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摘 要:新課改的深入推廣,給教師的教學方法帶來變化的同時,課堂有效性的問題也開始需要教師重新來定義和總結(jié)。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也是課堂教學開展中不斷提高和改進的部分。以新課改為背景試談如何提高小學階段語文課堂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
一、課改后小學教師的課堂地位
新課程標準改革之后,課堂活動更多的是圍繞課堂主體的學生展開。那么課改后老師在課堂中的地位該如何定位呢?
筆者認為,如果之前老師承擔了課堂引導者的身份,那新課改之后老師更應該是課堂進行時的服務者。在課堂中要最大限度地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由課堂的被動者變?yōu)橹鲃诱?、組織者。老師要充分樹立在課堂中的服務意識,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學生,把設想活動的任務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導者。
老師要努力把自己在課堂中的講解機會降到最低,幫助學生設定好科學的學習任務后讓學生自己去完成設定的目標。學生自己能會的老師不教;學生自己能想的老師不替;學生自己能講的老師不搶。
二、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關鍵是學生
要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在新課程標準下就是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在現(xiàn)實課堂中,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越高,課堂效率提升就越明顯。因此,老師應當在平時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鼓勵學生大膽提問。提問是最好的學習方法,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提出問題這一過程本身就已經(jīng)幫助學生充分發(fā)揮了自己在課堂中的能動性?,F(xiàn)在的電子設備比較普及,自己可以動手、動腦的機會太少而過分依賴老師。幫助學生養(yǎng)成提問的習慣,可以讓學生勤于思考,在學習中不懶惰。
讓學生養(yǎng)成獨立學習的習慣。不依賴老師,不依靠同學,憑借自己的思考、學習來掌握課堂知識。讓學生養(yǎng)成這些良好習慣,能夠在課堂中相互合作學習,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三、課堂效率提高的具體方法
前面我們已經(jīng)說了課堂中老師和學生在提高課堂有效性中需要做的事情。那具體到課堂中要如何操作呢?
首先,制訂有效的教學目標。老師雖然要減少自己在課堂中的參與度,但是課下的準備工作要更加完善。學生在課堂中完成的教學任務要提高效率就需要先制定有效明確的教學目標。
其次,注重情境式教學。語文課程更多的是一種人文體驗,需要給學生營造相應的人文環(huán)境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但能夠調(diào)動課堂氣氛,還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最后,關注學生的需求。老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學生在課堂中遇到的問題。為課堂進程提高效率,為學生的學習掃除障礙。相信通過老師、學生的緊密配合和科學教學方法的運用,小學語文課堂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受到學生的喜愛。
參考文獻:
汪霞.淺談提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藝術[J].魅力中國,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