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莉 彭秀珍*
(濟南市傳染病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21)
護理干預對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響效果觀察
劉曉莉 彭秀珍*
(濟南市傳染病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21)
目的 觀察護理干預對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響效果。方法 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8例,按照不同的護理方案分為兩組,對照組64例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64例予綜合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及救治效果。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SAS評分比對照組低,比較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6.87%比對照組79.69%高,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護理干預應用于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有效緩解其不良心理狀態(tài),提高救治效果。
護理干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主要因飲食不當、不良刺激等誘發(fā),極易發(fā)生大出血,其病死率較高[1]。本研究針對已選定的128例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別予以不同護理方案的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8例,按照不同的護理方案分為兩組,每組64例;對照組男女比例26∶38,年齡35~75歲,平均(56.83±5.23)歲,肝硬化類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45例,丙型肝炎后肝硬化19例;觀察組男女比例28∶36,年齡35~76歲,平均(57.26±6.01)歲。肝硬化類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43例,丙型肝炎后肝硬化21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患者臨床癥狀與輔助檢查結果均符合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診斷標準;均簽署治療方案與臨床研究知情同意書;無應用相關藥物的禁忌證。排除標準:心血管、臟與神經等重要系統(tǒng)疾病者;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者;治療依從性差者;實驗室檢查與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中途退出者。
1.3方法:對照組按照預先設定的護理模式進行干預;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措施為: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并使用溫和、平緩的語氣向患者說明負面情緒給身體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加強與其家屬間的溝通,使患者得到家人的支持與關心,增強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②病情觀察: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并注意其血壓、大便顏色和形狀的改變情況。③行為認知護理:囑患者出血期間多休息,計劃指定參考入院前的排便習慣,并指導其進行排練,且排便時間持續(xù)在5 min左右。④急救護理:制定有效的急救措施,予以輸血治療;護理期間針對不同患者的靜脈曲張情況,予以藥物控制及護理。⑤健康宣教:通過講座、宣傳單、視頻等當時進行健康教育,加強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從而有利于醫(yī)護人員工作的高效性實施。
1.4觀察評定標準。心理狀態(tài)評定: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綜合心理狀態(tài)評定。臨床療效:顯效:治療及護理后1~2 d內無活動性出血,大便隱血試驗檢查示陰性;有效:治療及護理后2~3 d內無活動性出血,但大便隱血試驗檢查示陽性;無效:治療及護理后3 d后依舊發(fā)生活動性出血,且大便隱血試驗檢查示陽性[2]。
1.5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統(tǒng)計學上意義。
2.1兩組護理前后SAS評分對比:兩組護理前SAS評分比較,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評分(37.13±3.84)分顯著低于對照組(54.36±4.36)分,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救治效果對比:觀察組救治總有效率96.87%,顯著高于對照組79.69%,比較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由于該病起病急,患者未得到充分的準備,給患者的心理與生理帶來了嚴重影響,因此,在對患者進行積極治療的同時,有效的護理干預同樣十分重要[3]。本研究針對已選定的128例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別予以不同護理方案的效果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護理后SAS評分均有所下降,但護理后觀察組SAS評分(37.13±3.84)分顯著低于對照組(54.36±4.36)分,這說明通過對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措施,可有效緩解患者焦慮等不良情緒,有助于提高治療及護理的依從性。護理人員通過和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及時與其進行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并使用溫和、平緩的語氣向患者說明負面情緒給身體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使患者主觀上控制自身情緒,同時加強與患者家屬間的溝通,使患者得到家人的支持與關心,增強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4]。
表2 兩組救治效果對比[n(%)]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AS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AS評分對比(,分)
注:與護理前組內比較,*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0.05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64) 66.22±7.84 37.13±3.84*&對照組(n=64) 64.21±7.13 54.36±4.36
在給予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藥物治療的同時,通過有組織、有計劃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可使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均獲得良好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救治總有效率96.87%顯著高于對照組79.69%,比較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該結果與鄧勤等人文獻研究結果類似,進一步驗證護理干預應用于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救治過程中,不僅可緩解其不良情緒,而且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從而促進疾病的康復,并提高其生活質量[5]。護理人員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從心理護理、病情觀察、急救護理、認知行為護理等多方面出發(fā)對患者進行干預,不僅有助于降低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誤解,而且還可糾正患者的不良習慣,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以及自我護理能力;護理期間針對不同患者的靜脈曲張情況,予以藥物控制及護理[6]。關于護理干預對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治療的深入影響效果,需要臨床進一步研究證實與驗證。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應用于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滿意,可有效緩解其不良心理狀態(tài),且提高救治效果,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1]王金華.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進展探討[J].中國名族民間醫(yī)藥,2012,10(12):13-14.
[2]張瑞華.飲食護理干預對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后肝性腦病的作用[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10(3):74-75.
[3]孫娟,習羽.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126例誘因分析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3):6-7.
[4]杜軍宙,郭慧芳,張?zhí)姨?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4,8(8):217-218.
[5]鄧勤.護理干預在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4,15(3):745-746.
[6]宋明芳.護理干預在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華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8):7-8.
R473.5
B
1671-8194(2015)25-0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