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勇
2015年7月12日,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成思危先生以八十高齡去世。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jīng)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說:“為中國失去一位執(zhí)著而敢于直言的學者而悲痛!”敢于直言,堅持說真話,是成思危留給同事、朋友、學生與民眾的基本印象。
在中國文化的精義里,對一個人蓋棺論定,往往并不是成王敗寇,而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成先生被譽為中國風險投資之父,已是立功。敢言與說真話,并不等于立言,但修辭立其誠,從自己的良知出發(fā),說真話,卻是立德與立言的前提條件。
在三個月前的一次智庫研討會上,成思危還在申述這樣的常識:智庫要“實事求是,要多講真話實話,少說空話套話,不說大話假話。如果智庫來講大話假話,那就非常的危險”。
在2013年的一次發(fā)言中,成思危舉例說到:社會保障與醫(yī)改等,有許多模式,“作為領(lǐng)導,沒有時間去認真分析比較這些模式,他到哪國考察就覺得哪國模式好。作為學者,就有責任把世界各國的經(jīng)驗加以分析、比較,提出自己的看法,供領(lǐng)導決策參考”。如果學者不講真話、實話,就可能直接導致決策失誤,讓民眾承擔嚴重后果。
學者的獨立性,不僅在于面對領(lǐng)導時要說真話,同樣也在于面對民眾時說真話。成思危直言批評:有的人“往往是老百姓愛聽什么就說什么,這是不對的”。在中國社會,同樣存在民粹主義的土壤。如何在尊重民意的同時,從事實本身及正當權(quán)利與義務(wù)出發(fā)來決策,這既需要嚴格的法治,也需要敢于堅持獨立意見的學者群體。
在國際競合中,“陰謀論”很容易被一些人利用來挑動民粹主義。作為一名愛國者的成思危也很清醒:一些人把所有的國際金融活動都當成陰謀,把國際金融活動比作你死我活的戰(zhàn)爭,主張要抗擊國際陰謀。實際上,這并不符合當前國際金融的實際情況。
這些話,都是大白話式的常識。但這些常識,要堅持不懈地說出來,要有一定的勇氣。
在法治完善的背景下,說真話本無所謂勇氣,本來就是人的一種自然權(quán)利,在憲法里有清楚規(guī)定。成思危認為,要克服的困難在于:“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很多人并沒有把憲法當做一個根本大法來看待,這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違憲可以說是最大的違法,但是我們現(xiàn)在還未能真正樹立憲法的權(quán)威。需要進一步根據(jù)憲法來審查各個部門和各個地方推出的法規(guī),不符合憲法的一定要撤銷。”
成思危是說真話的漸進改革者。他沒有很激進的主張,但說的問題,都是中國往前走必須要直面和解決的難題。他說真話,是出于對國家與同胞的一片誠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