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素龍
數學源自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它和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教師應當把數學和生活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親近生活、親近數學,感悟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知識,使學生在豐富多樣的數學實踐活動中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得,進而把數學教材中的知識活化為學生自己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最終實現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引領學生切身體會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真正體現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以下幾點具體看法和思考:
一、情境創(chuàng)設關注生活化
“教學應有境,入境始為親?!痹跀祵W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年齡結構和生活經驗出發(fā),努力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中愉悅地探究數學問題,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如教學“認識小數”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道習題:父親節(jié)到了,小華來到花店要用自己30元的零花錢買一束花送給爸爸。鮮花的價格是“玫瑰每枝4.4元、康乃馨每枝1.2元、紫蘭花每枝5.6元、百合花每枝5.8元、富貴竹每枝2.0元、滿天星每枝6.0元”,問:①請你幫小華想用30元錢,買一束花應該怎樣搭配才好?②如果小華想在不超過30元錢的情況下,花的種類和數量盡量多一些的話,又該怎么選擇呢?這個教學情境新奇、有趣,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容易被激發(fā)起來,每個人都想為小華買一束經濟實惠的鮮花送給小華爸爸,整個課堂充滿濃情蜜意的思索和探究。如此,亟待解決的數學難題便可輕松破解了,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高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同時,學生在愉快的、有積極意義的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了新的知識,增強了學習數學的技能。
二、教法選擇體現生活化
合理選擇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目前的生活經驗,以及所接受的教學內容與目標,將它們和生活中的數學有機地融合起來,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為學生在課堂上搭建起勾連生活的“自主、合作、探究”式交流平臺,促進學生習得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
例如,在進行“認識‘0”的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可以先和學生交流,讓學生闡述在自己日常生活過程中哪些地方接觸過“0”。在教師表達這一意圖以后,學生十分踴躍,整個課堂十分活躍。有些學生在體育競賽的時候見過“0”,有些學生在溫度計上見過“0”,有些學生在電話上、尺子上都見過“0”。通過這樣一番溝通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學生對于“0”的認識和體會,使學生感覺到“0”不僅可以表達什么都沒有的意思,還包含其他的意思。比如,溫度計上的“0”表達的意思是溫度分界點;尺子中的“0”作為長度起點,表示長度開始的意思;電話上的“0”與其他的數字共同組合,組成固定的電話號碼等。通過這樣的溝通和交流,使學生發(fā)現生活中存在的數學。通過數學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對生活中事物數量進行體驗和感知,能夠對數學作用和意義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為建立起學生的學習方法以及數學思想提供了保障。數學教學傳授的不僅僅是數學的知識與技能,還要讓學生真實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感受學習數學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方便和快樂。
三、作業(yè)設計注重生活化
一切知識與技能獲得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落實到應用,要為更好的生產、生活而服務。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模擬生活的場景也會受時空的限制,而作業(yè)設計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綿延,成為思維創(chuàng)新的廣闊天地。學生在融通生活的課外實踐中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是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也是對書本知識的一種印證、一種補充、一種體驗,不僅強化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還潛移默化地豐盈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
如,在教學了“認識人民幣”以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放學后和爸媽一道去超市買東西,幫爸媽和收銀員算一算所購商品總共該付多少錢,看一看實際付了多少錢,算一算應該找回多少錢,回學校后再與同學們交流。這樣把課堂上所學習到的抽象知識具體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對生活中的現象加以解釋,培養(yǎng)了他們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有不斷引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能讓學生在和諧、輕松的交流氛圍中,學得興趣高漲、靈活有效。
生活化既是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教育的最終歸屬。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倡導“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指明了當下的數學教學必須朝著生活化、活動化、問題化的方向發(fā)展。相信在廣大數學教師不懈的努力下,定會構建起高效的生活化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