續(xù)保持并給予表揚,不好的要共同商量應(yīng)對方法,幫助孩子去改正。老師想要贏得家長的信任,獲得家長認可,就應(yīng)該尊重家長,友好地對待家長,把家長當作自己重要的合作伙伴。老師工作做得好,態(tài)度認真、友好,相信家長會更敬重、信任老師,更積極主動地配合老師工作,這有助于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關(guān)系,使家園合作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從而促進幼兒的健康發(fā)展。
三、農(nóng)村家園共育存在問題的應(yīng)對策略
(一)加強幼兒園的家園共育意識
幼兒園組織老師學習家園共育的知識和方法,鼓勵老師和家長交流,多進行家訪,與家長交流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了解幼兒在家庭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
1.家長開放日:定期讓家長來園參觀或和幼兒一起活動
2.“爸爸媽媽老師制度”:家長可以不定期來園和老師一起組織活動
3.親子游戲:家長來園與自己的孩子一起舉行各種活動
4.夏令營活動:幼兒園和家長一起組織的野外活動
5.家長委員會:由家長民主推選產(chǎn)生,參與和協(xié)助幼兒園工作,反映家長的意見和要求
6.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教育知識,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教育方法等
(二)老師主動取得家長的信任和合作
當幼兒園教育滿足了家長和孩子的合理需求,家長合作的愿望和積極性就會提高。家園工作中,教師應(yīng)盡量主動接近家長,詢問孩子在家的表現(xiàn)。老師應(yīng)時刻要求自己做個有心人,善于用心觀察孩子在園的一舉一動,主動向家長反饋孩子的情況,取得家長的支持,家長才會化被動為主動,配合老師的工作,使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保持同步,從而達到家園合作的目的。老師要想贏得家長的信任,獲得家長認可,就應(yīng)該尊重家長,友好地對待家長,把家長當作自己重要的合作伙伴。老師工作做得好,態(tài)度認真友好,相信家長會更敬重、信任老師,更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工作,這有助于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關(guān)系,使家園合作得到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從而促進幼兒的健康發(fā)展。
(三)家長配合教師和幼兒園的工作
家長在送幼兒入園的時候,可以和老師多交流孩子在家里的情況,如果家長外出打工,可以通過網(wǎng)上交流的方式,利用QQ、微信等與老師交流,問問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并及時與家里人反饋。與此同時,家長要提高自身素質(zhì),給孩子做最好的榜樣。
總之,家園共育通常會因為花樣繁多的活動和各種不同的形式而在不知不覺中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因此,要使家園共育落到實處產(chǎn)生實效,老師在組織開展家長工作時,要盡量為家長著想;在組織活動時,老師應(yīng)考慮到家長的時間、精力、能力,不為難家長,不提出一些過高或無理的要求,確保家園共育的成效。
參考文獻:
衛(wèi)曉東.教育理論綜合知識[M].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