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潔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 國際商務英語學院/高級翻譯學院,廣東 廣州 510420)
TEM8語段翻譯的語境化制約機制
——主題及主題傾向規(guī)約下的社會文化語境融合
呂 潔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 國際商務英語學院/高級翻譯學院,廣東 廣州 510420)
語用研究很大程度上是語境研究,而語境研究的核心內(nèi)容是認知語境。本研究從認知語境的角度出發(fā),以2008年TEM8英譯漢為例,通過對語段主題和主題傾向性的判斷和概括,開展語義連貫的語境化制約機制研究,力圖將語篇分析落實到操作層面,為語段(語篇)翻譯教學提供切實可行的操作模式和認知途徑。
主題;主題傾向;語義連貫;語境化制約機制
英語專業(yè)八級(TEM8)考試中的翻譯是節(jié)選語篇的翻譯或稱之為語段翻譯。研究TEM8中語段翻譯的論文有的從詞匯選擇角度進行分析[1];有的從美學角度進行點評[2];有的從語篇和認知角度加以分析[3-4];有的從綜合基礎知識角度加以總結[5];有的從漢英對比角度加以分析[6];還有的探討如何通過網(wǎng)絡技術提高翻譯質量[7]。這些研究成果無論是對英語專業(yè)的翻譯教學還是八級考試的發(fā)展趨勢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綜合以上研究及八級教學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對歷年八級考試的各種思考、經(jīng)驗總結和對真題或模擬題的操練固然重要,而廣大翻譯教師和學生更需要具有較強解釋力和可操作性的理論框架,否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能缺乏理據(jù)性,而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就會憑借主觀印象。本文旨在從主題傾向規(guī)約下的社會文化語境融合視角,探討TEM8語段翻譯過程中語義連貫的語境化制約的認知機制,建立一套可操作性的指導步驟或程序,強化學生翻譯過程中對各種語境化制約因素的識解和邏輯思辨能力,并指導其在翻譯過程中尋求選詞擇義的最佳理據(jù)性,使學生對八級語段翻譯形成一定的程序性,減少應試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曾利沙[3]36[4]84將語篇翻譯理論和認知關聯(lián)理論結合起來,提出了語篇翻譯“主題與主題傾向規(guī)約下的社會文化語境關聯(lián)性融合”的理論框架。該理論框架起于宏觀,通于中觀,落于微觀,在宏觀和微觀之間搭起一座橋梁,便于對語篇進行規(guī)約和解讀,具有可操作性。正如陳忠華[8]185所指出:“任何語篇都受其主題控制和支配,對詞義語境化內(nèi)涵的理解與解釋都必須以反映主題的宏觀命題結構為依據(jù)?!闭Z篇在線性發(fā)展中,其主題必然得到擴展,從而在語段層次形成主題傾向?!八^主題傾向即主題規(guī)約下的認知邏輯導向,并以次級主題結構形態(tài)在文本局部中得到體現(xiàn),是作者表現(xiàn)意圖結構鏈上各節(jié)點的逐步展開,各次級主題之間具有內(nèi)在認知關聯(lián)性。”[9]65
傳統(tǒng)的語境概念是包羅萬象的,語境類型與要素也較為泛化,難以解決語境的具體運作問題。Van Dijk[10]16提出語境的認知模式觀,認為作為認知模式的語境包括基于共享的、文化特性的、約定俗成的范疇化了的圖式結構,能使人迅速地解釋獨特的、當前的交際事件。語用學是帶有強烈語境觀的學科,尤其強調認知語境?!罢Z用學實際上是一門語境學,用來研究語言的顯性內(nèi)容(語言信息)和語言的隱性內(nèi)容(語言含義)是如何通過語境發(fā)生關系的?!盵11]1語篇的詞句都是經(jīng)過作者帶有意圖選擇的結果,有其內(nèi)在認知關聯(lián)制約性,作為譯者的讀者只有解構此認知語境,才能解析語篇認知的內(nèi)在關聯(lián)性。語段翻譯屬于語篇翻譯的范疇,其共性特征在于對語境都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其選詞擇義需以特定的語境參數(shù)為參照才能產(chǎn)生語境連貫的譯文[12]228。語段與語篇翻譯既有共性又有差異性,是一種特殊語篇,是隸屬于語篇的一個次級主題。語篇有統(tǒng)攝全篇的宏觀主題(旨),語段則反映語篇的主題傾向,語段內(nèi)微觀層次的概念或命題語義的連貫機制受制于語段的主題傾向,同時又受制于語篇宏觀主題。
TEM8的翻譯段落通常是節(jié)選的,具有一定上下文語境,但沒有題目,是典型的語段翻譯。由于沒有題目,語段沒有明確的顯性主題,而只有隱性主題,學生難以迅速地把握原文的要旨。對識解詞匯的多義性、歧義性、模糊性、語境嬗變、結構缺省等現(xiàn)象的判斷亦缺乏宏觀主題參照而容易產(chǎn)生困惑。在TEM8教學和翻譯練習中,教師通常要求學生通讀全文,包括不需要翻譯的文字部分,然后根據(jù)上下文擇詞。即便如此,學生在翻譯中對選詞擇義的理據(jù)性仍然很模糊,具有一定的認知困難,尤其是在考試的幾十分鐘時間內(nèi)英譯漢和漢譯英兩個具有一定難度的語段,學生的思路由于缺乏方向性而顯凌亂。通過實踐教學,筆者認為TEM8語段翻譯的首要任務是明晰主題及主題傾向,其次是要以主題和主題傾向為中心產(chǎn)生語境連貫的關聯(lián)性融合,從而對多義或歧義概念或命題語義的語境化連貫機制的識解形成“閾限”(boundaries),而主題與主題傾向對語篇(語段)的統(tǒng)攝加上語境關聯(lián)性融合則構成文本解讀的“閾限”[9]66。通常,詞匯的詞典意義都不止一個,譯者要根據(jù)主題及主題傾向選擇跟上下文產(chǎn)生最強關聯(lián)性的詞義選項。翻譯實際上就是譯“意”,語境對其具有制約和解釋的功能,因為離開語境的任何話語意義都可能是不確定的[13]91。下面以2008年八級翻譯英譯漢為例:
(1)But,as has been true in many other cases,when they were at last married,the most ideal of situations was found to have been changed to the most practical. (2)Instead of having shared their original duties,and as school-boys would say,going halves,they discovered that the cares of life had been doubled. (3)This led to some distressing moments for both our friends;they understood suddenly that instead of dwelling in heaven they were still upon earth,and had made themselves slaves to new laws and limitations. (4)Instead of being freer and happier than ever before,they had assumed new responsibilities;they had established a new household,and must fulfill in some way or another the obligations of it. (5)They looked back with affection to their engagement;they had been longing to have each other to themselves,apart from the world,but it seemed they never felt so keenly that they were still units in modern society. (序號乃作者所加)
由于整個語段充滿對比性詞匯和狀態(tài),因此,首先要確定的是這一對比發(fā)生的臨界點,從句(1)中“when they were at last married”不難得出這一臨界點的中心詞匯是“marriage”,結合文本將兩種狀態(tài)劃分為“想象中的婚姻生活”和“現(xiàn)實中的婚姻生活”,整個語段圍繞這兩種情形進行對比。為了便于說明,我們展示其對比關系如表1:
表1 語段主題導向性對比詞匯表
marriageinillusionmarriageinrealitythemostidealofsituationsthemostpracticalsharedtheiroriginaldutiesthecaresoflifehadbeendoubleddwellinginheavenuponearth,slavestonewlawsandlimitationsfreerandhappiernewresponsibilities,theobligationsapartfromtheworldstillunitsinmodernsociety
通過以上對比性詞匯,可以推論出本語段的主題和主題傾向分別為:
語段主題:婚姻生活意味著責任和義務而非享樂。
主題傾向:許多夫妻在婚前對婚姻生活沒有正確的認識,充滿幻想與不切實際——因此在煩瑣的婚姻生活中感受到極大的落差——夫妻雙方應腳踏實地,切實履行婚姻生活中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婚姻生活對于大學生來說還比較陌生,但如果能結合自己從外界諸如生活、網(wǎng)絡、書籍、電視等了解到的信息來理解語段,正確理解并將其漢譯也不是一件難事。
“語段主題導向性對比詞匯表”(見表1)中成對羅列的詞匯是理解此語段的關鍵所在,可看作“主題傾向線索詞”。這些“主題傾向線索詞”相互之間聯(lián)系緊密,相互映射,是教師幫助學生理解原語段的關鍵所在。下面我們將以此語段為例,結合其參考譯文來探討主題及主題傾向對意義生成的作用。參考譯文選自2010年由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語專業(yè)8級翻譯》[14]225。
(一)主題及主題傾向下意義空白的填補
英語是注重內(nèi)在邏輯的語言,句子之間常常相互映射,有時會產(chǎn)生“意義空白”。這種“意義空白”是相對的,也就是說原文通過其他方式已經(jīng)提及,在上下文中已經(jīng)有“所指”了。
參考譯文將句(1)譯為:“但是,正如其他許多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情一樣,當他們最終結婚后,發(fā)現(xiàn)最憧憬的生活變得再實際不過了?!蹦敲词鞘裁春推渌虑橐粯幽?,原文中用了關系代詞兼作主語的“as”,譯文中應結合語段主題,將其點出。整個語段圍繞“婚姻”展開,第一句又點題,為了保證語義的連貫性,譯文應把“婚姻”作為主語出現(xiàn)。此外,“他們最終結婚后”中的“他們”顯得很突兀。由于語段是節(jié)選的,具有相對完整性,以婚姻生活為主題,“他們”自然指婚姻生活的當事雙方,在語段中首次出現(xiàn)時應該譯出。此譯文可修改為:但是婚姻就像其他許多事情一樣,一旦男女雙方最終結婚,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最憧憬的生活變得再現(xiàn)實不過了。
句(1)中ideal of situations和the most practical比較籠統(tǒng),語意模糊。其中“ideal”和“practical”語義相對?!独饰漠敶呒売⒄Z辭典》(第四版)中practical的語義項正好有“relating to real situations and events rather than ideas,emotions,etc.”,結合婚姻生活,不難想象人們婚前充滿幻想,婚后則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
(二)主題及主題傾向下詞義的泛化與縮小
“作者在選用詞語時往往意在側重于該詞的某個語義特征或內(nèi)涵成分,而這個意指性的語義特征或內(nèi)涵成分又必然通過當下社會文化語境被凸顯,使得該詞能產(chǎn)生最佳語境關聯(lián)性融合。詞語進入特定語境并產(chǎn)生最佳關聯(lián)性語境融合的重要機制就是基于詞語語義成分的析取,加上語境因素作用于詞語的語義成分,使其得以泛化或縮小。”[4]86
句(2)中有兩對相對應的概念:original duties和the cares of life相對應;shared和doubled相對應。結合主題,一種指婚前的幻想狀態(tài),一種指婚后的實際情況。婚前結婚雙方簡單地認為一加一等于二,二除以二還是等于一,兩個人結婚后如果各負其責,則負擔還是一樣的?!皁riginal”本來指“原始的,最初的”,此處可結合主題具體化為“婚前的”。根據(jù)《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第四版),“duty”對應的英語義項為“something that you have to do because it is morally or legally right”,如果是“morally”則多譯為“責任”,是“l(fā)egally”則多譯為“義務”。結合語段主題,生活上當然還是依據(jù)道德的事情多,故取“責任”的意義較好。句(2)的參考譯文為:“他們非但沒有分擔各自原本的責任——正如那些學生們所說‘一半一半’,相反卻發(fā)現(xiàn)生活的重擔加倍了。”仔細讀來,前半句邏輯上是錯誤的,他們當然分擔了“原本的責任”。結合上文改譯為:他們非但不能像那些學生哥所說的那樣“一人一半”只分擔婚前各自的責任,相反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負擔加倍了。
(三)主題及主題傾向下詞義的引申
句(3)中“dwelling in heaven”和“upon earth”也是對婚前婚后生活的對比。當詞語進入特定語境后,必然從屬或融合于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其語義內(nèi)涵必須在認知邏輯上得到合理的闡釋,或產(chǎn)生常規(guī)關聯(lián),或在特定社會文化中能得到一般事實或特殊事例的印證,有時會發(fā)生詞義的理據(jù)性引申。參考譯文將這一句譯為:“這使得我們那兩個結婚的朋友時常覺得沮喪;他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過著天堂般的生活而是仍實實在在地生活在地球上,而且成為了新規(guī)則和新約束的奴隸?!睆恼J知語境出發(fā),與“天堂”對應的是“地獄”,譯文的翻譯使得這種認知上的負遷移更明顯。鑒于此,可以將“upon earth”和主題傾向相聯(lián)系引申為“現(xiàn)實中”?!發(fā)aws and limitations”在主題的制約下引申為“新規(guī)則”“新約束”。
“slave”譯成“奴隸”在此處跟上下文的語境似乎不能融合。雖然人們也會說自己是“生活的奴隸”,會說“房奴”。“slave”除了當奴隸講,根據(jù)《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第四版),還有“to be so strongly influenced by something that you cannot make your own decisions—used to show disapproval”的釋義。此處可以析取其義項里的義素“strongly influenced”,引申為“受制于”。此句可以改譯為:這使得結了婚的朋友們時常覺得沮喪;他們突然意識到自己并沒有生活在天堂里而是仍生活在現(xiàn)實中,并受制于新的規(guī)則和約束。
(四)主題及主題傾向下詞義感情色彩的流變
詞匯的感情色彩除了有褒貶之分,有時是有細微差異度的,其走向也受主題及主題傾向的制約。句(4)中有比較級freer and happier than ever before,很顯然是將婚后和婚前的生活作比較。文中按照順序出現(xiàn)了“duty”“responsibility”和“obligation”三個詞,基本意思都是“責任”“義務”。筆者認為三個詞在程度上有輕微的區(qū)別?!癲uty”指“按道德、法律、社會習慣或良心應盡的本分、義務和責任”,著重“自覺”,如:Don’t forget your duty to your parents. (不要忘記對父母的責任。)“responsibility”指“由于法律、職業(yè)或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而應盡的責任或義務”,著重“必須對后果負責”,如:To accept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one’s error. (對自己的錯誤負完全責任。)“obligation”指“一個人在特定時間內(nèi)必須盡的義務或責任”,如:To pay taxes is an obligation. (納稅是一種義務。)這三個詞匯出現(xiàn)的順序似乎也暗合了語段的主題,婚前主要靠“自覺”,婚后則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榍皞€人的收入支配較自由,基本可以隨意支配,但婚后則有了法律的束縛,比如夫妻雙方必須負擔養(yǎng)育子女及贍養(yǎng)雙方老人的費用,共同償還債務等。因此,從婚前到婚后,“責任”也逐漸演變?yōu)椤傲x務”。句(4)的參考譯文把握住了詞匯感情色彩的分離度,在其基礎上筆者稍加微調改譯為:生活并沒有比婚前更自由、更幸福,因為他們要去承擔新的責任;既然組建了新的家庭,那就得或多或少地承擔一些家庭的義務。
句(5)“apart from the world”是婚前的理想境界,而“still units in modern society”是婚后的現(xiàn)實情況。如果將“世界”的概念引入,則很難和主題發(fā)生關聯(lián)性,可以設想戀愛中的情侶那種“忘我”的境界,其實是不想被外界所打擾。參考譯文為“忘掉這個世界”,可以改譯為“遠離塵囂”,整句改譯為:他們滿懷深情地回想起訂婚的那段時光,曾經(jīng)如此渴望擁有彼此而遠離塵囂。然而,現(xiàn)在卻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仍然是現(xiàn)實社會的一分子。
綜合上面的分析,修改后的譯文如下:
(1)但是婚姻就像其他許多事情一樣,一旦男女雙方最終結婚,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最憧憬的生活變得再現(xiàn)實不過了。(2)他們非但不能像那些學生哥所說的那樣“一人一半”只分擔婚前各自的責任,相反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負擔加倍了。(3)這使得結了婚的朋友們時常覺得沮喪;他們突然意識到自己并沒有生活在天堂里而仍生活在現(xiàn)實中,并受制于新的規(guī)則和約束。(4)生活并沒有比婚前更自由、更幸福,因為他們要去承擔新的責任;既然組建了新的家庭,那就得或多或少地承擔一些家庭的義務。(5)他們滿懷深情地回想起訂婚的那段時光,曾經(jīng)如此渴望擁有彼此而遠離塵囂,然而現(xiàn)在卻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仍然是現(xiàn)實社會的一分子。
總而言之,運用“主題及主題傾向規(guī)約下的社會文化語境融合”理論框架能夠深入到語段(篇)翻譯過程中詞匯概念語境化語義嬗變的語用認知機制層面。將TEM8語段(篇)翻譯與語篇主題及主題傾向關聯(lián)下的理論框架結合起來,探討翻譯過程中的概念語義生成機制,能使教師在語篇翻譯教學中走向理據(jù)性、系統(tǒng)性,向學生展示認知邏輯的發(fā)展過程。學生也只有掌握了正確的翻譯思維,才能真正了解語篇翻譯的本質特點,從一定程度上避免翻譯的主觀隨意性,加強理論認知水平,提高實踐應試能力。
感謝曾利沙老師的啟發(fā)和悉心指導!
[1]海芳. 翻譯過程及其思考——TEM8(2002)考生漢譯英詞匯策略研究[J]. 中國翻譯,2003(1):79-81.
[2]毛榮貴. 翻譯教學呼喚“美育”——評閱TEM8(2002)英譯漢試卷有感[J]. 中國翻譯,2003(1):71-75.
[3]曾利沙. 主題關聯(lián)性社會文化語境與擇義的理據(jù)性——TEM8英譯漢應試教學談[J]. 中國翻譯,2005(4):36-40.
[4]曾利沙. 主題與主題傾向關聯(lián)下的概念語義生成機制——也談語篇翻譯意識與TEM8語段翻譯教學[J]. 外語教學,2007(3):83-87.
[5]陳小慰. 從8級翻譯測試看學生亟待加強的幾個方面[J]. 中國翻譯,2002(1):63-66.
[6]邵志洪,張大群. 漢英語言類型對比與翻譯——TEM8(2006)漢譯英試卷評析[J]. 中國翻譯,2007(1):78-81.
[7]王大偉. 利用網(wǎng)絡電腦功能提高翻譯質量的探索——改進八級考試和翻譯專業(yè)資格考試英譯文的技術途徑[J]. 上海翻譯,2007(4):46-49.
[8]陳忠華,劉心金,楊春苑. 知識與語篇理解——話語分析認知科學方法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181-187.
[9]曾利沙. 古典詩詞互文性解讀的“閾限”問題——兼論文本(翻譯)闡釋的主題與主題傾向關聯(lián)性語境融合[J]. 修辭學習,2006(1):65-67.
[10]Van Dijk T A. Discourse and Context: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11]熊學亮. 語用學和認知語境[J]. 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學報),1996(3):1-7.
[12]曾利沙. 翻譯學理論多維視角探索[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13]莫愛屏. 翻譯研究的語用學路徑[J]. 中國外語,2011(3):88-94.
[14]張艷莉,席仲恩,主編. 英語專業(yè)8級翻譯[M].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OnContextualizedConstrainedMechanisminTEM8ParagraphTranslation:Social-culturalContextualFusionunderthePrinciplesofThemeandThemeInclination
LUJie
(SchoolofEnglishforInternationalBusiness/SchoolofInterpreting&TranslationStudies,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Guangzhou510420,China)
This paper,from a cognitive contextual perspective,takes TEM8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2008 as a case analysis. By judging and generalizing the theme and theme inclination of the target paragraphs,the paper carries out the research on contextualized constrained mechanism featured in semantic coherence and intends to implement textual analysis at an operational level. Thus,a feasible operational mode and cognitive channel for TEM8 translation can be provided.
theme;theme inclination;semantic coherence;contextualized constrained mechanism
H059
A
2095-2074(2015)06-0016-05
2015-11-0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1BYY016)
呂潔(1977-)女,新疆昌吉人,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國際商務英語學院講師,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翻譯學專業(yè)2013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