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玲
英國美學學會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藝術》中指出:“美育不僅成為當今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為整個教育的基礎和整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蹦敲?,在新課程背景下,到底怎樣才能在詩歌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呢?
一、創(chuàng)設情景,使學生“披懷入文”
創(chuàng)設情景的手法多種多樣,而教學語言就是其中最簡便的。如,在教授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導語:古人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痹谠娫~中,別離是一種歷寫不衰的主題。大家想想:以前學過哪些描寫別情的詩和詩句(師提示讓學生回憶)?……透過詩行,我們可以想見朋友別離時的執(zhí)手呆望,母送子時的淚眼眉愁;我們可以感受夫妻別后的“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愁怨孤寂……今天,我們來看看被稱為邊塞詩人岑參面對與友人的別離,又是怎樣一種離情別緒呢?這樣,我們就通過語言營造濃濃的情感氛圍,讓學生自然進入對詩歌意蘊、情味進行感悟的預備狀態(tài)。
二、重視朗誦,多給學生發(fā)揮的空間
如,在教學《再別康橋》《鄉(xiāng)愁》等篇,學生在整體把握了詩的主旨、風格、詩人的思想感情,掌握了誦讀技巧方法的基礎上,大部分都能完全進入情境,進入角色的朗讀、誦讀,收到極好的效果。因此在詩的教學中,重視朗誦,可以更好地強化學生對詩歌的主觀感受,真正達到詩歌美育的效果。
三、文體改寫,將詩歌之美帶到日常寫作中
詩歌語言的跳躍性賦予詩歌較之其他文體更大的想象空間,對同一首詩歌的理解也往往見仁見智。因此,在詩歌,尤其古典詩歌的教學中,教師往往不可避免地要對內容進行講解,甚至是翻譯。如果嘗試著讓學生用詩歌的語言和形式來翻譯古詩的內容,或以詩歌所呈現(xiàn)出的意境對詩歌進行文體改寫,就不僅能盡可能維護詩歌本身的美,而且能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很好的訓練。
四、遷移引導,讓審美經(jīng)驗泛化到日常生活中
朱光潛先生認為,讀詩“使人到處都可以覺到人生世相新鮮有趣,到處可以吸收維持生命和拓展生命的活力?!逼鋵嵾@也正是我們詩歌美育所要達到的目的。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教會學生將生活體驗與詩歌的欣賞結合起來。
實踐告訴我們,在詩歌教學中,能因材施教,多給學生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還瑯瑯書聲于課堂,多給學生“自由思考、創(chuàng)造”的空間,真正實現(xiàn)詩歌美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