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平林
朗讀是語文學習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在朗讀中學生能夠領會文本內容,體驗作者情感,陶冶個人情操?!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說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小學生的一項基本功。于永正老師曾經說,語文教學的“亮點”就是朗讀。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怎樣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下面是我對這一問題的幾點淺顯看法,僅與各位同仁共勉:
一、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朗讀時間
新課改強調:“把讀書時間還給學生!把實踐權利還給學生!”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最重要的就是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朗讀時間,讓學生有時間讀,能夠充分讀??墒?,由于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我們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孩子們大量的讀書時間。一節(jié)語文課,學生的朗讀時間寥寥無幾,即使讓學生朗讀,也是蜻蜓點水、輕描淡寫。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時,我徹底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拿出大部分時間讓學生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地朗讀課文,特別是那些文質兼美的文章,我更是讓學生多讀,絕不草草收兵。
二、采用多種朗讀形式
朗讀,并不是簡單的見字發(fā)聲過程,而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是一種調動聲音、情感與技巧的藝術性活動,朗讀需要一定的訓練,而且需要反復訓練。因此,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時,我總是采用多種朗讀形式訓練學生,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例如個人讀、自由讀、齊讀、表演讀、輪讀、賽讀、分角色讀、小組讀等形式是我常用的朗讀形式。學習《幸福是什么》一課時,我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性格特點,針對學生表演欲望強烈的特點讓學生進行表演朗讀。孩子們通過逼真形象的表演和豐富的想象,演繹出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朗讀能力;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我根據小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給學生創(chuàng)設競爭氛圍,開展競賽活動,孩子們在“比比、賽賽”中提高了朗讀能力與鑒賞水平,享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當然,一堂課不一定就是一種朗讀形式,在教學中根據文本特點,采用多種朗讀形式效果會更明顯。
大量事實研究證明:不讀是語文教學的百病之源,朗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新課改也積極倡導搞好朗讀教學。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不能再固守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而應該與時俱進,運用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xù)探究朗讀教學,爭取讓朗讀教學更加精彩。我相信,我們學生的朗讀水平一定會有大幅度提高,我們學生的朗讀能力一定會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