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冰
小學數學老師在相互交流中總流露出一種疑惑:“我深入研究教材,備課也無微不至,課堂教學過程也還順暢,為什么總有不少學生學不透數學知識,不能靈活解決數學問題?”學生也困惑:“我在學習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很認真,為什么我遇到稍有變化的
問題就無從下手,難道是我智力不好嗎?”我在長期的數學教學中,也有所悟,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才是解決以上這些困惑的關鍵。我把數學學習習慣歸納為“五會”,即:會看、會聽、會想、會說、會用。
一、會看是大腦收集學習信息的一個過程
學生沒有看清課堂所呈現的情景圖、數量和文字信息,就沒有完整準確地收集到課堂進程中的信息,要學懂、學透本堂課的內容也就無根無源了。培養(yǎng)學生邊看邊思考課堂上所呈現的是什么內容,其中所含哪些具體數量,這些數量間是否有聯系,讓這些信息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
二、會聽也是一個收集信息的過程
聽清老師的表述,讓學生在老師恰當的語言表述下展開思考,一步步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然而有的學生不知道老師說的什么,整堂課聽得云里霧里。還要培養(yǎng)學生會聽同學的發(fā)言,把他人的想法與自己的想法有意識地比較,權衡自己所想是否有瑕疵,修正自己的想法。聽和看都是收集信息的過程,但聽比看更深入,看所獲信息大多只來源于事物的表象,聽的過程還結合分析、比較等思維活動探究問題的內在。
三、會想,看、聽收集到豐富的數學信息,學生要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那就是“想”的過程
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時,先復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并給學生準備了平行四邊形的紙片和剪刀,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結合看聽所獲信息和以前的學習經驗,展開想象,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學生甲:“把平行四邊形紙片上畫滿邊長是一厘米的正方形,數數有幾個這樣的正方形,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睂W生乙:“用剪刀從平行四邊形的中間剪開,再拼起來,再畫小正方形就沒有半截格子了?!蹦憧?,學生利用桌子上的剪刀并結合聽到的前一個同學的思路,想到了“轉化”圖形形狀會更準確。學生丙:“我覺得沿高剪開,再拼成更好,因為沿高剪開拼成的新圖形外邊沿每個角都是直角,就是一個長方形了。”學生丙在前一個同學思路的基礎上又得到改進,知識就像流水一樣流暢而來,自然產生。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原平行四邊形和拼成的長方形每部分之間的變化與聯系,推導出公式。學生通過設計方案,推導出公式的過程,讓他們用自己的智慧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把公式理解透了,不管以后出現何種關于平行四邊形的問題,他們都有解決問題的思維落腳點。部分學生在課堂學習環(huán)節(jié)中不會想,教師還要敏銳地發(fā)現他們,有意識且不傷自尊地提醒他們參與思考,逐步培養(yǎng)他們積極主動隨課堂進程思考的習慣,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他們就會想了。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會想,就要給學生想的時間,讓學生有機會想。
四、會說,學生想了,要把自己所想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達出來,并與其他同學或老師交流
往往在課堂上善于交流的學生比不發(fā)言的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把握要更深入一些,所以培養(yǎng)學生會說不容小覷。學生不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就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對還是錯,其他同學或老師也不知道他的思路,更無從了解這類學生是否理解。也許,這類學生還有更獨特巧妙的見解,不說出來就得不到肯定,他自己也享受不了成功的快樂,同學們不能分享他的特別思路,老師也錯失了把握課堂精彩點的良機。培養(yǎng)學生會說,教師要給他們說的機會,并引導他們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達出來,不能放任他們亂說,要引導他們說與課堂主題有關的內容,注意表達的準確性,這樣的說才不浪費時間,并有效地推進課堂教學進程。
五、會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數學問題
學了不用,等于白學,學而無法用則學而無效。會用不只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學生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就能靈活解決實際問題,這才叫學而有效。部分學生只注重數學中的公式、結論,不理會這些公式、結論、概念是怎樣形成的,只去死記硬背,他怎會去活用呢?由此看來,“會看、會聽、會想、會說”習慣的形成都是為“會用”做準備的,否則學生只有拼湊算式的份兒了。學生只有具備了學習習慣和生活經驗的歷練和積累,才能結合生活實際靈活解決問題,才會用。
我把“五會”比成粉碎機碾磨玉米?!皶?、會聽”就好像把玉米找來倒入粉碎機。如果粉碎機不通電轉動起來,玉米會碾碎嗎?“會想”就是通電轉動的過程。如果碾碎的玉米粉沒有從出口流出來,能行嗎?讓玉米粉流出來的過程就相當于“會說”。把玉米碾成玉米粉后用來做什么,這就是“會用”。有的把玉米粉做成玉米飯;有的做成玉米粥;有的做成玉米餅;有的做成粉蒸肉……這就是“會靈活應用”??梢姡@“五會”的數學學習習慣是相互聯系的,缺一不可。要學好數學,“五會”的學習習慣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