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伶麗
摘 要:學生道德品質(zhì)的形成不是靠對空的“勵志”說教或編故事就能形成的,對于教材中“品行類”的課,應著力于教材的邏輯思路,定準目標;著力于學生的學情實際,明確重點;著力于教學素材的巧用,突破難點;著力于學生生活的迷茫處,指引行為。只有這樣,方能讓學生真正的“知”“行”一致。
關鍵詞:品德;著力點;“知”“行”一致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內(nèi)容豐富多彩,地理、歷史文化、安全、科技等方面的題材都有所涉及。在浙教版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圍繞個人品行和意志培養(yǎng)的“品行類”課(如“誠信”“寬容”“尊重”“感恩”等)不在少數(shù)。對于這類課,筆者在執(zhí)教和聽課中發(fā)現(xiàn),老師們在教學中常常存在不少的問題。如有的說教味濃,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結(jié)果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有的內(nèi)容陳舊老套,脫離學生的生活,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不夠。整堂課下來,學生課堂上說得頭頭是道,但課后未見實際行動,十足的“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筆者結(jié)合《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一課,初步摸索了如何上好“品行類”品德課的幾個著力點,努力讓學生真正“知”“行”一致。
一、著力于教材的邏輯思路,定準“寬容”目標
“螺旋上升”是品德與社會課程設計思路之一,是指同樣的內(nèi)容在后續(xù)年段重復出現(xiàn),但要求逐步提高?!锻艘徊胶i熖炜铡肥钦憬贪嫖迥昙壣蟽缘谌龁卧督煌翘帽匦拚n》中第二課的內(nèi)容,本課呈現(xiàn)的關鍵詞是“寬容”??v觀浙教版一至六年級的品德學科教材,“寬容”主題教學目標的螺旋上升具體體現(xiàn)在:二年級上冊《如果我是他》,側(cè)重“用心體驗受挫”的心情,明白“與人交往要體諒別人的心情”,這課重點在“移情”上;四年級上冊《當沖突發(fā)生后》,側(cè)重引導學生在矛盾呈現(xiàn)后尋找解決的辦法,它的目標是“在與人交往時,學會理解,善待別人”;五年級上冊的《退一步海闊天空》則是前面兩課的延伸,側(cè)重“理解寬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著做到寬容”。因此,筆者把《退一步海闊天空》第一課時的目標定為:(1)明白“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2)了解寬容的重要性,初步學會寬容的一些方法;(3)學著在生活中寬容他人,體會寬容帶來的愉悅。
只有領會了教材的編排思路,明白了同樣內(nèi)容在不同的年級重復出現(xiàn)時的不同要求,“摸準”了教材在學生的不同發(fā)展水平上所呈現(xiàn)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心中有譜,才能做到教學有度,才能準確定位課堂教學目標。
二、著力于學生的學情實際,明確“寬容”重點
學情分析是教學目標設定的基礎,又是教學內(nèi)容解析的依據(jù),還是教學策略選擇與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對于“誠信”“寬容”“感恩”等,這些道理學生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老師也很無奈:道理說不到學生心坎上,榜樣故事,學生聽時感動,課后鮮少行動;課堂上說得頭頭是道,一遇到實際情況又不能解決了。《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一課,學生對“寬容”的認識亦如此。五年級的學生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淺顯的認識,也養(yǎng)成了一些好的行為習慣。但現(xiàn)在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里嬌生慣養(yǎng),較為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更滋長了他們的嬌氣、任性、固執(zhí)。同學之間合作、寬容的精神十分缺乏,與人交往產(chǎn)生的矛盾與隔閡倒不少。
如何寬容?怎樣做到寬容?最主要的是讓他們看到寬容帶來的益處,體會到寬容的力量,所以教給他們一些“寬容”的具體做法是非常必要的?;诖?,我把“認識寬容的重要,學習寬容的方法”定為本課的重點。
三、著力于教學素材的巧用,突破“寬容”難點
對小學生而言,“誠信”“責任”“寬容”等道理比較抽象,如果一味地單純說教,圍繞道德本身展開教學,泛泛而談,學生學得無味,教學也很難取得實際的成效。
難點一:交流受阻,難以暢談
在寬容、誠信等內(nèi)容的教學中,學生往往不愿意將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感受及想法與老師、同學進行分享與交流,他們有所顧忌,不愿意敞開心扉,暢所欲言。
在《退一步海闊天空》一課的課始,我讓學生回憶與同學、朋友發(fā)生過的快樂的事,學生快樂暢談,但當我問到有沒有與人發(fā)生過不愉快的一些事時,一片寂靜。我原本的意圖是想以學生生活中的事例為素材,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但事與愿違,我反復激勵:“大膽說出來,沒關系?!薄罢l最勇敢?”學生卻把頭埋得更低了……
對策:熱身游戲,讓氛圍輕松
上課鈴一響,學生尚未有足夠的情緒、精神準備,同學間開展互動、交流、分享的氛圍也尚未形成?!坝髦h者,必浚其泉源。”我從學校的“陽光小屋”得到了啟示:在“陽光小屋”中,學生會把不愿意與班主任老師說的話一股腦兒講給心理輔導老師聽,全賴于輔導老師給前去咨詢的學生營造了一個安全、寬松的氛圍,讓溝通無礙。何不把這一理念引入品德課堂,借助適用的心理輔導技巧,創(chuàng)設輕松氛圍。
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心理學課堂中常用的課前小游戲——“大風吹”,讓被吹到的學生站起來亮相。站起來亮相的學生的選擇面很廣泛,從男生女生、戴眼鏡、扎辮子等表象特征,慢慢由表及里,到勇敢的、善良的、寬容的,在游戲中,我看到學生激動的表情,顧盼的眼神,就知道“暖身”起到了作用,情緒調(diào)動好了,學生自然而然就進入了課堂,積極地做課堂的主人。在接下來的“訴說發(fā)生的不愉快”的環(huán)節(jié),他們沒有退縮,沒有隱藏,而是十分坦誠地傾吐著曾經(jīng)與人的摩擦。
思維的訓練滲透于言語訓練中,課堂中師生之間如果能多一些有效的言語交流,課堂也必將成為學生思維碰撞的場所。
難點二:“知”“行”不一,體悟尚淺
如何讓寬容不僅僅停留在口頭和認識上?在起初的設計中,我讓學生讀了故事屋中的故事后,讓學生交流感受。對于別人的故事,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說得頭頭是道,對于寬容的理解似乎比較到位了。接著我創(chuàng)設了幾個情境,讓學生試著解決,如:朋友借了你的新書,還回來的時候卻破了。endprint
學生爭相發(fā)言,但答案如出一轍:“我會說沒關系,我會寬容他。”“我不要他賠,因為對人要寬容?!币驗椤皩捜荨倍鴮捜?,既不知為什么要寬容,也不知如何寬容。
對策:妙用故事,“一波三折”掘“寬容”之法
教材中《傷害只能寫在沙子上》這一故事很經(jīng)典,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是寬容。這是讀過故事后立馬能得出的答案。但細細研究,慢慢梳理,這個故事可以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寬容”兩字,還有具體的寬容之法。
根據(jù)設想,我在課堂中把這個故事進行了這樣的處理,先看故事片段一:兩個朋友徒步走在茫茫的沙漠上,途中兩人發(fā)生了爭執(zhí),其中一人扇了另一人一個耳光。我問:此時被扇耳光的朋友心情怎樣?如果被扇耳光的是你,一般情況下你會怎么做?
接著看故事片段二:兩個朋友繼續(xù)前行中發(fā)生的事。
師:看到這樣的結(jié)果,你有什么疑問嗎?
看故事片段三:“傷害只能寫在沙子上讓風來吹散它、撫平它,而恩惠需刻在石頭上用心來銘記?!?/p>
這個環(huán)節(jié),我用故事創(chuàng)設了吸引學生的情境,在想象故事、猜測想法的過程中,讓學生逐漸感受到寬容的重要性,并感悟?qū)捜葜馈T诘谝粋€情境中,我設問:如果你是被扇耳光的那一個人,你會怎么做?學生的回答如出一轍,憤怒、生氣、傷心,有的說想要一巴掌扇回去。而后接著出示故事,故事中阿天的做法引發(fā)疑問,正當學生疑惑不解時出示故事的結(jié)尾,學生感嘆于阿天的寬容,感嘆于他的了不起。緊接著,我讓學生猜測阿天當時的想法,猜測他當時到底在想些什么,能做到如此的寬宏大量。根據(jù)學生的交流,我提煉出以下幾點:回憶美好——回憶起了倆人之間美好的往事,或者想起了朋友曾經(jīng)對自己的幫助;設想后果——萬一倆人因此打起來,分道揚鑣,倆人或許都走不出沙漠;自我反思——或許自己也做錯了什么,對方才會動手打我;換位思考——如果是我,像剛才那樣的情況,也會很生氣,也會動手打人……在猜測阿天想法的過程中,寬容之法浮出水面。
雖然品德的形成更多的是情感的體悟、認識的升華,但更重要的還是行為上的指引。品德的傳授不能靠方法,也沒有方法,但通過解剖故事,讓學生知道遇到事情時具體該怎么想怎么做,無疑是更具象,更有效的指導。教學中關注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與學生展開面對面的對話,指引行為,使學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體驗、感悟、成長。只有這樣,方能讓學生真正的“知”“行”一致。
參考文獻:
[1]高峽.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3.
[2]楊艷,張銳.小學品德課教師的思維視覺審視[J].中小學德育,2015(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