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蓉
摘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zhì)體現(xiàn),更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鮮明特色。本文在對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diào)“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理解的基礎上,結合普通工科院校特點,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立體化、通俗化、親民化。以電子科技大學校園文藝演出為例,闡述電子科技大學文藝演出的現(xiàn)狀,尋找提高電子科技大學校文藝演出水平切實可行的發(fā)展之路。對于在高校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一定的建設性意義。
關鍵詞:文藝演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75(2015)09-0042-03
高校學生群體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對象和主體力量,而校園文化建設作為高校教育的重點,不僅關系到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作用,而且能使廣大學子在積極參與和欣賞文藝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陶冶情操。文藝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能真實典型地反映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引領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具有較高的時代感,號召感。通過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藝表演方式,向?qū)W生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運用“理論+文藝”宣講形式,努力讓學生易學易懂、真信真用,印證和展示科學理論的魅力。在“潤物細無聲”的互動交流中推動馬克思主義走進校園、實現(xiàn)大眾化的過程,這更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必然選擇。
一、電子科技大學文藝演出現(xiàn)狀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fā)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作用”。[1]文藝演出在電子科技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是繁榮校園文化的中堅力量。隨著大學對文藝演出的重視度逐漸加強,文藝演出得到了較大發(fā)展,學生參與度大幅提升,為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也為校園文化建設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近年來,以電子科技大學學生藝術團為主開展一系列校園文藝演出活動,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不但每學年傳統(tǒng)的“迎新”晚會與“元旦”晚會為全校師生們送上了一場視聽盛宴,而且在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連續(xù)榮獲全國舞蹈、合唱類等類別的一、二等獎。其中在2012年至2014年,電子科技大學學生藝術團代表四川省高校大學生赴美、英、法、韓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演出等,展現(xiàn)中國高校學子的精神風貌。取得成績的同時,還存在一些不足。其一:藝術人氣息圍在整個校園文化氛圍中所占比重不高。因為我校是一所以工科優(yōu)秀拔尖的傳統(tǒng)歷史高校,大部分專業(yè)以理工科專業(yè)為主,所以我校師生更習慣于接受帶有理工色彩的文藝表現(xiàn)形式;其二:參與文藝演出人員的局限性。目前能直接參與文藝演出的學生還只是少數(shù)人,尚未能形成大范圍、多層次、大眾化的群眾性文藝演出,難以在節(jié)目排練,舞臺表演中進行全方面馬克思主義教育。綜上所述,電子科技大學文藝演出的現(xiàn)狀是成績突出、困難存在。但在學校黨委的關心下處于穩(wěn)步發(fā)展的階段,文藝演出所反映的正是我校校園文化的整體氛圍,文化氛圍則是我校客觀實在的具體表現(xiàn)。所以,不斷更好地利用文藝演出來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團結各民族學生是科學可行,且十分必要的。
二、 以文藝演出的形式推動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性
(一)以文藝演出的形式有助于高校學生理解學習馬克思主義
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將馬克思主義生硬教條化地傳授給學生,學生大多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理解馬克思主義,大多數(shù)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這就導致無法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當下的中國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受外來文化和思想的影響,另大學生正處于即將邁入社會的進入工作階段,長久以來積累的理論知識將受逐步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而往往社會實踐與理論知識存在差距。這個期間,學生對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和認識可能處于一種“易動搖”的狀態(tài)。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想理論,學習應用難免會枯燥乏味。所以采取豐富手段,積極運用現(xiàn)代傳播的手段,是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有效方式,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生動化、形象化,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內(nèi)容和要求通俗化、具體化,方便廣大學生學習和接受,這樣不失為積極有效的方法。文藝演出對于大學生來說正是充滿青春、活潑、正能量,能以一種獨特、新穎的方式闡釋社會的熱點現(xiàn)象。以《長征組歌》為例,相比較傳統(tǒng)的文字記錄,舞者用舞蹈演出的方式更能形象、傳神的表現(xiàn)出革命先輩的意志和決心,所以文藝演出應當是一種更能被大學生接受的文化傳播方式。
(二)以文藝演出形式的高校文化建設與馬克思主義是相輔相成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旨在讓更多人理解、并運用馬克思主義到我們實際生活中,指導我們用科學方法思考問題、做事情,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文藝演出正是傳播馬克思主義最鮮活的形式,以立體方式表現(xiàn)馬克思主義,易于大眾吸收,有助于高效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高校學生課余活動的種類不多,思想較簡單,容易受到各種文化的侵襲和感染,而他們對榜樣的需求是迫切的。當文藝演出能夠?qū)⒅袊鸟R克思主義的精髓蘊含于其表演內(nèi)容中時,先進的思想文化就能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學生,學生也會因?qū)Π駱拥哪7庐a(chǎn)生崇拜心理,積極的追求和接收馬克思主義。這就是高校文藝演出潛在的引導和示范作用的最終目的。古語云:“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也;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相較于書籍、口授的方式,舞蹈演出更能將舞者的內(nèi)心情感和思想力量傳達給觀眾。所以,一方面,進一步改進藝術表達方式,采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生動樸實、雅俗共賞的藝術表達方式,增強科學理論對高校學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另一方面,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理念融入文藝作品和文化產(chǎn)品中,使人們在文藝欣賞和文化消費活動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chǎn)生自然而然的認同,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廣大人民群眾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充分彰顯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獨特的理論魅力和強大的文化生命力,增強其親和力和吸引力。文藝演出內(nèi)容中所蘊含的思想是符合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nèi)涵的,文藝演出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相輔相成。
三、大力發(fā)展高校文藝演出活動,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一)發(fā)展高校文藝演出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指出“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nèi)容”。[1]校園文化是高校獨特的歷史傳承和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是協(xié)調(diào)學校人際關系的紐帶,是學校的形象和靈魂。它能夠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使高校學子獲取科學知識的同時,提升其綜合素質(zhì),進而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目標,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良好的基礎。校園文藝演出是展示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而校園文藝的精髓則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學科背景的大學生依托各自優(yōu)勢,張揚個性與智慧,并輔以各類文藝表演形式而釋放出的獨具神韻的青春風采。高校藝術團承載著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使命,文藝演出作為藝術團開展工作的主要形式,文藝演出對于推動校園建設的發(fā)展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利用文藝演出的形式,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普及馬克思主義,確確實實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能否將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融入到高校文藝演出的具體內(nèi)容中,是構建電子科大特色校園文化的工作重心,也是在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備條件。
(二)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nèi)在本質(zhì)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提高國家軟文化同時也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帶來難得的發(fā)展機遇。發(fā)展高校文藝演出,首先要在指導思想上堅持黨中央的號召,將促進校園文化發(fā)展作為工作重心。在藝術節(jié)目的創(chuàng)作和編排上,不僅要結合校園生活的實際,更要融入大學生對社會主流思潮的理解和認識。這樣才能將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體現(xiàn)在文藝演出的過程中,才能達到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的。
(三)創(chuàng)新發(fā)展高校文藝演出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現(xiàn)實方法
將文藝演出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同時,還應該關注文藝演出形式的創(chuàng)新。毛澤東同志曾將方式方法比作過河的橋或船:“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盵2]所以要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多渠道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要走進人民群眾、融入人民群眾,必須運用多樣的方式方法,不斷探索新途徑、新載體。建黨以來,我們黨順應時代和實踐發(fā)展的要求,探索出了一系列符合人民群眾實際、行之有效的傳播和普及馬克思主義的方式方法。在新形勢下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求我們既充分運用傳統(tǒng)紙質(zhì)媒介,又充分運用好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興媒介。特別是在當前思想文化多元、價值取向多樣的背景下,應積極構建覆蓋廣泛、方便快捷、立體互動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體系,全方位、多渠道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一切藝術手段都應為作品立意和內(nèi)容服務。電子科技大學文藝演出受多民族文化融合、交織碰撞,地方局限性的影響較深,但學生群體的構成不僅僅是本地區(qū)的生源。所以,高校文藝演出應當適當?shù)奈杖珖鞯亍⒏髅褡逅囆g文化精髓,運用多種多樣的表演方式,在文藝作品中添加馬克思主義內(nèi)容,讓作為受眾群體的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能夠感覺到來自家鄉(xiāng)的親切,那么在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也就自然而然變得更加容易。
(四)加強藝術表現(xiàn)與哲學的聯(lián)系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科學支撐
當今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互相滲透、交叉、融合的趨勢已越來越明顯,培養(yǎng)文理結合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復合型人才,已成為國際教育改革的新潮流。在普通理工院校開展藝術教育、發(fā)展藝術團能有效地提高理工學生文化藝術素質(zhì)、營造良好的理工院校校園文化藝術環(huán)境,對培養(yǎng)跨世紀、高素質(zhì)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在文藝演出中貫穿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不僅僅要在演出的內(nèi)容上注入馬克思主義,更要讓參與演員自身時刻散發(fā)著馬克思主義的魅力。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的作用不容忽視,加強藝術團與哲學社科類專業(yè)的聯(lián)系,讓演員們在排練的間隙不斷地吸收、深化馬克思主義,能使他們在演出的一言一行中,自然而然的散發(fā)出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內(nèi)涵。
四、以大眾化的觀點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新飛躍
回應大眾關切,理論武裝工作的重點是做好理論的宣講和解讀。做好高校理論武裝工作,應時刻關注學生需求、及時回應學生關切,努力做到立體化、通俗化、親民化。立體化,即推動理論武裝與校園新聞、校園文化、主題教育等工作相結合,在宣傳活動中體現(xiàn)理論含量。通俗化,即力求通俗易懂、喜聞樂見;運用“理論+文藝”努力讓高校學子易學易懂、真信真用,印證和展示科學理論的魅力。親民化,即針對高校學子關注的時下熱點問題和切身利益的事情,以事釋理、以情動人把理論闡釋與真情傳播緊密結合起來,變“灌輸式”為“互動式”學習。堅持以人為本,馬克思主義不是空洞的理論教條,而是廣大人民群眾經(jīng)過長時期的實踐經(jīng)驗的理論升華。在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解決好學生群體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
當下,隨著電子科技大學校園文藝演出不斷取得的優(yōu)異成績,這是在我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著極好的歷史機遇。校領導高度重視文藝工作,加快文藝演出活動,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堅強的領導保證;大學綜合實力的日益增強,為加快文藝演出活動,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校園文化建設對文藝繁榮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強勁動力。在良好形勢下,只有切實維護好廣大學子的根本利益,才能使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從內(nèi)心深處認同、在實踐中自覺踐行馬克思主義。
參考文獻:
[1]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R]. 2013.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1.
[3]王紅主,黎丹,綦珊.高等院校組織大型文藝演出的 要素分析[J].大家, 2012, (16).
[4]徐蟬娟.關于工科院校藝術團建設與發(fā)展的思考— 以西南交通大學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碩士 研究生學位論文,2011.
[5]李宗維.高校特色校園物質(zhì)文化建設的研究[D].沈 陽:東北林業(yè)大學, 2013.
[6]周永東.高校校園文藝與校園文化建設——以教育 部品牌活動“五月的鮮花”為例[J].石河子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 (5).
[7]張曉亮.以大眾文藝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初探[J].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13, (3).
[8]李昌鋒.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D].西北 大學, 2010.
[責任編輯: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