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波
【摘要】 目的 對前置胎盤患者出現(xiàn)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進行探討。方法 選取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所收治的前置胎盤患者98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年齡大、妊娠次數(shù)多、有剖宮產史、中央型前置胎盤以及存在胎盤植入或粘連等,是前置胎盤患者產后出血的主要危險因素。結論 詳細了解且掌握前置胎盤患者產后出血的各危險因素,并對其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可在一定程度降低產后出血的出現(xiàn)。
前置胎盤;產后出血;高危因素
【中圖分類號】R714.4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2-0307-01
在臨床上,產后出血是造成產婦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種極為嚴重的產科并發(fā)癥,因此,為了能夠有效避免產后出血,確保孕產婦的生命健康安全,對影響前置胎盤患者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是極為有必要的[1] 。鑒于此,筆者對98例前置胎盤患者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加以分析,具體情況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98例前置胎盤患者均出現(xiàn)產后出血的癥狀,其中產后出血就是指胎兒娩出后2小時內,產婦陰道流血量在400ml以上,亦或者是胎兒娩出之后的24小時內,產婦陰道流血量在500ml以上,剖宮產時超過1000ml。年齡在19~4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9.8±1.3)歲;孕周在29~41周之間,平均孕周是(36.1±2.0)周;43例為初產婦,55例為經產婦。
1.2方法
對本組98例前置胎盤且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前置胎盤患者的年齡、妊娠頻次、剖宮產史、前置胎盤類型等情況,和產后出血之間的關系加以研究[2] 。
1.3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組所得數(shù)據均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加以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采用(±s)代表,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若P<0.05,那么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1)產后出血情況分析:本組98例前置胎盤患者均出現(xiàn)產后出血的癥狀,其中有72例患者的出血量在500~1000ml之間,所占比重為73.47%(72/98),26例患者的出血量在1000ml以上,所占比重為26.53%(26/98)。
(2)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具體情況如下表1所示,由表可知,年齡在35歲以上者,其發(fā)生產后出血的概率高于年齡在35歲以下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妊娠頻率在2次以上者其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妊娠頻率低于2次者,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剖宮產史的患者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高于無剖宮產史者,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央型前置胎盤患者發(fā)生產后出血的概率明顯高于其他類型(部分型、邊緣型),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胎盤植入或粘連的患者,其產后出血發(fā)生率高于無胎盤植入或粘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臨床上,產后出血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而胎盤位置不正常,則是造成孕產婦產后出血的一個主要因素。筆者通過對98例前置胎盤產后出血患者臨床資料的分析,發(fā)現(xiàn),影響前置胎盤患者出現(xiàn)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即年齡大、妊娠次數(shù)多、有剖宮產史、中央型前置胎盤以及存在胎盤植入或粘連等。
針對這種情況,在臨床上應當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產婦產后出血情況的發(fā)生。首先,應當詳細了解、掌握孕產婦的基本情況,尤其是要關注以下幾類患者:①年齡較大的產婦,年齡較大的產婦,其子宮肌纖維彈力減弱,極易發(fā)生產后子宮收縮乏力的情況,從而增加產后出血量[3] ;②人工流產次數(shù)較多者,有研究學者指出:妊娠次數(shù)在2次以上者,其發(fā)生前置胎盤的概率較高;考慮到已經有數(shù)次分娩史的孕產婦,其分娩或者是清宮加大了對內膜的損害,導致局部子宮內膜血液供應不充分,為了獲取更多的營養(yǎng),致使一些高危險因素的發(fā)生概率增加,例如胎盤植入或者是粘連等[4] ;③在既往分娩后,出現(xiàn)產后感染或者是產后出血者,前置胎盤和宮內感染病史之間存在極為緊密的關系,這一類型的病患極易發(fā)生妊娠胎盤植入或者是粘連,繼而加大了孕產婦產后出血的概率。其次,加強對孕產婦的輔助檢查。積極對孕產婦進行各項檢查(如核磁共振成像、彩超等),通過檢查可以掌握胎盤的具體類型,且其是否存在胎盤植入或者是粘連的現(xiàn)象[5] 。胎盤植入或者是粘連的情況,可能導致胎盤剝離不完全,繼而對子宮收縮造成影響,最終增加產時出血量。
綜上所述,前置胎盤患者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有許多,例如年齡大、妊娠次數(shù)多、有剖宮產史等,對此,在臨床上應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產后出血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杜習羽,王潔,董玉楠等.前置胎盤患者的高危因素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1,22(7):91-93.
[2] 支佩穎,陳朝芬.前置胎盤剖宮產產后出血高危因素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1,49(30):154-155.
[3]劉玉萍.100例前置胎盤患者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J].健康之路,2014,(9):406-406,407.
[4]褚志平,劉雅雯,梁升連等.1707例產后出血患者產前高危因素及出血原因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26):55-57,60.
[5]王利群.剖宮產產后出血高危因素分析及應對措施[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10(10):31-32.