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摘要】 作為吐哈油田主要原油產區(qū)的魯克沁采油廠所轄區(qū)域,近幾年以來稱為我事業(yè)部在新疆地區(qū)的主要作業(yè)區(qū)。魯克沁采油廠(特別是火焰山附近)項目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難點?,F(xiàn)根據(jù)兩個新建項目以及一個已建成的參考項目的巖土勘察工作進行分析、總結和探討。
【關鍵詞】 魯克沁 勘察 總結
1項目概況
上述項目均位于火焰山南側,主要建(構)筑物包括辦公樓、食堂、宿舍及設備用房等。
2 借鑒的勘察成果
2.1 工作量布置
根據(jù)擬建物特征,擬建場地共布置探井4個,鉆孔5個,橫向勘探線2條,縱向勘探線2條,對各建(構)筑物邊線、角點進行控制,控制深度25.60m,勘探線間距和控制點間距均符合規(guī)范要求。
2.2 巖土特性描述
根據(jù)探井的揭露,在勘察深度25.6米范圍內,地層主要為粉土(Q42)和下部圓礫層(Q41);巖土特性描述如下:
1、濕陷性粉土層:廣泛分布,可見層厚15.0m~24.6m,土黃~微紅色,干燥,疏松,局部膠結較好;以粉土為主,含粉砂及粘粒成份,含有第三系砂質泥巖風化次生碎屑;干強度大,遇水迅速軟化。狀態(tài)為松散~稍密。濕陷程度分級0.03<δs≤0.07,為濕陷性中等。
自重濕陷量按《濕陷性黃土地區(qū)建筑規(guī)范》(GB50025-2004)進行計算(土層厚度按20米計):
Δzs= δzsihi=310mm;
以此判斷濕陷等級為Ⅲ級(嚴重)。
2、圓礫:僅在ZK3、ZK4、ZK7中有揭露,揭露厚度1.0米,青灰色,濕,中密。該層為中密狀態(tài)。
2.3 腐蝕性、溶陷性和膨脹性評價
1、場地地下水位大于勘察深度,可不考慮水對混凝土及混凝土結構中鋼筋的腐蝕性。
2、勘察區(qū)屬北溫帶干旱氣候,長年受降水-蒸發(fā)的凝聚作用,地層表層易溶鹽含量高,隨著深度增加,含鹽量逐漸降低。
綜合判定為場地土對混凝土結構具強腐蝕性。干濕交替狀態(tài)下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有強腐蝕性。
3、根據(jù)地層特征,場地內土層殘積層具溶陷性,無膨脹性。
2.4 場地巖土工程評價
2.4.1 場地、地基穩(wěn)定性評價
擬建場地地貌上屬于火焰山南麓沖洪積平原的上部,地形平坦開闊,在勘察范圍內無滑坡、坍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xiàn)象,15米深度內地基土無液化土層,場地穩(wěn)定性良好。
2.4.2 場地適宜性評價
本次勘察結果查明,擬建場地土為兩層:濕陷性粉土及圓礫層,上部1.0m~1.5m為鹽漬土,粉土層為自重濕陷性粉土,干燥時強度大,浸水后迅速軟化,工程適宜性差,應進行地基處理;第2層圓礫層力學性質好,適宜作為建筑地基持力層。
2.4.3 地基土工程特性指標
綜合考慮室內土工試驗及原位試驗并結合本地建筑經驗承載力特征值確定如下:
① 濕陷性粉土層(干燥狀態(tài)): fak=150Kpa
② 圓礫層: fak=200Kpa
2.5 結論建議的主要內容
1、擬建樓地基土以濕陷性粉土為主,特點是:表現(xiàn)為濕陷性、質輕、孔隙大,干強度大;濕陷性是因未完成自身固結而表現(xiàn)出的,屬欠固結土,工程適宜性差,應進行地基處理;經綜合考慮,較合適的處理方案可用強夯法。
2、地基土為濕陷性土,應在工程施工及建成后嚴禁大量水的浸入,下水管道應有較大坡度,并防止漏水,綠化帶遠離建筑物,室外散水應適當加寬。
3、根據(jù)采取易溶鹽化學分析結果確定,場地土1.5米以上對混凝及鋼筋有強腐蝕作用。
4、基坑開挖過程中應避免擾動原始土層,以保持原始土層的天然性質和結構,當工程勘察設計人員驗槽合格后應盡快鋪設墊層,基槽的回填須用素土分層夯實至自然地面。
2.6 項目后期運行情況
據(jù)該項目最終采用預浸水法進行處理,處理周期不超過一個半月。該項目于2009年建成,正常使用近2年后發(fā)生下水管道破裂事故,造成主體建筑出現(xiàn)大范圍裂縫,最寬處可達3cm。雖然目前仍在正常使用,但是給職工帶來了很大的心里陰影。
3 新建項目勘察成果
3.1 魯克沁一線隊點建設項目勘察成果
3.1.1 工作量布置
本次詳細勘察中對整個擬建場區(qū)進行綜合考慮,按照網格狀對勘探點進行布置??碧近c間距控制在33.0m左右。
整個場區(qū)共布置12個勘探點,其中包括2個探槽、6個取土試樣探井和4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孔。探槽的勘探深度控制在5.0m左右,取土試樣探井的勘探深度控制在6.0m左右,圓錐動力觸探試驗孔的勘探深度控制在10.0m左右。
3.1.2 地層劃分
根據(jù)本次勘探揭露,場地地層主要為第四系粉土和角礫等。場地地層自上而下共劃分為2層:
① 粉土:黃褐色~紅褐色,稍密~中密,散粒狀結構,含大量砂粒,含鹽量較高,局部呈鹽質膠結,根據(jù)試驗判斷為鹽漬土。該層厚度1.40m~2.50m,層底深度1.40m~2.50m。
② 角礫:褐黃色~土黃色,中密~密實,一般粒徑為2mm~5mm,約占總含量的60%,最大粒徑110mm,級配一般,分選性一般,該層充填物為粉土。該層在勘察深度10.00m深度內未揭穿該層,最大揭露厚度8.20m。
在探槽挖掘的過程中,在1.5m左右深度存在一層鹽質膠結層。
3.1.3 成果結論
1) 擬建場區(qū)內分布有2.50m~3.50m厚的中鹽漬土,按含鹽性質分類屬于氯鹽漬土和亞氯鹽漬土。
2) 根據(jù)現(xiàn)場勘察成果,可采用第②角礫層作為基礎持力層,基礎形式可選用獨立基礎或條形基礎。
3.1.4 后期運行情況
根據(jù)勘察成果,最終基礎形式選擇的是獨立基礎,基礎砌置深度在地面以下1.2m,基礎底標高-1.8m。
目前,該項目建設已進入尾聲階段,僅剩內裝修等工作。2013年5月,我們對該項目進行回訪,從建設方了解到,本項目施工過程中,沉降量不超過4mm。
3.2 魯克沁一線隊點擴建項目勘察成果
3.2.1 工作量布置
本次詳細勘察中對整個擬建場區(qū)進行綜合考慮,按照網格狀對勘探點進行布置??碧近c間距控制在24.0m左右。
整個場區(qū)共布置10個勘探點,其中包括5個取土試樣探井、2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孔和3個標準貫入試驗孔。取土試樣探井的勘探深度控制在8.0m左右,圓錐動力觸探試驗孔和標準貫入試驗孔的勘探深度控制在20.0m左右。
3.2.2 地層劃分
根據(jù)本次勘探揭露,場地地層主要為第四系粉土和角礫等。場地地層自上而下共劃分為2個主層和1個亞層:
① 礫砂:土黃色為主,中密為主,干燥,散粒結構,含有大量細砂及角礫,狀態(tài)以密實為主,干強度較高,遇水軟化,無韌性,無光澤,搖震反應中等,夾有鹽質膠結層。該層厚2.50m~4.20m,層底深度2.50m~4.20m。
①1 雜填土:雜色,以建筑垃圾、棄渣和生活垃圾為主,狀態(tài)極為松散。該層厚約1.00m,層底深度約1.00m。
② 粉土:黃褐色~紅褐色,干燥,中密~密實,呈弱膠結狀,干燥狀態(tài)強度較高,遇水軟化,無韌性,無光澤,搖震反應不明顯,土質不均勻,夾有角礫薄層和細砂薄層,在10.0m以下分布有鈣質結核層。該層在勘察深度20.00m內未揭穿該層,揭露最大層厚17.40m,層底標高最小-9.11m。
雖然將第②層定名為粉土層,但是,該層主要呈弱膠結狀,巖芯呈餅狀,很難掰開,并夾有角礫塊體。
3.2.3 成果結論
1) 擬建場區(qū)內分布有約4.00m厚的中鹽漬土,按含鹽性質分類屬于氯鹽漬土和亞氯鹽漬土。
2) 根據(jù)現(xiàn)場勘察成果,可采用第②粉土層作為基礎持力層,基礎形式可選用獨立基礎、條形基礎或筏板基礎。
4 參考文獻
[1] 《地-10138》報告,2010.11
[2]《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4
[3] 《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 (2009年版)》GB 5002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