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嘉慧
(北京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言文學(xué)學(xué)院,北京100875)
透過《阿伽門農(nóng)》看悲劇
方嘉慧
(北京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言文學(xué)學(xué)院,北京100875)
本文通過對古希臘經(jīng)典悲劇《阿伽門農(nóng)》中兩個主要人物克呂泰墨斯特拉和阿伽門農(nóng)的分析,結(jié)合亞里士多德的《詩學(xué)》理論,揭示“發(fā)現(xiàn)”、“突轉(zhuǎn)”和“卡塔西斯效果”在這部悲劇中的作用,使人更加深刻地領(lǐng)會悲劇的內(nèi)涵。
悲??;發(fā)現(xiàn);突轉(zhuǎn);卡塔西斯效果
埃斯庫羅斯的《阿伽門農(nóng)》向來被認為是悲劇中的典范。阿伽門農(nóng)是希臘聯(lián)軍統(tǒng)帥,但在遠征特洛伊前夕,海上的逆風(fēng)使得船只無法開動,阿伽門農(nóng)便殺了自己的女兒伊菲格涅亞,來祭拜女獵神阿爾忒彌斯,希望能夠獲得順風(fēng)。他的妻子克呂泰墨斯特拉對此很忿恨,便與情人埃癸斯托斯(埃癸斯托斯與阿伽門農(nóng)也有血親之仇)合謀,在阿伽門農(nóng)得勝歸來時將其殺害。這部悲劇成功塑造了克呂泰墨斯特拉(以下簡稱“克氏”)和阿伽門農(nóng)(以下簡稱“阿氏”)這兩個主要人物形象。通過對這兩個人物的分析,可以更深刻地領(lǐng)會到悲劇的內(nèi)涵。從克氏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悲劇情節(jié)中所謂“復(fù)雜的行為”——“發(fā)現(xiàn)”和“突轉(zhuǎn)”——的充分運用;而從阿氏身上,我們則可以看到悲劇“卡塔西斯效果”的產(chǎn)生。
首先談?wù)効耸?。亞里士多德在《詩學(xué)》里所言“突轉(zhuǎn)”與“發(fā)現(xiàn)”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亞氏所言“突轉(zhuǎn)”,指“行動按照我們所說的原則轉(zhuǎn)向相反的方向”。①劇中一開始,克氏為丈夫得勝歸來而欣喜;但最后卻是她親手殺了阿伽門農(nóng),這就是一種“突轉(zhuǎn)”。我在讀這部悲劇的時候,懷著一種很奇特的感覺。因為我以前看過這部劇的梗概,所以我早已知道阿氏最終會被他的妻子所殺。按理說這樣一來,我在讀這部劇的時候,所謂“突轉(zhuǎn)”對我來說就造不成一點懸念了。但事實上整個文本的懸念不在于阿氏最后被殺了沒有,而在于克氏是怎樣巧妙地偽裝到最后成功刺殺阿氏。我們知道,歌隊在古希臘戲劇中所占的分量很重,有時候與演員互動,有時候充當(dāng)旁白交代或預(yù)示情節(jié)。在《阿伽門農(nóng)》這部悲劇里,旁邊的歌隊便與她一唱一和,談話占據(jù)了很長的篇幅。阿氏被刺殺之前的這些鋪墊做得很足,而事實上真正寫到阿氏的死亡場景不過寥寥數(shù)筆,這便體現(xiàn)了文本的張力。
克氏在殺夫之前,夸口道“我當(dāng)著你們表白我對丈夫的愛情,并不感覺羞恥?!薄罢f起從別的男子那里得來的歡樂,或者流言蜚語。我根本不知道?!粋€高貴的婦人這樣大聲說說,沒什么可恥?!边@時候歌隊就扮演一個拆臺的角色,說道,“她說完了,你是這樣理解她的意思。但是在明眼的解釋者看來,她的話很漂亮?!雹诳耸洗丝逃萌A麗的語言夸耀她的忠貞,最后卻狠毒殺死丈夫,這一前一后的比照更令人感慨她的演技實在太好。而歌隊此時委婉地與她唱反調(diào),讓人隱隱感到不安,知道事實不像看上去那么簡單,顯示出了歌隊的洞察力。歌隊的話,看似只是在搭橋引線,但事實上卻隱含著一種內(nèi)在的沖突,鋪墊做得越足,就越吊起讀者的胃口,頗有點“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意味在里頭,留下些隱約可尋的跡象,卻又不直接道出,直到最后的高潮部分,才讓人恍然大悟,明白了一直潛藏在自己心里的不安到底是什么??梢哉f,沒有克氏的演技,情節(jié)就沒有能夠“突轉(zhuǎn)”的可能性和戲劇性;而沒有歌隊的唱和,“突轉(zhuǎn)”就顯得過于突兀而沒有前后照應(yīng)的基礎(chǔ)。
而談及“發(fā)現(xiàn)”,則指“從不知到知的轉(zhuǎn)變”。埃癸斯托斯(以下簡稱“埃氏”)的出現(xiàn)以及他與克氏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算是一個“發(fā)現(xiàn)”。要是埃氏不出現(xiàn),那么我們絕不會知道他是克氏的情夫,因為從克氏自己的夸口中,絲毫沒有透露出她是在幫情夫的忙。她口口聲聲只說,是為了報殺女之仇。甚至從埃氏自己的話里我們也無法知曉他就是情夫,他只說,“這整個致命的計劃是由我安排的。”所謂仇人的仇人就是朋友,他與克氏合謀殺死阿氏,并不能作為他們倆必有私情的證據(jù),頂多證明他們有共同的仇人而已。反而是從歌隊的話里我們才得知了真相,他對埃氏說,“你呆在家里,既玷污了這人的床榻,又計劃把他,軍隊的統(tǒng)帥,殺死了!”③這個“發(fā)現(xiàn)”,讓我們對克氏和埃氏的動機產(chǎn)生了極大的懷疑,人大抵總不愿意讓自己吃虧,在這盲目復(fù)仇的過程中,他們不只是在為至親報仇,甚至還企圖奪得更多利益如王位、情人等等。究竟他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報親人之仇,還是重點為兩人的私情和王位考慮?或許這兩者兼而有之,連復(fù)仇者自己也說不清哪一部分的動機多一些。
接下來談?wù)劙⑹?。如果這單純是一部將妻子伙同情夫謀害親夫的劇,也就沒多大意思,跟電視機里六七點鐘定時播出的倫理劇也沒什么區(qū)別了?!栋①らT農(nóng)》的深刻之處在于悲劇的“卡塔西斯作用”。著名譯者羅念生先生在《詩學(xué)》的序里提到,“‘陶冶’,原文是‘卡塔西斯’(catharsis)……在這里是指悲劇引起憐憫和恐懼之情,使他們經(jīng)過鍛煉,達到適度的意思?!雹鼙瘎〉目ㄋ魉棺饔茫褪浅晒Φ谋瘎⌒Ч?。那么阿氏這個人物是怎樣使我們產(chǎn)生恐懼憐憫之情的?
如果從命運的角度來講,那么阿氏及其他人都陷入了血親仇殺的詛咒中。話說回來,便是克氏和埃氏,殺了阿氏而得意洋洋之時,應(yīng)該也不知道自己有朝一日會被俄瑞斯忒斯所殺吧。在自己命運面前,每個人都是無知的。個人在以自己的無意識對抗整個命運,真夠嘲弄的。逃得過什么,也逃不過命運。這好像是有點悲觀消極的意味在里頭了。但本劇應(yīng)意不在此。在羅念生看來,命運“乃實際生活中社會關(guān)系的必然性”。阿氏看似陷入了血親仇殺的詛咒中,但事實上這并不是詛咒所導(dǎo)致的必然;說到底都是人性以及人際關(guān)系在起作用。其實命運在這里是一種隱喻,暗指人總是會受到別人的動機或行為的影響。這里是在提醒我們,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中,總是會與別人,尤其是自己親近的人,發(fā)生各種各樣的聯(lián)系,妄想脫離這種聯(lián)系,獨善其身,是幾乎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在平時,人就應(yīng)當(dāng)妥善謹慎,考慮到各種利害關(guān)系,而非盲目信從別人,莽撞行事。這首先就為我們定下了一個基調(diào):我們每個人也都是同劇中的人一樣,也在無時無刻與周圍人發(fā)生著聯(lián)系而可能遭受厄運。雖然劇中兇殘的血親仇殺對我們來說,似乎太過驚悚而不具有普遍性,但往深了來看,它其實就是一種對我們生活的厄運的隱喻。所以我們在閱讀時,內(nèi)心會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恐懼不安的情緒,而不因其年代遙遠或情節(jié)虛構(gòu)而麻木。
亞里士多德說過,“憐憫是由不該遭受的厄運而引起的,恐懼是由這人與我們相似而引起的?!@樣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于厄運,不是由于他為非作歹,而是由于他犯了錯誤。”⑤首先,阿氏遭受了“不該遭受的厄運”;他成了別人盲目復(fù)仇和謀求利益的犧牲品。金庸小說里多次提過,“冤冤相報何時了,相逢一笑泯恩仇。”但是能做到這么大度的人畢竟不多,在當(dāng)時法制尚不健全的古希臘,人們也覺得只有靠冤冤相報才得以泄憤,才算公平。他是祖上欠下的血債的犧牲品;他還是成全妻子與情夫私情的犧牲品;同時,雖然他殺了女兒,但他也是被逼無奈的,為此而喪命也稍顯過分。因此人們對他遭受的巨大苦難產(chǎn)生了憐憫之情。同時這種盲目復(fù)仇造成了悲劇在輪回,而且人們不知道何時何地就會碰到這樣的厄運,這種不確定性讓人們想到自己也是有可能會遭受到這種突如其來的苦難的,因此就不免恐懼。
其次,阿氏在一定程度上是咎由自取,是因為“看事不明而犯了錯誤”(因為射殺了一只鹿而得罪了狩獵女神)。雖然阿氏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但他也絕不是一個壞人。從這點上說,他同我們每個人都很相似,因此我們會產(chǎn)生恐懼。不過我們?nèi)韵嘈?,只要我們警惕注意,做事謹慎,就不會像阿氏那樣誤犯錯誤,而平白遭罪。我們相信自己能靠自己的克制來使自己遠離厄運。因此,卡塔西斯作用是適度的,不會讓我們過度痛苦恐懼,而是會讓我們與劇中人物拉開一定距離——我們還具有主觀能動性,能避免厄運。
再者,阿氏的悲劇性還在于兩種倫理的沖突,這需要回顧阿氏被殺的起因??耸下暦Q她是為女兒復(fù)仇的。但是,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如果阿氏不殺女兒,軍隊就會打敗仗,而打仗并不是他一個人的事,他要為整個國家負責(zé)。他還能有所選擇嗎?只能為自己之前的錯買單,從而又犯下了更大的一個錯。到這里,我想我們對他并不憎恨,頂多是責(zé)備他之前不該得罪狩獵女神,而更多的是同情憐憫。這里是兩種都正確的倫理沖突,在國家士兵的生命和自己的親女兒之間的抉擇。這類似于古語所言“忠孝難兩全”的家國矛盾,令人嘆息憐憫。
透過《阿伽門農(nóng)》這部優(yōu)秀的古希臘戲劇,使人更加體會到了悲劇的韻味?!巴晦D(zhuǎn)”,“發(fā)現(xiàn)”,和“卡塔西斯作用”都是悲劇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有了它們,才使得悲劇成其為悲劇,才令人生發(fā)出無限慨嘆。
注釋:
①亞里士多德(古希臘).羅念生(譯).詩學(xu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43.
②埃斯庫羅斯.古希臘悲劇經(jīng)典[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60.
③埃斯庫羅斯.古希臘悲劇經(jīng)典[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88.
④亞里士多德(古希臘).羅念生(譯).詩學(xu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8-9.
⑤亞里士多德(古希臘).羅念生(譯).詩學(xu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48.
[1]埃斯庫羅斯,索??死账?歐里庇德斯.羅念生(譯).古希臘悲劇經(jīng)典[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2]亞里士多德.羅念生(譯).詩學(xu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I545
A
1005-5312(2015)20-00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