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進成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guān)知識。
2.理清說明順序,把握說明方法,品味說明語言。
3.了解生物“污染”,增強防范意識。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方法及品味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北美毒魚現(xiàn)湘江”新聞視頻報道。
這段視頻為我們介紹了一種什么生物現(xiàn)象?引出“生物入侵者”。 2.預習檢查。
找出下列讀音及書寫全對的一項()
A.失衡(héng) 藩籬(pān) 在劫難逃
B.繁衍(yān) 歸咎(jiù) 物竟天擇
C.偷襲 (xí) 束手無策(shù) 五彩斑斕
D.監(jiān)控 (kòng) ? 劫掠(luè) ? ? ? 嘯聚山林
二、自主學習,理一理
1.回看課題,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1)介紹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2)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3)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
(4)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tài)度。
(5)各國采取的相應的措施。
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求學生自主學習,速讀課文,圈點勾畫找出這幾個問題的答案。
2.根據(jù)這些問題,你能發(fā)現(xiàn)作者的寫作思路嗎?試著理一理,說說本文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懙模?/p>
教師點撥,明確說明順序:
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是按照邏輯順序說明事理的。文章從解釋“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入手,接著介紹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討論對策?;旧鲜前刺岢鰡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展開的。
三、合作探究,品一品
1.作者在說明生物入侵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作用是什么?(提示: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一般圍繞句子所在段落的中心來分析)
本文運用了列數(shù)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請用簡要的語言分析其表達效果。
(1)列數(shù)字。例如,“從二戰(zhàn)至今,關(guān)島本地的11種鳥類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shù)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边@個數(shù)字的變化清楚地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tài)的危害。又如,“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這個數(shù)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對人類危害之大。
(補充強調(diào):數(shù)字的運用,使語言十分準確,符合說明文的科學性特點。此外副詞的恰當選用也增強了文章的準確性。如“僅”“就”等詞。)
(2)舉例子。舉例子是為了支撐觀點,使之更具有說服力。例如,舉出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shù)尚不發(fā)達,自然界中的生態(tài)平衡并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這種說法;舉出新鮮水果和蔬菜、跨國寵物的例子,是為了說明“生物入侵者”的人為原因。
(3)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義,它告訴人們這一類“入侵者”的行為,會給人類與自然帶來危害;把登陸北美的歐洲斑貝比成“偷渡者”,它們在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并悄悄給人類造成危害;把害蟲隨貿(mào)易途徑傳遍全世界比喻為“搭乘跨國貿(mào)易的‘便車”。這些比喻使說明更形象、更生動、更能吸引讀者。
(強調(diào):生物入侵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比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語言更生動形象,增強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淺出,達到推廣科普知識的目的。此外,還有詞語的運用也有類似效果。如“嘯聚山林”等)
教師總結(jié):同學們,除了運用說明方法能使說明文的語言準確生動,初次之外,還有沒有別的“妙招”呢?
例,在自然條件下,一顆蒲公英的種子可能隨風飄蕩幾千米后才會落地。
(“可能”一詞能否去掉,為什么?)
在課文中你還能找到類似體現(xiàn)說明文語言準確的詞語嗎?
教師提示:從用詞的準確性、生動性等方面:語言的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表示時間、空間、數(shù)量、范圍、程度等詞。如,大約、可能、幾乎、全都、大部分、目前……
2.品味語言的生動、且說說它的表達效果。(每人1處)(文中各段落空白處注明)
明確:“占領(lǐng)”“漏網(wǎng)之蟲”“嘯聚山林”等等。
四、拓展延伸,說一說
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觀看視頻)
五、布置作業(yè),寫一寫
請你為央視新聞頻道擬一則抵制生物入侵者的公益廣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