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當前,文言文教學著眼于高考風向標,“滿堂灌”教學模式仍充斥著課堂,缺少探索與研究,缺少師生的互動,致使文言文教學成為“邊緣”教學,教學效果不佳。對此,筆者針對這一現(xiàn)狀,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學的路徑提出了自己的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一、誦讀為本,體會情感
誦讀是指在朗讀的基礎上,反復吟誦,熟讀成誦。當前,文言文課堂教學過多地重視教師的講解,忽視了學生的誦讀理解,學生“欠讀”太多,課堂上“瑯瑯書聲”太少,致使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誦讀,引導高聲朗讀、反復吟誦,在誦讀中讓學生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把握文本思想情感和內涵意蘊,促進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讓學生體會讀書的樂趣。
(1)要讀準字音,讀通語句,讀懂內容,準確理解字義,整體感知。在教學文言文過程中,教師要引導讀準字音,將文章讀得順口,然后指導學生對照注釋,正確理解詞句,幫助學生掃清文字障礙。通過多讀、熟讀,在讀中反復體味,從而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文本內容。
(2)要讀活文本,注意把握語氣、語調、語勢,讀出作者的情感基調,讀出學生的真情實感,在讀中體驗情感,把握內涵。在誦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靈活運用多種誦讀方式,如,教師范讀,師生對誦、學生個別讀、齊讀、自由朗讀等,以避免單調枯燥的朗讀,提高學生朗讀有效性,使學生在朗讀中更好地理解內容,體悟情感,感受樂趣。比如,司馬遷《鴻門宴》一課中“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讀時要引導學生區(qū)分三個“為”字的語氣,在讀“活”中體驗作者的思想情感。
(3)要讀透文本,在反復誦讀吟詠中細細品味語言之精妙,領會意境之深遠,從而內化體悟,升華情感,更好地把握文章藝術特色,理解文章深層意蘊。譬如,張溥《五人墓碑記》一文中“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寥寥幾筆,形象地勾勒出五義士慷慨就義時的音容笑貌,表現(xiàn)了他們嫉惡如仇、視死如歸的斗爭精神和浩然正氣。在學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對比推敲,細細品味,觸摸文字的溫度,體會文字的意蘊。
二、有效提問,深切感悟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提問是深化理解、獲取知識、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文本,有效提問,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去滲透文本、理解、感悟文本,從而真正走入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把握文本深層內涵意蘊。
(1)抓關鍵字、詞、句、段,有效提問,體悟深情。在文言文學習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借助文章的關鍵字、詞、句、段進行提問,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背后蘊含的深情厚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感。例如,學習《項脊軒志》一文時,筆者是這樣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深切感悟的:①文章開篇一個判斷句,何以言其“舊”呢? 引導明確:一“舊”字,流露出作者的懷舊情懷;②對比修繕前后項脊軒的樣子,想一想作者這樣寫有何作用?明確:圍繞項脊軒的翻新而抒情,寫其舊是為了襯托新之喜,也暗含了作者要重振家業(yè)的理想;③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洶涌的潮水奔瀉而出。請結合作者的生平思考,為何祖母平平常常一句話,會使作者“長號不自禁”呢?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故居親人的眷戀深情;④文章結尾余韻徐歇,悠悠不盡,詩意無窮,試賞析。
(2)于質疑探究處,有效提問,激活思維。文言文中有些觀點與我們現(xiàn)代的批判標準可能會有所差異,此時教師可以抓住這一契機,巧妙提問,引導學生大膽質疑、自主探究、聯(lián)系現(xiàn)實,從而激活學生思維,拓寬學生思維深刻性,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比如,教學蘇軾《赤壁賦》一文時,筆者引導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對“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一人生態(tài)度進行評議。這樣,學生興致高漲,課堂氣氛活躍,有助于深化學生知識理解,培養(yǎng)學生樂觀、豁達、灑脫、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提高學生感悟能力和思維能力。
總之,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優(yōu)選有效方法和策略,改善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有效性。
吉紅艷,教師,現(xiàn)居江蘇鹽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