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魁紅
(東山縣潮劇傳承保護中心,福建漳州363400)
中國揚琴的歷史與發(fā)展探析
曾魁紅
(東山縣潮劇傳承保護中心,福建漳州363400)
揚琴也稱“洋琴”、“打琴”、“敲琴”、“鋼絲琴”、“扇面琴”、“蝙蝠琴”和“蝴蝶琴”。中國揚琴的前身是在中東的亞速、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國家流行的一種薩泰里琴。薩泰里琴大約在中世紀以前就開始在中亞流傳。它有梯形或長方形的琴箱,面板上張以幾十條金屬弦。明末,隨著我國和西亞、東非間日趨密切的友好往來。薩泰里琴由波斯經(jīng)海路傳入我國,最初只流行于廣東一帶,后逐漸擴及到閩浙、江淮和中原地區(qū)。
揚琴;中國;發(fā)展
揚琴至少在17世紀已傳入我國沿海地區(qū)。至今發(fā)現(xiàn)中國揚琴最早的史籍記載,是在琉球人喜名盛昭所著《沖繩與中國藝能》一書記載:1663年中國冊封使臣張學札至琉球,在唱曲表演中使用了揚琴(瑤琴)。中國以外的有關記載還有:1651~1655年間琉球王國在“上江戶”的儀式準備中,“坐樂”里就有洋琴這個樂器。所以,人們對此已經(jīng)達成共識:揚琴在明代(1368~1644)晚期傳入中國,在明末清初開始流行于廣東?,F(xiàn)今,通過不斷的發(fā)展演變,成為中國民族音樂優(yōu)秀文化的一部分。
揚琴進入中國后,在中國的大部分得到傳播。但是有一個重要的現(xiàn)象值得我們注意:在明清的主流藝術中,傳統(tǒng)的四大聲腔、清代以來風靡全國的京劇以及當時各大型地方劇種都未應用揚琴,也就是說,明清宮廷音樂和世俗主流音樂皆沒有接納揚琴;而揚琴卻在中國民間器樂、民間說唱音樂、小型地方戲曲音樂中成為重要伴奏樂器,特別在民間器樂合奏中,如廣東音樂、潮州弦詩、江南絲竹、客家漢樂等,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某些地方戲中,如粵劇、潮劇、閩劇、滬劇、呂劇、黔劇等地方劇種,揚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在應用。這有一個潛在的背景,這些地方戲是從說唱曲種演變而成,如呂劇來自山東琴書,黔劇來自貴州文琴等。這樣,探討“琴書”類說唱藝術是研究揚琴發(fā)展的重要線索。
相對于最早“洋琴”的稱謂,又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稱呼,如在廣東稱蝴蝶琴,在潮州稱瑤琴,在江南稱揚琴,在四川稱七音琴,在貴州稱文琴,這些別稱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反映了揚琴在中國傳播的路徑。
揚琴在中國的傳播,經(jīng)歷了一個由廣州向北,再由揚州向西的傳播路徑。首先,在廣東流行,后逐漸擴及到閩浙、江淮和中原地區(qū)。據(jù)徐珂《清稗類鈔》記載留下了社會底層人民使用揚琴賣藝為生的傳播途徑:“盲女彈唱,廣州有之,謂之曰盲妹。所唱為摸魚歌,佐以洋琴,悠揚入聽。人家有喜慶事,輒招之?!笨梢姰敃r廣東的歌妓多攜帶揚琴,應召度曲,自彈自唱,賣藝為生。在浙江,“金赤泉聽洋琴”條目具體而生動地描述了清代揚琴形制和構造:“乾隆時,錢塘有金赤泉典焜者好音樂。嘗聽洋琴而作歌以紀之。……此琴也自大海洋。制度一變殊幾常。取材詎用金銅鋅,發(fā)音亦自循宮商。圖形宛然如便面,中桓鐵弦練百煉。細釘節(jié)比排兩頭,二十六條相貫穿。攜來可擊不可彈,雙錘巧刻青瑯軒。琴師舉手指未落,滿座肅聽心生歡?!庇衷诮K,“嘉慶時,江寧有名妓楊福齡,……工琵琶揚琴,偶一奏技,聽者神移?!绷硗?清董偉業(yè)的《竹枝詞》、李聲振的《白戲竹枝詞》、李斗的《揚州畫舫錄》中對揚琴均有相關的記載。從沿海的“廣東音樂”、“粵曲”、“福建南詞”,到江浙等省的“絲竹音樂”、“揚州清曲”、“四明南詞”、“紹興平胡”,到山東、河南等省的“山東琴書”、“淮北絲弦(安徽琴書)”、“榆林小曲”、“安康曲子(漢中)”、“翼城琴書”,到腹地的“四川揚琴”、“恩施揚琴”、“貴州文琴”、“云南揚琴”、“廣西文場”皆留下了揚琴的足跡。
18世紀末,揚琴仍然在中國的許多說唱和民間音樂中下了根,對它的記載也時有所見。清代,特別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沿海城市畸形發(fā)展,各地藝人紛紛走入城市。隨著說唱音樂的發(fā)展和地方戲曲的興起,傳統(tǒng)揚琴表演藝術有了進一步發(fā)展,使揚琴稱為說唱音樂和地方戲曲伴奏樂隊中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
由于缺乏記載,我們尚找不到揚琴被民間藝人選擇成為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的主要伴奏樂器原因的記錄。究其因,應是因為揚琴每一個音由一根弦至四根弦組成,又可同時奏出和音及快速琶音,具有清脆的音色,寬廣的音域,以至各種的節(jié)奏型,故常用於合奏及伴奏。另外,以彈撥樂器作為主要伴奏樂器,特別是它用有彈性的竹槌擊弦發(fā)聲,可以模仿?lián)艄镍Q鑼的音樂特征,將節(jié)奏音型溶入音樂旋律,以極快速演奏的純熟演奏技巧,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揚琴既可以作為節(jié)奏型樂器又可以作為旋律性樂器,表現(xiàn)力極為豐富,這應是曲藝品種接納揚琴的重要原因。揚琴藝人用情真意切的演唱和揚琴伴奏來描繪故事情節(jié),刻畫人物形象,表述人物喜、怒、哀、樂的變化,從而進入中國“母語”音樂文化圈,在吸收著各種各樣的“方言土語”之后更有“坐地傳情”的神奇功效。所以“琴書”很早它就說與唱結合、敘事性與抒情性結合,其說帶有音樂性,唱帶有口語性,說中有唱,唱中有說,自然貼切。而且,揚琴的伴奏在其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揚琴在中國能得到接納和認同并迅速發(fā)展的一系列條件和原因。
揚琴廣泛存在于民族器樂演奏中,如廣東音樂、江南絲竹、東北音樂中的揚琴演奏有獨奏、合奏、重奏等多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至今,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樂隊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第二,廣泛加入到為說唱音樂伴奏的行列。各地琴書多以揚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如山東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廣西文場、貴州文琴、四川揚琴和云南揚琴等。第三,在粵劇、潮劇、漢劇、閩劇、越劇和滬劇等地方戲曲音樂中,也都用揚琴作為伴奏樂器。 中國曲藝的種類眾多而且體系復雜,主要分為八種:鼓詞類、彈詞類、道情類、時調小曲類、牌子曲類、琴書類、走唱類、雜曲類等。各地的“琴書”是因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的,山東有“山東琴書”,江蘇有“徐州琴書”,山西有“翼城琴書”、“武鄉(xiāng)琴書”,四川、云南則叫做“四川揚琴”、“云南揚琴”,湖北有“恩施揚琴”,湖南有“常德絲弦”,廣西有廣西文場”等?!扒贂鳖愓f唱藝術通過不斷實踐與積累,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傳統(tǒng)流派與地方風格,擁有各自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曲目、代表人物、傳承關系與演奏特色,并為群眾所喜愛和承認。它們的共通點是地方性、樂種性、民俗性。所謂地方性,指“琴書”類說唱藝術是以其不同的發(fā)源地和流行地而冠稱并區(qū)分其地方風格;所謂樂種性,指“琴書”類說唱藝術是根植于不同的民間樂種衍化而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所謂民俗性,指各地“琴書”類說唱藝術結合地方方言、民歌反映民間生活習俗、鄉(xiāng)土風情、喜慶集會等。
揚琴是依附在俗文化的說唱和曲藝表演之中傳播的,這是一個非主流卻廣闊的生存空間。揚琴長期處于民間和社會中下層的自發(fā)狀態(tài),故可稱為“世俗揚琴”。揚琴適應了中國的土壤,并衍展出了不同的風格和流派。揚琴在傳播過程中依存的說唱和曲藝,使“琴書”這一載體成為明、清以來中國最活躍的表演藝術品種之一,所以研究“琴書”藝術是演繹揚琴音樂文化發(fā)展軌跡的重要途徑。
揚琴自五百年前由波斯引入,從此在中國生根,并經(jīng)過幾百年中國文化的熏陶和錘煉,終于使其成為一件極具代表性的中國民族樂器。揚琴由于其圓潤的音色和豐富的和聲表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肖銀芬.中國揚琴傳統(tǒng)流派比較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7.
[2]楊娟.淺談中國揚琴起源說[J].黃河之聲,2013(12).
[3]覃建萍.揚琴藝術的文化變遷[J].藝術探索,2006(S2).
J632.51
A
1005-5312(2015)20-00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